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火中的青春与浪漫

2019-05-15孙韵丰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军歌鲁艺娃子

孙韵丰

战场上的青春在隆隆炮火声中展现出浪漫、悲壮、崇高的气质。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力量、青春的意义,在这部剧中得到表现与升华。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几乎每位观众都听过这首歌曲,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当熟悉的旋律在剧场中响起,它既唤起了这首歌带给我们的成长记忆,又将时空穿越到了1938年延安,这首歌的诞生地—充满硝烟的战场。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郑律成的创作经历作为叙事主线,向观众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文艺志士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不畏艰险奔赴延安,投身鲁艺,用音乐歌颂英勇民族的故事。这部剧让观众看到了以文艺作为武器抗战救国的热血青年们,看到了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的鲁艺精神,看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这部大型原创话剧不论从剧本创作抑或从导演、表演、舞台呈现方面来看,其完成度与艺术性都达到了不错的水准。不同于大多依据真实历史人物、事件改编的人物传记类主旋律戏剧作品,该剧另辟蹊径,以耳熟能详的《军歌》为切入点,围绕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挖掘出了一段继聂耳、冼星海之后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开拓者郑律成与友人、与爱人之间真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延安时期这批具有艺术天赋的热血青年们浪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斗争信念。

战场上的青春

《军歌》剧中的鲁艺学员,从郑律成、丁雪松到彭凯、余珊珊,都正值青春美好的双十年华,他们与舞台上的上戏师生们处于同样的青葱岁月,甚至更小。家国危亡、山河欲碎之际,正是这样一批怀揣民族独立自强理想信念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换来了当代青年们的岁月静好。

编剧在处理人物时,避免了概念化、符号化,抓住年轻人的特点,突出 “青春”的美好与残酷。同样的青春,不同的时代,剧中人物与当代青年一样,也有稚嫩,也有羞涩,有对爱情的向往,也有对美味的无法抵挡,但这一切都因战争而变得不同。

“管他风吹雨打烈日炎炎当头晒! 我们不怕磨破脚底板!我们不怕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上前线去抗战!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上前线去抗战!”青涩与稚嫩遮挡不住豪情壮志与坚定目标,因相同的救国理想汇聚延安,因相同的艺术热情聚集鲁艺,剧中的郭小帅、冬娃子、梁大坤作为战死沙场的青年战士缩影在舞台上纷纷倒下时,战场上的青春在隆隆炮火声中展现出浪漫、悲壮、崇高的气质。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力量、青春的意义,在这部剧中得到表现与升华。

音乐串联全剧

音乐在《军歌》里是十分重要的叙事元素,它串连起整个故事,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重要手段。剧中两条故事线交织,一条是郑律成在延安创作《延安颂》、创作《军歌》的过程经历,另一条是其与丁雪松之间的感情线,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守。

在丁雪松对郑律成的回忆中曾提到郑律成曾经有一把从国统区带进延安的小提琴,因两人的孩子早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无奈之下,丁雪松只好卖了这把提琴换回一只母羊和小羊,养羊挤奶,喂孩子吃。为了纪念这把小提琴,孩子取名为“小提”,可见这把小提琴在郑律成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当事人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提到这把小提琴,但《军歌》抓住了这把琴,作为人物、事件产生联系的交集,同时也巧妙地将其作为了音乐这一叙事元素的可视化符号呈现。剧中设计郑律成是在擦拭小提琴时与丁雪松相因为共同的爱好、情怀,这为后一场丁雪松冒生命危险找琴埋下伏笔,两人的感情线也在丁雪松负伤,郑律成为其包扎伤口时得以推进,而此时剧场响起《五月之歌》渲染气氛。如果说第一次“找琴”推进了郑丁二人的感情线,那么第二次“护琴”则推动了郑律成的音乐创作,使其创作动因“有迹可循”,在这条线上,冬娃子与郑律成之间的交往友情承担了铺垫作用:

郑律成:冬娃子,你相信小提琴可以当作武器吗?

冬娃子:武器?律成哥,我不懂曲曲……可是,我记得冯英姐跟我说过的话,她说,每当看到大家伙唱歌练舞的时候,她好像看到咱这皱黢黢的黄土地上,遍地都开满了鲜花,她还说,她相信这香味儿能穿过连天的炮火,飞到边区和国统区,钻进所有人的鼻子!

郑律成:鲜花……武器……

冬娃子:律成哥,你嘀嘀咕咕说甚呢?

郑律成:哦,没甚。冬娃子,你不是想听我拉小提琴吗?等我真正为这片土地写出点什么,我就拉给你听!

冬娃子:太好了律成哥,你要写啥呀?

郑律成:我要写延安,我要写这片神奇的土地,写你,写大家,写鲁艺青年,更要写八路军战士!我还要写鲜花和武器!写最芬芳柔美的花瓣和最嘹亮激昂的号子!

当冬娃子在敌机轰炸的夜晚为护琴而付出生命时,郑律成受到深深的触动,同时在《黄河大合唱》旋律的感染下,创作完成了《延安颂》。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认为“《延安颂》歌唱延安,曲调悠长,虽有描写千百万的革命青年满含的战斗激情,但不够激昂”,于是开始为八路军谱写能够击退日寇、打敗所有外国侵略者的军歌。最终,在战场上,目睹着年轻生命的消逝,仰天痛哭,唱出了“向前/向前/向前”。《军歌》是他以音乐(小提琴)为武器,向敌人射出的子弹、投出的炮弹,让每一位高歌的军人,在歌声中汲取力量、激荡军威。

舞台表现层次丰富

《军歌》的舞台表现体现了写实风格,但在写实基础上,设计了不少层次,使整个舞台空间虽然“满”,却不显笨重。开场,多媒体在幕布上展示1931年时期中华民国版图,音乐爆发震耳欲聋的战机声、枪炮声,同时画外音叙述1931年至1937年10月的抗战情况,声画同时将观众带入那一段历史。

在舞台中心,斜坡转盘较为灵活地把空间分成战场前线与后方,当老虎团冲锋陷阵时,转盘陡坡一面转向前方,演员从舞台深处奔向台前,立于转盘坡上,垂直地面几乎两米,视觉效果呈断崖式,配合冷调灯光与红色灯光,显出抗日战士的英勇、悲壮。当故事回到抗战后方,转盘浅坡面向观众,是鲁艺学员与延安乡亲的公共生活演区,配合暖调灯光,烘托同志之间温暖互助的气氛。舞台上下场门两侧,写实的窑洞布景,是较为私密的空间演区,人物内心的独白、感情的细节得以表现。舞台景深处的幕布,配合不同景片,结合灯光进行变化。舞台被分成四层空间,每一层空间都依据故事情节灵活转场,结合剧中激荡人心的音乐,《五月之歌》《延安颂》《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配合丰富的舞蹈肢体展现,音画融合,样式丰富,为故事呈现增添了艺术性。

《军歌》体现了上戏师生创作的专业性,编剧为剧作家孙祖平教授,总导演为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编导手法成熟,演员表演自然,剧中郑律成(徐伟饰)、丁雪松(徐曼饰)、公木(王佳健饰)、段主任(杨宁饰)这些角色都形神兼备,而大爷(李传缨饰)来找郭小帅(夏帅饰)“算账”的一场戏足见演员张弛有度的表演功力。

《军歌》创作团队从赴延安采风到一次次排演合成,可以说是上戏导演系师生们对文艺救国长征精神的深切致敬与接棒再出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该剧的排演,不论对于演出团队,还是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当代文艺青年,应学习传承先辈们文艺救国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必须将创作紧扣时代脉搏、扎根中国大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军歌鲁艺娃子
官娃子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军歌嘹亮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独派”怂恿蔡英文“改军歌”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