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
——千姿百态,担当是一种姿态
2019-05-16文丨张世程王小坡
文丨张世程 图|王小坡
姿,篆书是“姿”,跟现在的“姿”很不一样。“女(女)”偏安西南,次(次)是叹气、呻吟,好像要特别强调,所谓“姿”就是女子长叹息的样子。如此一来,立马让人想到《木兰辞》里的“女叹息”,就是一种姿态。
《说文解字》说:“姿,态也。”原来,今天的常用词“姿态”历史悠远。只是《说文解字》说“姿”是个地道的形声字:“从女,次声。”
不管怎样,“姿”最先属于女性,姿色如沉鱼落雁,姿容如闭月羞花,乃至天姿国色等,都只能是女子所独属。
可是后来有了变化,男子也可以分享这“姿”了,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世说新语》),写周瑜则是“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后来就用来写花草树木了,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李渔《芙蕖》),写荷花最是动人;而“凛凛霜松姿”(卫博《送长寿黄主簿》)赞松树最显傲骨,大概只有后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可与比肩。
树有树的姿态,不一样的树当然就有不一样的姿态之美。而中国文人更是对各种树认定了各自迥异的姿态,如杨柳就要婀娜,垂柳依依才是美;楠木就要高贵,只合华丽的青睐;梧桐就要端方,那是凤凰的栖枝……至于梅花呢?“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最有发言权,“疏影横斜水清浅”是最美妙的姿态。所谓“正则无景,直则无姿”,应该也是梅花树的天性使然吧?可是龚自珍先生自有看法,一篇《病梅馆记》仿佛就是对这种审美的声讨。细究一番,才知这声讨在于对梅的人为束缚与扭曲。也确实,那是违背天性的,当然是“病梅”的姿态。
中国文人心仪或认可某种树的姿态,其实也有意无意地写照了他们自己的姿态。端午佳节,自然想到屈原,他的《橘颂》就是最好的证明。请看开头几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再看后面的“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可以说无一字不在写人,即写他自己。“南方有嘉木”,橘树就是其中一种。曾经就读于第一师范教过我的梁先生,劫波渡尽20 余年,那时刚刚恢复工作。他最推崇的就是橘树,也最推崇这篇《橘颂》。不是课文,却给我们深情讲解,让我们熟背下来。如今,先生已经作古,但可以说,这“独立不迁”“秉德无私”的橘树已然成为先生的化身。想当年,我和学友送先生一幅竹画,题了四个字,便是“高风亮节”。
前阵子,上海街头出了一位“流浪大师”,叫沈巍。他自己不认可什么“大师”,的确不能随便给他安这么大的头衔,但也算是个“流浪读书人”吧。只是这个读书人的姿态让人不太好接受。在此背景下,我给高三年级命了一个作文题,要求以“真人图书馆”主讲嘉宾的身份,围绕“读书人的样子”这一主题写文章。阅卷时读到一篇习作《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毫不犹豫给出58 分(满分60),后来才知是一位爱读书读报的文科才女写的。她所认定的“读书人的样子”是“清流”,一方面是“读书通大义”,另一方面是“将自我的志向与实践与社会相融,与时代同频共振”。而沈巍呢?她说他固然怀有理想,有着志向,也勇于出走,敢于付诸实践,但却并非我们所说的清流。请看,这个女孩所认可的读书人的样子,实在是当今时代应该有的读书人的姿态。
写至此,总觉得,由树及人,之所以是千姿百态,就因为他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都少不了一种各自的“担当”,要不担当着自然的风雨,要不担当着时代的风云,而绝非故作姿态。
再回头看,木兰姑娘得知“可汗大点兵”,军书上“卷卷有爷名”,所以才“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是为父亲也是为国家忧虑,便“从此替爷征”,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这是一位女子担当的姿态。再看“姿”字,附会如下:次女也?不,是“女”之“次”,“次”是驻留。那么,“姿”就是好女子有所驻留,是她们的生命、心灵、信念与精神有所安放而呈现给世人的。
又想起这样一群好女子——刘和珍君和她的同学战友们,被校方开除却仍“虑及母校前途”,甚至迎着卫队的枪弹而“殒身不恤”,而“互相救助”,坚强地证明着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总觉得她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有担当的伟大女子。这种担当的“姿态”,是由于理想与信念,是出于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