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徜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海洋里
2019-05-16李夏耘
文|李夏耘
从年少时起,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杨力的梦想,并一生为此目标奋斗着。
2019年的除夕夜,在北京西苑医院宿舍区的一个房间里,满城的年味被关在窗外,屋内只能听到钢笔在纸上划动的沙沙声,已年逾古稀的杨力教授同一年中的大多数夜晚一样,坐在桌前笔耕不辍。作为中国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作家、易经专家、国学大师、历史文化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的杨力,在40年间撰写出版了200多本著作。
从年少时起,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她的梦想,并一生为此目标奋斗着。
中国医易学的开拓者
1946年杨力生于云南。她的父亲段纬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道路工程专家,有“北有詹天佑,南有段纬”之称。20世纪初,他考取了政府的公派留学,留洋十年后,怀着“科学报国”的志向归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滇缅公路”的抢通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是云南航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杨力受父亲影响自幼酷爱读书,并心怀远大理想。因其从小就博闻强识,被老师寄予厚望。“好好努力,你应该可以像你的偶像居里夫人一样,获得诺贝尔奖。”老师的鼓励成为她心中的灯塔,一生追求的方向。
杨力
杨力从小喜欢看天空,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星辰的闪亮暗淡。这种对自然探索的渴望,影响了她未来的选择。12岁那年,杨力对中国《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2年的高考前夕,杨力为了研究中医与易经的学问,不顾老师的劝阻,放弃报考北大哲学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中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已有10年临床经验和一定名气的杨力重拾理想,放弃大好的职业前景,向着她的科研梦想重新出发。1979年,她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只身一人离开昆明前往北京,从此开启了40年孤独的科研之路。
20世纪80年代,一部百万字巨著《周易与中医学》的出版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这是杨力出版的首部书籍,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科学论著,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长销至今,再版4次,被译成英、日、韩、汉繁体字4个语种版本行销全球,发行量突破百万册。
有媒体评论该书“开创了医易学研究新的里程碑,为研究中医理论打开了新的领域。”
著名中医学家耿鉴庭评价此书:“细阅该书光彩夺目,不禁拍案叫绝。对探索宇宙及人体奥秘之处,能大胆发微,尤其对中医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有突破性的贡献。”
1993年,世界太极科学金奖评选委员会在比利时授予杨力世界太极科学金奖—人体科学奖,以褒奖她为太极科学做出的贡献。
几十年对医易学的研究,为她开创象数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象数科学的创始人
中医的本土发展在近代经历了从“废禁”到“重生”的坎坷。
据杨力回忆,2005年12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上宣布:“我代表党中央代表国务院宣布,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今天起正式更名中国中医科学院。”那一刻,掌声雷动,她泪流满面。“科学”二字,对无数中医研究者来说,贵逾千金。
一直以来,科学界不乏学者对中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找不到许多中医理论的实物”,比如经络。那一夜,杨力彻夜未眠,思索如何找到科学理论来为中医的科学性证明,结果第二天清早出门下台阶时,她头晕栽倒,左手肘骨折,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当时在医院的大厅里,我躺在担架上。在我最疼痛最紧张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杨力回忆道。
“当时,我隐约感觉从心脏到小指尖间有一条线牵着。我惊呼:‘手上有心经显现。’我想经络是不是时隐时现呢?我重新打开《易经》,从《易经》中寻找答案,结果真的有了新的发现。”
杨力说,太极图中的黑和白,代表着天下的万事万物分阴和阳;图中的这条S曲线,说明阴阳是互相转换的;太极图在转。她从中悟出:天下的万事万物有显露的也有暗藏的,而暗藏的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显露。于是她开始结合易经研究以‘象’(看到的)测‘藏’(看不到的)的问题。
杨力由此创造了象数科学理论,认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是世界万物的冰山一角,而看不到的部分可以运用“观象取义”和她提出的“运数取义”来预测。前者是通过观察大量现象推测,是从外象测内藏;后者是用气化数、时空数、气场数来推测。
“运用象数科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原理,并实现更多创新。”她举了一个例子:在临床中使用夏枯草治疗甲状腺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是她的一个创新,源于对“观象取义”的应用。夏枯草会在夏季枯萎。根据“枯夏”这个现象,杨力想到用它去抑制在夏季病情会加重的癌症,如甲状腺癌。临床实践之后,果然有效。
杨力认为,象数科学是一门通过“观象取义”和“运数取义”认识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具有探索隐性物质暗规律的独特优势。它不仅用于中医学,而且可应用于天文、地理、物理、地质等多种学科,如用于预测地震及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她坚信,象数科学能成为打开探索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它为当代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手段。
十年来,杨力通过大学课堂、讲座、电视节目、杂志专栏、网络等途径向公众宣讲象数科学。对于学问,她从不私藏,“掏肝掏肺”地教授学生,投注大量时间、精力向大众宣教中医养生知识。
让百姓得到好处
运用象数科学,杨力将人分为五种类型生理体质,既可预测一个人易患的疾病,又可判断其适宜的养生方式和禁忌。该方法理解简单,不依靠仪器诊断,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和推广性。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对照表象自诊体质类型,在日常的养生保健中做到“因地制宜”。
在此基础上,她还提出“潜症辨证法”和“阻截治疗”,即通过“观象取义”,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显露之前发现,将治疗提前,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和身体损伤。
十年来,杨力通过大学课堂、讲座、电视节目、杂志专栏、网络等途径向公众宣讲象数科学。对于学问,她从不私藏,“掏肝掏肺”地教授学生,投注大量时间、精力向大众宣教中医养生知识。
杨力说:“学问不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而是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好处。”
从个性化医学的研究,到对大病治疗的前移,再到远程医疗的创新探索,杨力始终关注的是,如何让病人花更少的钱,受更少的罪,得到有效的治疗。
杨力唯一的个人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她15岁时,曾对着滇池发誓,“要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尽收笔底”。
杨力(右)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合影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杨力唯一的个人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她15岁时,曾对着滇池发誓,“要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尽收笔底”。
读研究生时,每天下课后,杨力就骑着自行车从西苑赶往北大图书馆,到晚上10点闭馆之后才离开。后来,这段路她骑行了20年。
在北大图书馆,杨力废寝忘食的读书精神感动了很多工作人员。她们常在她忘记吃饭的时候将自己的饭卡交给她,提醒她去食堂就餐。图书馆里甚至有了“杨力专座”,闭馆后她的书可以不放回书架,第二天接着看。
杨力在北大图书馆20年,阅读了数万册图书,创作出600万字的文学评论巨著:《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合称为“杨力文集”。该文集多方面地描绘了中国文化、科学、文学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文献。该系列图书采用论著体,评论观点新颖、创见性强,对各阶层读者都有启示。全书文笔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杨力在文学上非凡的天赋。
随后,杨力又以一年写一部著作的速度创作完成十部“杨力史集”系列历史小说。这一系列图书的创作,展示了杨力的文学才华。她的文笔优美,其中诗词歌赋的创作让人叹为观止,加之博览古籍的底蕴加持,使她的作品既给人历史文化的感悟,又得到文学美的享受,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008年,杨力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今又创作了十部“杨力哲集”,将易经、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佛家的禅学思想等国学中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哲学思想,深入浅出地向世人阐释,既给人以智慧和启示,又让世人得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为探究当代中国人处世哲学、思维模式的形成,提供文献参考。
从文学评论到历史小说,从历史故事到哲学思想,读者不仅可以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穿越时空,触摸五千年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思想的传承与变迁;还能够在她编织的文字乐章中,感受中国文字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杨力是那种认准一个目标,用一生向它靠近的人,从不妥协,不言放弃。她埋头苦干,用全部精力创作出的“杨力文集”“杨力史集”“杨力哲集”和“杨力医集”,将中国的文、史、哲、医四大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提炼升华,创新转化成为可以为当今人类做贡献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