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女人的人生切片
2019-05-15高鸽
高鸽
由罗马尼亚著名的百年剧院锡比乌国家剧院制作的话剧《记忆碎片》,其英文名为Slices,直译为“切片/面包碎屑”的意思。罗马尼亚国家剧院的官方网站公布该剧将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称此剧为一场“女性秀”,该剧的场刊显示其創作团队有且只有两名女性组成。此剧的编剧(兼导演)莉亚·布加纳(Lia Bugnar)是罗马尼亚著名的女演员,参演过多部电影,并因2007的《血液和巧克力》、 2010年的《Hello,你好吗?》和2016年 的《毕业》而著名。她同时是一名编剧和戏剧导演,她创作的作品更关注日常生活、情感和有趣的故事,尤其在没有精美夺目的舞美效果的情况下,演员如何表演是同样作为演员出身的她所要探索的事情。
剧中的女演员奥菲利亚·波皮 (Ofelia Popii)是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她曾三次获得罗马尼亚戏剧协会颁发的最佳女演员奖,也是罗马尼亚迄今为止唯一获得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哈罗德天使奖”的女演员。她在《记忆碎片》中的表演让上海的观众看到了舞台表演的另一种高度。
现年50岁的编剧和40岁的主演相貌身材属于同一类型,这样的主创班底一定基于互相欣赏和理解的基础,编剧莉亚就曾公开表示她只喜欢跟朋友一起搞戏,那样更有安全感和感到快乐。《记忆碎片》的故事不局限于国家、地域或文化,主创把创作的焦点集中于“人”,不认为国家、地域或文化可以把人的故事及人本身区分开。
该剧创作于2010年9月,全长1小时25分钟,由一个女演员饰演剧中出现的全部角色—七位女性,吸引着观众一同穿越女性灵魂的深处,演员波皮通过她的舞台表演为我们展示了幻觉般“切片式”的剧情体验,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多功能性表演构成了戏剧中个体性与整体性并存的张力,探索了关于女性的脆弱与能量并存的普遍故事中的人类关系的各种情况。
“切片”
编剧提及创作此剧的名字时解释道:“碎片”英文是Slices, “切片”的意思,她说“你不必吃掉全部的蛋糕就已经知道其味道。将蛋糕切成薄片是你所需要的,可以激发你的食欲,但不能让你吃饱。”此剧中的切片包括生命的切片、爱情的切片、危机的切片、悲伤的切片、搞笑的切片等等。通过一个女演员变色龙般的碎片式表演让观众体会到每个人物的切片味道。
故事开始于一个男人的死亡。观众入场时即看到一个穿着睡衣的男人背向观众瘫坐在舞台一侧的椅子上。演出开始了,门里走出了女仆玛格丽特,她像往常一样端茶上场并开始做起针线活,接着她慢慢走近男人并单向地跟男人发生一段形体表演,讲述自己的经历:多年前当这个浑身冰凉,冻得瑟瑟发抖的男主人出现在女仆房门口时,玛格丽特知道女主人已经很久不曾让他进入过女主人的房间,因此女仆让男人上了自己的床,从此她甘愿为男主人当起暖炉般的情人,她爱着男人的妻子和女儿,但后来因被女主人艾拉发现了她与男主人的关系而被赶出了家门。此时,男主人死在自己房间里,她必须打电话通知艾拉。
随后,饱受痛苦折磨、整日酗酒的妻子艾拉蹬着高跟鞋出现在舞台上,她坚决说她不会因为丈夫马克尔的死而停止恨他和女仆。她因为乳腺手术胸口留有一道疤痕,她很担心这道疤会让丈夫不喜欢,她甚至让医生帮自己装上近乎完美的假胸,想以此来取悦丈夫,然而从乳腺手术之后的十几年间,丈夫再也没跟她亲热过。后来她发现了丈夫和家里女仆的奸情,羞辱愤怒地赶走了她,终日靠酒精麻痹着自己。直到十年后的一天,她在教堂碰到女仆玛格丽特时,知道这个女人还在跟自己的丈夫来往,因为她确定玛格丽特是在为自己的丈夫祈祷!愤怒到极点的她想着要毁了在政界担任要职的丈夫的前途来进行报复。如今,丈夫死在了女仆家里,她的“恨”和“痛苦”再也没有得到平复的机会,也不可能再有减轻或者消失的那一天……她的萎靡枯萎及颓废不堪势必影响着女儿。
接着出场的是他们的女儿克莱,她走到舞台上给朋友打电话,她漠不关心地说因为爸爸去世家里来了很多人。克莱渐渐回忆起小时候曾经跟爸爸一起玩耍、一起在水中憋气的快乐时光,演员此时跟躺在椅子上死去的爸爸开始了一段形体表演,她或是躺在爸爸身上、坐在爸爸肩上、从爸爸手臂上滑落到地板上,后又从后背趴在爸爸身上……一招一式、举手投足之间,女孩对父亲的信任与依赖展现得淋漓尽致。曾经在“爱”中长大的克莱如今连打一通电话都会把电话线拉扯成一团乱麻,痛苦与迷幻在克莱的身体中蔓延,最后,克莱因吸毒过量而被送到医院抢救,生命危在旦夕。
男人死亡的消息通过各种媒体公布出来后,他的足疗师来到家里为他吊唁。这个长期为男人修脚的技师成了男人去世以来最为伤心的女人。她通过媒体看到男人去世的消息时悲伤无比,从小患有脊椎疾病的女儿常年得到男主的资助使她感恩在心。给男主修脚成为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今男人撒手人寰,修脚师仿佛失去了家人一样感到无比悲痛。
克莱的主治医生贝拉是一个风骚的女人,不仅穿着时髦性感,还时常与男人调情。她从中产阶级的角度在冷评判着“政界要员猝死,他的女儿因吸毒过量而被送到医院抢救”这一事实。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待这家人的悲剧,也只不过是调情之余的谈资。
在医院里,奶奶艾迪斯来看望孙女,她提到自己的儿子马克尔曾让克莱跟尼日利亚的同龄女孩交往,以此来为自己的政绩加分,可是克莱从11岁开始就不再跟非洲女孩联系,而艾迪斯一直默默地以孙女的身份在跟尼日利亚的黑人女孩保持着通信。为了唤醒克莱的求生欲,奶奶告诉孙女说那个非洲女孩怀孕了要生一个黑小孩,同时祈祷克莱生一对漂亮的双胞胎。此时,孙女病危,各种医疗设备发出警告的声音,艾迪斯疯狂呼叫医生,并且拿自己的拐棍扫向空中喃喃自语:“是你吗,马克尔,你不要带走我的孙女,你自己走吧!你走!”这场看似荒诞且诡异的处理恰与最后一段孙女变成天使进入天堂的戏相呼应。
艾迪斯在医院里遇到了儿媳妇艾拉,她告诉艾拉自己的儿子马克尔曾跟她说,自己是那么地幸运而娶到艾拉这样的妻子,然而他因为怕失去现在的幸福而感到无比恐惧。艾迪斯劝儿媳宽恕,艾拉提及自己十几年来被丈夫冷落,痛苦且坚决地说“绝不原谅”。舞台上,女演员波皮在艾拉和艾迪斯两个角色间无缝隙地转换着,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语言节奏、发声位置以及心理姿势都瞬间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间相互转换,流畅的表演使观众完全相信台上是婆媳两人在表演,而忘了是由一个演员来完成的。
善良的情人暨女仆玛格丽特在为马克尔的女儿祈祷着,她愿意继续照顾这一家人;靠酗酒和止疼药度日的艾拉迷迷糊糊地回忆起女儿小时候她曾经幸福地舔着女儿的小脚丫,并被丈夫看到,那时她是那么的爱她的丈夫和女儿;尼日利亚的小女孩在投影里跳了一段非洲舞来祝福克莱,并希望克莱日后会生一对双胞胎。
最后在马克尔的葬礼上,艾拉身着黑色礼服走到了聚光灯下,在一阵阵相机快门的声音里,艾拉宣布“直到马克尔去世,我们都爱着对方,从不曾背叛过对方”。提起自己躺在医院的女儿时她说“我的女儿克莱因为失去父亲悲伤过度而住进医院”。面对外界和记者们的质疑和各种闪光灯的照射,她渐渐崩溃…… 最后她回到家中,打开衣柜,从衣柜里扔出很多双鞋子,满地的鞋子与歇斯底里的女主把此剧的能量提到了高潮。
“简”
《记忆碎片》的布景只有一块靠近舞台的景片构成,全场无场景更换。灯光设计也很“简约”,主要灯光靠的是舞台上下场口的侧光及景片后面的逆光,一点面光而已,有几个瞬间当演员演到台口时,演员的脸上居然是没光的,然而灯光的“简单”却没有影响到整台戏的观演效果。舞台的音效也很节制,除了魔术手法的换装及非洲女孩的表演、葬礼这几个地方运用了音效外,舞台靠的就是“一个人演全场”的表演来撑起一切。
因为对国家政治现状及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编剧莉亚的戏剧不主张花钱,她致力于創造“好演员的故事”,认为“金钱的匮乏往往导致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的诞生”。试想,这部剧如果找7个女演员来出演不同的角色会如何?此剧让我想起法国编剧罗伯特·托马斯的戏剧作品《八美千娇》,剧情也是围绕着一个男人的死亡,展开跟他有关的八个女人的故事,而该剧任何时候的演出都是由八个女演员共同演出。我们也可以试想如果《记忆碎片》是由七个女演员完成的话是否其剧场的冲击力及艺术价值会削弱呢……可以说,此剧除了表演不简单之外,一切戏剧的附加值都“从简”处理。
一切最美的东西势必都是受限的,剧场相比电影,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其受到很多的限制,现代剧场中人们渐渐通过各种手段在打破这个限制,无论是格洛托夫斯基还是彼得·布鲁克等,这些影响着现代戏剧发展的大师们都在强调“空即是满、无即是有、简才是繁”的概念。《记忆碎片》把“简”做到了极致,仅一个演员就完成了所有的角色,其“表演”的强度和难度是不简单的。编剧莉亚说:“舞台上的自由表演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自由很特殊,是一种自相矛盾,具有明确的限制。”
演员波皮在不同角色的塑造和转化上如行云流水一般,零时差地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瞬间完成“跳进跳出”。每一个角色的塑造绝不只是外部形态的改变,而是包括呼吸在内的心理姿势等角色身、心、灵的完整塑造。正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是以“切片”的方式出现,女演员可以迅速通过外部典型性动作直抵任何一个角色而进行塑形表演;然而随着每个角色不同的呼吸、发声方式而讲述出的台词是把观众带入人物灵魂的要素所在。虽然是“一人演全场”,但与独角戏不同的是,此剧出现了一个人的“对话场景”,这对女演员的要求是极高的。因为此剧出现的对话不像脱口秀舞台上出现的那种轻松的笑话似的语言,《记忆碎片》中所有的角色都那么丰满、鲜活和痛苦,然而,每个人的痛苦都各不相同。讲罗马尼亚语的女演员波皮通过中英文双语字幕向中国观众呈现了一种不常见的表演上的可能性。
“门”
本剧的舞台布景是一块有着5扇门的景片构成,5扇门完成了女演员的全部换装:戴着蓝色头巾的女仆玛格丽特光脚走进门去,迅速从另一扇门出来时头上已去掉围巾并踩上高跟鞋,变成了醉醺醺的太太艾拉;套上棒球衫,头戴针织帽即变成了女儿克莱;拄着拐杖就成了奶奶艾迪斯;披上格子大衣就成了提供足疗服务的技师;戴上围巾和穿上西装外套就成了抢救女儿的医生贝拉;最后女演员通过逆光打在门上,在投影里作为尼日利亚的女孩跳了一段非洲舞。布景虽然简单,但“门”的设计无论从外观到功能上还是可见其功底的。有些门偶尔被拉开时会变成衣柜,挂着不同角色的衣服,演员为自己找衣服并边演边换上。在男人的葬礼上,妻子艾拉身着黑色礼服,头戴面纱大黑帽从对开的两扇门中走出,舞台的气场随着对开的两扇大门和演员的表演气势变成了某种“大场面”,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
门有时也可以从景片中分离出来,旋转在舞台上成为演员在角色转换时“变魔术”的道具。有一场戏是女儿的房门在她进去之后把整扇门推拉出来并与景片分离,女儿在这“架”门内随着门的转动完成了“大变活人”的把戏,当门停止转动时,走出来的角色已经从女儿变成了足疗师。
最后女儿穿上白色裙子从之前是医院的一扇门中走出,似天使一般跳了一段舞,随后侧身躺在地板上,此时她身后突然横开了一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门”,她的身体在一束逆光中被渐渐拉进门内,门关闭,演出结束。
“门”意味着选择。从马克尔选择站在女仆门口时,他的人生就做了选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选择开始的,而每一次不同的选择都造成了人生中不同的切片组合。每一次你从“门”中走出都是不一样的你。
“门”又意味着重生。女儿最后以婴儿般的睡姿身着天使的白色被拖入门中时,她不是死了,而是重生。之前奶奶提到过让死去的儿子不要带走孙女,到最后孙女的重生是不是意味着跟爸爸团聚,重回“父爱”的怀抱呢?
“门”意味着各种可能性。本剧切片式的人物及其故事可以看成是以“罗生门”式的方式在进行叙述。每一人物都是在以自我的身份来感受着这个世界和当下发生的事情,即使他们在叙述同一件事情,也因立场和主观世界感受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此剧并没有因为把马克尔的死作为开场而探讨马克尔的死因,甚至也不曾对他的人品性格进行过多评判,只是通过这个男人的死,把跟他有关的7个女人的碎片式生活状态进行了呈现。透过这些“碎片”,观众可以读解出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