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哲学思考

2019-05-15赵秉峰吕春华闫学胜

理论观察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高校

赵秉峰 吕春华 闫学胜

摘 要:近年来,经过一系列改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教育者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刻反思其存在的原因和危害,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开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3 — 0156 — 03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传承的社会现象,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其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至今在每个中华儿女活动中始终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痕迹和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影响着每个中国人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高校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益处。”〔1〕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高校是高级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殿堂,是大学生、研究生深入系统学习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是教育法明确规定的内容,也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所谓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大学生或研究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高校教育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以某种形式传授给高校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是高校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以大学生为主、研究生为辅的学生群体。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传授的知识必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成分,都有优秀的或先进的和腐朽的或落后的内容,而作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内容,又有腐朽的成分。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摒弃那些腐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这对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个人的茁壮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首先,高校傳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讲授《中国文化概论》为主要内容的学校通识教育课或选修课。它以历史为基本线索,讲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适性、概括性的特点,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貌有一个了解。二是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哲学专业在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儒家文化,理工专业在讲授现代科技成果的时候必然涉及到中国历史的科技发明,体育专业在讲授现代武术的时候也必然涉及到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等等。另外,还有的专业专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的选修课。三是以参观文物、古代建筑或遗址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重点教学内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其次,从教育的形式来看,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有论者讲其概括为四种主要形式,即课堂讲授式、活动互动式、实践参与式和传承式。〔2〕由于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采取的具体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在这四种主要教育形式中,课堂讲授式是最基本的而且首先应该采取的形式,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才能认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从事其它教育形式的活动。例如,黑龙江省位于祖国的边陲,历史没有南方悠久,文化遗产自然没有南方多。因此黑龙江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为了弥补文化遗产的不足,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南方以及当地的文化遗产以图片、声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但无论每个高校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最终应以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的。

二、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党、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认清其危害,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理论界的论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这里,本文试图侧重从教育者即学校和受教育者即学生两个层面阐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从教育者的层面来看,有些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其集中表现在:一是有的理工高校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忽视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甚至有的高校连《中国文化概论》的选修课都没有开设,而只是开设了相类似的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只是作为全校或专业的选修课来开设,而没有把它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范围,而且该门课开设的学时比较少,一般在24—32学时。如黑龙江省有的高校就存在着这种情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那些对传统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完全可以放弃学习这门课的权利;较少的学时使任课教师无法系统地讲授内容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使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意教,大部分传统文化教师为兼职教师,他们讲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三是在教学经费的投入方面,有的高校重视理工科尤其是工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他们往往把主要经费投入其中,而对包括传统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投入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有的高校传统文化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课程体系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方法落后,个别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同度和兴趣。其次,从受教育者的层面来看,许多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存在着问题,这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而且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糟粕的东西,学习这门课不适用,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二是他们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不愿意学,认为传统文化大都是文言文,很难学明白,而且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如学一些感兴趣的课程。三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项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5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自认为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不足其中的10%,有一般了解的占58%。〔3〕作为一个国人,特别是即将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是可悲的,也是无法理解的。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认识原因。从高校的层面上讲,许多高校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应用价值不大,开不开设无所谓。从高校学生的层面上讲,当代一些大学生在认识上形成一个误区,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他们往往对传统文化采取怀疑、排斥甚至否定的态度,而对现代西方文化情有獨钟,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大大超过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剧、网络游戏、讲座等无视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无原则的歪曲、篡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极容易形成对一种文化的误读和价值观的误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原貌的错误认识。其次,历史原因。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传统建筑、文化遗址有的已被毁坏而不复存在,有的正在被损毁。大量的文物有的被倒卖到异国他乡,有的已销声匿迹。尽管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使我国的大量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但损毁传统建筑、文化遗址以及倒卖文物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载体被毁坏或被倒卖,对高校教学来说,它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直观教学及其效果,而对学生来说,使大学生失去了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同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它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目前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能不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再次,现实原因。导致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现实原因复杂多样,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从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来看,整体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出现断层现象。二是从大学生本身的需要来看,多数大学生希望在大学学到一技之长,为将来的生存某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传统文化课不能直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从而导致对该门课失去了兴趣。三是从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来看,西方文化的影响给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崇拜西方文化而淡化了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与此同时,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这种先天不足的基础必然给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困难和压力。

三、新时代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对策

针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提高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

(一)提高认识,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提高认识就是要提高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只有教育者真正认识到这种教育的必要性,才能真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完成教育的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受教育者只有在认识上真正消除对传统文化的种种偏见,静下心来学进去,才能理解传统文化精华的真正价值。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党的十九大把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知识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制度

针对一些高校传统文化课设置不合理的现状,我们建议学校把它列入学校通识教育必修课。这样做就能使全校每位学生都能受到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克服了只有少数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弊病。同时,学校还要适当增加传统文化课的课时,使任课教师能够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讲授知识,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课的内容,以弥补中小学学习的不足。为了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进行,学校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考核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负责制,制定相关的计划和方案,层层负责和落实。二是建立健全后勤保障制度,从经费和物力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如监督考核制度、激励与惩罚机制、评估机制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速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

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教师热爱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水平。马克思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4〕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二是有计划地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教师,加速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三是积极鼓励任课教师去培训、进修、出国深造,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四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师梯队,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

(四)坚持原则,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大方向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论原则,即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精华”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深入批判其糟粕的东西。但糟粕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一点也不涉及,介绍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以历史为镜子,吸取教训。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生全面认同传统文化需要一个由浅到深、由量到质渐进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即客观地评价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既不能夸大又不能贬低其价值。四是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教育、学生思想实际教育、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增强教育过程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3-3-3.

〔2〕马飞.论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与内容〔J〕.德育研究,2018,(09):49.

〔3〕庄龙玉,程敬华.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8):8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高校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