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2019-05-16李东阳袁秀秀

财经问题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区位国际化

李东阳,郑 磊,袁秀秀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适时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积极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呈高速增长态势。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由2002年的27.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 582.9亿美元[1],年均增长率高达31.2%,已跻身对外直接投资大国行列。

从投资者角度来讲,国际化经营的决定因素是拥有竞争优势,而增强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是自身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国际化是不可持续的。那么,企业国际化是否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呢?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Branstetter[2]、Criscuolo等[3]、Pittiglio等[4]与Driffield和Love[5]都认为,跨国公司通过对发达国家投资,直接嵌入当地技术集聚地,能够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跨国公司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获得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增强研发动力和创新潜力。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可以从全球范围内整合研发资源,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国内学者已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否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吴航等[6]、朱春兰[7]与李娟等[8]的研究得出了正向结论。随着微观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强,从微观企业层面开展的研究逐渐增多。毛其淋和许家云[9]、吴先明和糜军[10]、李梅和余天骄[11]与彭松林和周超[12]认为,企业国际化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观现有文献,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省级数据或案例分析层面,有些学者虽然从微观企业层面研究国际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但多数仍停留在回答企业“是否国际化”及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学者们大都主要关注国际化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关系,对于国际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调节因素的研究尚显不足。

为了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拟从微观视角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力争做出如下探索:一是以2008—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二是解释变量以连续型变量“国际化程度”,而非逻辑型变量“是否国际化”来度量,更深入地考察国际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三是以吸收能力和投资区位作为调节变量,分析这两个因素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本文研究,旨在为企业更好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国际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实现:

第一,国际化企业可以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通过学习模仿、交流合作或雇佣当地高水平研发人员,从东道国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资源,然后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转移、人员流动和成果共享等渠道将其内部化,进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Potterie和Lichtenberg[13]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投资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之一。沙文兵[14]、衣长军等[15]与宋跃刚和杜江[16]也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技术进步有显著正向影响。

第二,国际化企业可以通过研发费用分摊机制提升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子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创新要素和金融资源,分摊母公司部分研发费用。同时,企业通过海外市场扩张形成规模经济,可以降低研发成本,使母公司将更多资源用于尖端科技产品的研发,进而提升母公司创新能力。Mansfield[17]通过对美国30家跨国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海外子公司的分摊,使得母公司的研发费用减少了15%。Kobrin[18]认为,企业通过海外市场扩张,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够快速获取创新收益和创新基金,从而为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提供更多资源。

第三,国际化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创新能力。Aghion等[19]认为,随着海外市场拓展,跨国公司往往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强化了学习和研发的外部压力,迫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曾萍和邓腾智[20]认为,为了适应当地市场新的消费偏好,国际化企业不得不有针对性地改进技术和工艺,以便为当地市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

(二)吸收能力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Zahra和George[21]认为,国际化只是增加了企业获取海外创新资源的机会,这些创新资源能否转化为自身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大小。企业吸收能力是指对外部资源的有效识别、消化、整合和应用能力。林丽[22]、李显君等[23]、陈岩[24]与吴航和陈劲[25]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对外部创新资源的转化利用能力越强,从而越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尽管吴先明和向媛媛[26]认为,吸收能力对企业国际化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具有不同方向的调节作用,但综合多数学者观点可知,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和获得外部知识、整合外部创新资源,进而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吸收能力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三)投资区位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东道国的创新资源具有差异性,在分析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时,还需要考虑东道国创新资源差异性的影响,即投资区位的调节作用。齐亚伟[27]与赵宸宇和李雪松[28]的研究得出,企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得到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同,所获得的创新能力提升也存在差异。毛其淋和许家云[9]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综合现有关于投资区位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可以看出,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道国的创新资源丰富,市场相对完善,有利于外国投资者迅速利用当地创新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东道国的创新资源和市场要素比较稀缺,外国投资者难以通过利用当地创新资源迅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投资区位显著影响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沪深A股上市的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区间为2008—2016年。在初始样本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所选企业在样本区间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企业所属行业是按照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下的制造业,二分位编码为31—33。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持股权至少为50%。删除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企业。经过处理,共得到142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涉及制造业24个分行业。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能力(Innovation)。本文主要借鉴吴先明和糜军[10]的研究,采用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

专利授权数量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专利授权数量的总和。为了增强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分别采用专利授权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用专利授权数量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一是数据具有较好的可获得性。二是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日趋完善,企业纷纷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其创新成果,专利授权数量能够很好地衡量企业的创新表现。企业专利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中国上市公司专利研究数据库。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DOI)。现有文献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所使用的指标包括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FATA)、海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FSTS)、海外雇员占总雇员的比重(FETE)、海外子公司数占总子公司数的比重(OSTS)、海外子公司数(NOS)、海外子公司所跨国家数(NCOS)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FATA)、海外子公司数(NOS)和海外子公司所跨国家数(NCOS)来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其中,前一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涉入程度,代表国际化深度;后两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涉入范围,代表国际化广度。数据来源于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

在考察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关注了企业吸收能力(Absorption)对这种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Cohen和Levinthal[29]采用研发投入强度指标,即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吸收能力。其后的学者们对吸收能力的衡量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围绕企业研发活动来测算,普遍采用的衡量指标有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占比、人力资本投入以及研发费用占总资产的比重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本文参照Cohen和Levinthal[29]的研究,用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的吸收能力。数据来源于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

在考察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还关注了投资区位(LOI)对这种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将投资区位的衡量指标分为海外资产在发达国家占比、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占比和海外子公司在发达国家占比。数据来源于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

3.控制变量

参照 Tong等[30]、彭松林和周超[12]的研究,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和企业绩效(ROA)。其中,企业规模用总资产来衡量;企业年龄用研究年份与其成立年份之差表示;企业绩效用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并控制了行业和年份。数据来源于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和Zephyr全球并购交易分析库。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的是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和投资区位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合前文的基本假设和变量设定,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Innovationit=β0+β1DOIit+β2Absorptionit+β3LOIit+β4DOIit×Absorptionit+β5DOIit×LOIit+β6Sizeit+β7ROAit+β8Ageit+ξit

(1)

(二)回归分析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能力,分别用专利授权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属于不连续的计数单位。因此,借鉴Hausman等[31]的研究方法,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模型(1)—模型(3)是分别用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海外子公司所跨国家数和海外子公司数衡量的国际化程度。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标准误。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

第一,无论以哪种指标来衡量,国际化程度均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对创新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符合假设1。说明国际化程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利于获得东道国当地的创新资源,进而越有助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第二,从吸收能力与国际化程度的交互项可以看出,吸收能力越强的企业,其国际化程度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越强,符合假设2。说明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消化、整合东道国当地创新资源,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快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第三,从投资区位与国际化程度的交互项可以看出,海外资产在发达国家占比越高、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占比越高以及海外子公司在发达国家占比越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即在国际化程度既定的条件下,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相比,在发达国家投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更强,符合假设3。说明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更容易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第四,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企业规模与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说明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充裕,研发投入多,从而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绩效与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说明资产收益率越高,其研发投入相对也较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年龄与专利授权数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较小,但企业年龄与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企业年龄不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稳健性检验

采用专利授权数量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可能会受到不同行业的专利化倾向的影响,如本文所涉及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纺织业、食品制造业的专利化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借鉴Scherer[32]消除行业效果的方法,对24个行业每年度每个行业进行回归,以回归所得的残差项来衡量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以消除行业间专利化倾向异质性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OLS回归结果(剔除行业效果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以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衡量的国际化程度与投资区位的交互项对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影响变为不显著外,其他所有解释变量水平项及交互项的系数符号及显著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上文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2008—2016年沪深A股142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主要分析样本,研究了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企业内部吸收能力和外部投资区位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第二,内部吸收能力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意味着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通过提高国际化程度更迅速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第三,投资区位选择显著影响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意味着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相比,在发达国家投资更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二)建议

基于以上关于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和投资区位的调节作用,笔者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提升创新能力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基于此,为了提升创新能力,国际化企业应在科学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国际化企业也可增强内部吸收能力,提升对外部知识的消化、整合和利用能力,进而充分发挥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二,科学选择投资区位。从增强国际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讲,国际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主要应选择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在创新资源集聚地设立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融入东道国创新体系,为自身的创新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资源,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国际化企业也应适当增加对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此类投资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为母公司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区位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蒙元京畿区位论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