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科技动力观探析
2019-05-15魏嘉琪
魏嘉琪
摘 要:科技动力观是对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及其作用方式的认识和看法。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蕴含了深刻的科技动力观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动力”;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内蕴力;科学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科技动力表达主体有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科技力量的表达分别起到支撑导向、掌握运用和基础性作用。科技动力发挥方式体现为: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使命;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是科技发展的创造性成果。
关键词:习近平;科技动力观;发挥方式;表达主体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3 — 0005 — 03
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新的科学技术和实践手段日益更新,新一轮工业革命以不同于以往的状态呈非线性速度迅疾展开。习近平立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洞察历史与未来,敏锐地指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①习近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地对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力量做出了新的深刻阐述,契合国情与科技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动力观。
一、科技动力观具体内容
1.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动力”
科技是一个复合性词汇,科学是对外部世界和人类精神活动规律的精确性总结,为改造现实与未来世界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科学体现着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技术则着眼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生产目标进行现实化呈现。从认知角度看,科技是理解、调控和改善人和自然关系的工具,其核心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其本身,即為自身发展提供了“软”与“硬”的支持,将新见解和新力量惠赠给人类社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原生性动力。“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②科技具有强大的物质与经济功能,哺育了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和呈几何倍数增长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缔造了庞大的物质财富。伴随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现的还有人口、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依靠技术创新释放潜力对我国未来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2.科技是当代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支撑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③习近平认识到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大战略要义。科技进步的全球化,实现了科技要素在全球领域内的充分流转和配置,科技成果被共享的同时科技活动的影响也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标准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呈现不同的面貌,过去以物质财富数量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重要作用的递进,国家综合实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科技和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利用水平。“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①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规模速率延伸渗透入生产,加快生产工具和工艺设计的改良,拓宽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成为影响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向、结构、速度的最活跃的知识形态生产力。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方可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于更广大领域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合力调整,赶上进而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先进浪潮。
3.科学技术是现代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精辟地指出了科技发展对国际安全的战略意蕴,新生科技对以军事安全为主导的传统安全观提出严重挑战,如若不能顺应科技革命和创新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新环境新要求,未能据此实时调整和完备国家安全战略,就难以在新科技冲击下把握住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实力及其潜力本身也成为了中央政府掌控和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生成战斗力可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能力,以军内外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保障国家安全,实现我军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以海湾战争为开端标志的高科技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背景下,军事高科技已成为胜负场上一决高下的关键因素。国家安全对高科技依赖度越来越高,制信息权问题成为战争主动权的争夺制高点,一旦科技平台受到破坏,科技手段在特殊情况下无法运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非常棘手,国家安全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出来。科技发展决定着军事理论拓展、军事结构变革和军事作战方式改进的方向,即科学技术决定了三者共同构成的军事变革,军事变革对国家安全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谁于此变革中抢夺了主动权,谁便守住了国家安全。
二、科技动力表达主体
1.科技工作者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创新研究的驱动者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创新中最活跃和积极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的生产、运用主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得到国家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业态,科技创新链条更加轻巧,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呈现和应用使重塑全球经济社会架构成为可能。科技创新事业的根本性支撑是科技人才,习近平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人才对创新事业的核心地位,首次指明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开创未来最宝贵资源。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②创新驱动实则为人才驱动,要将创新型人才摆在创新事业发展的第一位。习近平告诫科技工作者不能总用别人的昨天来粉饰自己的明天,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创新自信,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抢占事关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继续为人类社会科技基础研究和技术发明发挥力量,为世界科技文明创造更多的“中国贡献”。
2.党和政府的科技政策对科技力量发挥起着导向作用
“要让党来为科技工作掌舵,指定科技发展这一條大船的航行方向。”③党起到管控全局的作用,与地方把握细节相对应,实现上行下效,相辅相成。“市场和政府应各自起到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科技融入社会生活之中。”④习近平强调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政府定位应从原本的科研管理者转换为创新服务者,从传统全方位管理模式调整为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市场保驾护航。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科技任务而制定的科技活动基本活动准则和策略,科技政策不仅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要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保证科学技术按照正确路线有序发展。良好的创新环境及氛围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保证,“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⑤。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对吸引和留住人才起着决定作用,通过推进技术资本化、人才股份化完善科学技术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工作,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发科技人才更大的创造力。
3.公民科学素养的普及与提升对科技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科技创新最广泛的环境基础是人民群众,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对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国家生产力及民族创造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国家在推进科研领域发展时积极发挥群众力量,不仅可促进科学思想在全社会的普及,还对科研领域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人民群众科技意识的形成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最终都是由他们完成的,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引发技术攻关也是由他们引起的。习近平科技动力理论厚植于群众土壤中,强调科学技术的群众普及工作和全民科技素质的培育。科技发展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立足于这一点宣传发动群众,辅之以正确的政策,精神奖励与物质激励并重,就不难形成人民群众人人关心科技,努力为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局面。让生产实践一线的群众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寻找并运用一切机会开发应用科技,科技成果要作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其他两个要素,都需经过劳动者这一关键环节。
三、科技力量的发挥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①习近平主张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他将科技创新比作“牛鼻子”,谁牵住了这个“牛鼻子”,谁就能赢得发展。国外技术壁垒反复提醒我们,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本质规律,是衡量科技活动的重要标准。用新事物打破陈规和固有思维定式,通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来实现人们更为有效地认识、改造世界,科学技术革故鼎新的特征正体现于此。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不仅是在理解现实世界基础上的思辨产物,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出路,他强调要夯实科技基础,将科技创新上升至战略高度层面,做出实施科技创新长足发展的战略部署,走自主创新道路,改变过去依赖进口和发达国家科技的情况,增强内生动力和活力,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使其智慧和才能竞相迸发,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全力冲刺做创新的“领跑者”,奔向创新型国家前列。
2.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
生产力表达着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与变革。“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②科学技术的渗透力作用于物质技术基础,整合生产力要素排列组合方式,改善劳动者素质结构,实现了生产力由旧质向新质的转化,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最显著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状况基本消失,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巨大突破和进展,新能源和新材料成为产业支柱,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化得到广泛运用,脑力劳动比例呈加速攀升趋势,引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实现根本转型,即由以体力劳动和输出物质产品为主的传统工业社会向以智力劳动和处理、运算信息为主的新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科技虽然并非生产力的独立性实体要素,但当其渗透入生产力各基本要素时,可形成最直接的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3.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是科技发展的创造性成果
科技发展形成的科学理论为科学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思想和方法,甚至是物质手段。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是协调人、财、物整体系统的运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生产中取得各部分、各环节有机结合的必要手段。科学管理理论的创新源于管理实践,为适应社会组织形式变革情况,使新的生产方式科学配置企业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最大程度调动各类资源,同时让生产组织形式运转得更加合理、高效,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发生了创新和变革,升华为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知识演化为主要管理对象,管理从对有形资源和生产能力的管理渐次过渡到对知识有效识别、储存和使用的管理,对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技发展促成现代生产组织形式,个体创造性和个性才能在生产活动中作用凸显出来,在管理中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和能力,以情感联络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显得至关重要。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高素质劳动者、现代生产工具与不断丰富生产对象的有机组合,这三者的协调结合实现了更加高效节约的社会生产,科学管理理念与科技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给社会提供了一种最快捷产出物质财富方式的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