APP下载

CD133、CD34、DOG-1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9-05-16陈双江舒俊伟杜嘉原汪富涛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胃肠道胃肠标志物

陈双江 舒俊伟 杜嘉原 汪富涛 成 勇 徐 冰 李 娜 樊 林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是间质瘤发病率最高的场所。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约占胃肠道肿瘤发病率的2%左右,GIST的发病率为1~2/10万,且主要发生在中老年,40岁以下患GIST风险较低,而且发病率在性别方面无差异。早期GIST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针对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检测,近年来,也出现一些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但是CD133、CD34、DOG-1的联合检测意义尚没有相关报道。另外,KIT 阳性的胃肠道间质瘤通常表现为梭型细胞形态,而 KIT 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有 PDGFRA 突变可以是上皮样或混合型[2-3]。目前为止,间质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没有明确的生物标志物预测其预后。本研究通过研究胃肠间质瘤组织中CD133、CD34、DOG-1的含量,探讨这3种指标对胃肠间质瘤临床治疗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3例,女性67例。肿瘤发生部位:直肠7例,胃68例,十二指肠13例,空回肠42例,结肠8例,胃肠道外12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②采样前未经过其他治疗;③年龄在18岁以上;④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史。

1.2.2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基础性疾病;②1个月内有大手术或大出血;③年龄大于75岁。

1.3 试剂与方法

1.3.1 试剂 本研究中采用的抗体CD133(兔抗人多克隆抗体1∶100),抗体CD34(单克隆抗体1∶50),抗体DOG-1(兔抗人多克隆抗体1∶100),均购自sigma公司。

1.3.2 免疫组化的方法[4]将载玻片放入烤箱中,60 ℃ 1 h,室温冷却载玻片;二甲苯浸洗3次,每次10 min;梯度乙醇水化,100%→85%→75%。,每次3 min;蒸馏水浸洗3次,每次3 min;将玻片浸入盛有500 ml 0.01 M柠檬酸盐溶液的烧杯中,保鲜膜覆盖,微波高火加热至沸腾,调整至解冻温度,12 min;室温冷却,蒸馏水浸洗3次。每次3 min;3%H2O2浸洗10 min,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蒸馏水浸洗一次,3 min,PBS浸洗2次,每次3 min;100 μl 10%羊血清室温封闭10 min;取100 μl 各种抗体加在组织上,4 ℃过夜;将玻片从冰箱中取出,复温至室温;PBS浸洗3次,每次3 min;取100 μl二抗加在组织上,37 ℃孵育,30 min;取100 μl稀释好的DAB显色;苏木精复染,温水核反蓝,生物胶封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对视野中的组织切片染色情况进行定性判断。判断指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10%即认为该病例阳性,记为“1”,阳性细胞数<10%记为阴性,记为“2”[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方式选卡方检验。3种胃肠间质瘤标志物相关性分析采用Speraman等级分析,并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形态学结果

在本研究中的1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病理标本免疫组化切片结果为,CD133阳性率为42.0%(63/150),CD34阳性率为38.7%(58/150),而DOG-1阳性率为84.7%(127/150)。所有的病理切片的标本都进行了HE染色,CD133阳性表达于细胞膜或者细胞质中,CD34阳性表达于细胞质中,DOG-1阳性表达于细胞质中。

2.2 蛋白CD133、CD34、DOG-1表达与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蛋白CD133阳性率在年龄因素中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蛋白CD34阳性率在肿瘤大小和风险分级中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蛋白DOG-1阳性率在肿瘤部位和性别以及肿瘤浸润程度中构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表1)。

2.3 蛋白CD133、CD34、DOG-1在胃肠间质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将蛋白CD133、CD34、DOG-1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DOG-1与CD133以及CD34的表达均成正相关(P<0.05);而CD133与CD34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2。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体发生于胃肠道肌壁间,并且具有分化潜能的非上皮性、非血管性脂肪组织和淋巴造血组织的一类肿瘤,可以发于胃肠道、腹膜后、肠系膜、肝脏等部位,其中主要发生部位是小肠、胃。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是KIT或者PDGFRA的突变,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通常表现为梭型细胞形态,而PDGFRA的突变可以是上皮样或混合型[6-7],这些基因的突变伴随着胃肠间质瘤的产生与发展,并且可能会导致多种分子事件的发生。胃肠间质瘤患者通常没有显著性的临床表现特异性,这加大了临床上的诊断难度,以前主要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含量检测来判断,而且经常用到的指标是CD117、CD34和DOG-1,而CD133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情况的报道很少见。

CD133是1种质膜糖蛋白,分子量为120 KD,由865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蛋白,基因定位于4p15.32,主要在细胞膜以及细胞质中表达,是人类造血干细胞的生物标志物[8],据文献记载,CD133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很有可能是肿瘤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并且在肝癌、肺癌、胃癌等癌症干细胞中表达[9]。此外CD133蛋白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能够增强其生殖能力,从而直接导致肿瘤患者预后效果不佳及生存率低[10],同时侧面反映CD133可能是判断肿瘤患者预后情况的潜在指标。CD34分子属于钙黏蛋白家族,选择性表达于人类的造血干细胞中,并且会随着细胞的逐渐成熟而表达量逐渐减低直至消失。CD34分子在60%左右的胃肠间质瘤中阳性表达,是胃肠间质瘤检测的1个重要生物指标[11]。而DOG-1是近几年研究发现的胃肠间质瘤的新的特异性标志物,由DOG-1编码,由8个跨膜区域组成的、钙调节氯通道蛋白。据外文文献报道,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中,DOG-1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达到100%[12]。3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尚少,本研究对上面所述的3个指标蛋白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情况以及这3个指标表达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这3种蛋白都在胃肠间质瘤中呈高表达,而且蛋白CD133阳性率在年龄因素中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蛋白CD34阳性率在肿瘤大小和风险分级中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蛋白DOG-1阳性率在肿瘤部位和性别以及肿瘤浸润程度中构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胃肠间质瘤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直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浸润程度以及风险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有关,该结果也表明随着病情越严重,肿瘤细胞异性也随之变得很明显,伴随DOG-1的表达量增加,此种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在体内的含量变化提示它对胃肠间质瘤的发展和预后在临床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该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DOG-1与CD133和CD34均呈正相关,提示DOG-1可能与CD133和CD34之间协同促进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13-15]。

表1 CD133、CD34、DOG-1阳性表达与GIST临床特征的关系/例

表2 CD133、CD34、DOG-1在胃肠间质瘤患者组织表达相关性分析

综上所述,CD133、CD34、DOG-1均高表达于胃肠间质瘤患者组织中,其中DOG-1的阳性表达率最高,并且三者可能存在协同刺激作用,共同促进了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

猜你喜欢

胃肠道胃肠标志物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