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视阈下旧城改造的实践选择
2019-05-15胡欣欣林怡
胡欣欣 林怡
摘 要:旧城改造问题伴随着城市发展始终,是在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双重作用下做出的必然选择。这一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特殊意义,而新时代中所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选择,主要体现在创新提供驱动力、协调维持平衡力、绿色保护生命力、开放提升推动力、共享汇聚凝聚力五个方面。
关键词: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旧城改造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3 — 0077 — 03
一、旧城改造问题的提出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汇聚之地,数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光芒在此交相輝映,然而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建成时间较早的旧城区日显颓败老化,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新城区形成了强烈对比,城市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割裂。
在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旧城改造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的复杂课题。一方面,旧城区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物质设施破旧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早已不能适应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严重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老城区自身的发展诉求是旧城改造的内部推力。另一方面,处于城市中心的旧城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且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土地使用率相对较低,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代城市中,人们自然地将目光更多的投向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利用,整座城市的发展需求是旧城改造的外部拉力。
旧城改造实质上是一座城市的新陈代谢,合理的改造可以促进整座城市内部血液的循环畅通。改造不等同于大刀阔斧地推倒重建,而是在尊重城市内在肌理的基础上,依据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结合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聚焦落后区域中的弊病,进行有步骤、有针对性、渐进地保护、整治和再开发,从根本上使旧城区重新焕发生机,实现转型发展。
二、旧城改造在新时代中的特殊意义
城市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体,自产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有新区发展就必定会有相应的旧区问题。旧城改造是伴随着城市文明发展始终的课题,其在新时代也有着更特殊的意义。
(一)旧城区问题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微观成像。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旧城区问题正是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是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的微观成像。城市建设中过于注重新城开发建造、忽略旧城规划复兴是造成旧城区日益衰落,物质空间形态愈来愈跟不上居民生活需要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了“一座城市两张面孔”的情况。解决旧城区问题是新时代的必要任务。
(二)旧城区问题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市短板”。
“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即任何一部分人民都不能落下,任何一部分地区都不能被遗忘。而旧城区问题正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挑战。就其地域而言,旧城区因建成时间较早,原有形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现代化的生活需要。就其人口而言,伴随着物质性老化,旧城区内人口年龄比例失调,老年化现象突出,这也是制约旧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急需解决的“城市短板”。
(三)旧城区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实写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人民是立城之本,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发展问题的直接影响者。数以万计的民众对旧城改造给予高度关注,改造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也要求我们将人民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作为进行旧城改造的根本依据,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行旧城改造的直接目的。
(四)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为旧城改造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经过实践的考验,证明了其自身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中国在新时代中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形势新矛盾也赋予了新发展理念更深刻的内涵与更长远的价值彰显。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是科学实践的理论先导〔2〕。探索新发展理念与旧城改造工作的契合之处,应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旧城改造工作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旧城改造路径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内涵的新发展理念,为旧城改造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动力支撑,其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以创新提供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丰富内涵。这一理念对于旧城改造的指引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
理论创新即创新旧城改造模式与城市发展理念。改造需要改变仅以阻止城市物质性老化为动因,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绩效的传统模式,以先进理论为依托实现城市的更新与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多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增添城市人文情怀。在吴良镛教授“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就是一个创新理论成功实践的案例,改造后的菊儿胡同在保持原有的街区风貌的基础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探索了一条历史城市中老旧住宅区改造的新途径,赢得广泛认可。
文化创新即创新城市形象,体现城市“个性”。传统旧城改造忽视城市特色,缺少对城市精神的深入理解与理性保护,一味追求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结构,摒弃了自身文化底蕴,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而在创新理念指导下的改造,既要注重对城市人文底蕴与地方特色的挖掘,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适当保留与翻新,又要融合现代创意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就如上海延安西路在整治修缮时,对不同街区进行主题式改造,融合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建设有故事的建筑和文化地标。创新理念视阈中的旧城改造需要保存城市文化记忆,打造城市特色名片。
(二)以协调维持平衡力
“协调”发展理念聚焦于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标。旧城改造是一项充斥着多种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实现多元关系平衡尤为重要。
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空间开发与文脉保护是旧城改造面临的首要问题。旧城区是完整体现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几百年或是上千年的历史底蕴以传统建筑或古迹遗址的物质形态延存于这些看似落后于城市脚步的区域当中,这是建设城市文化与塑造市民风貌的重要支撑与资源,绝不可因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破坏城市千年的文化底蕴。一方面,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寻找旧城区的新定位,打造新特色;另一方面,旧城区的良好改建又为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协调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旧城改造是一个协调多方需要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居民、政府、开发商三方主体,三方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矛盾,“钉子户”的出现正是这一矛盾的现实凸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厘清各主体的地位及行为界限。居民是旧城改造中最直接的利害关系者,有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开发商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效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开发商与居民沟通的桥梁,要拿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减少开发商、政府、人民之间的矛盾摩擦,保障改造的顺利进行〔3〕。东京六本木改造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引入市场机制,以协商共赢创建有效合作模式,开发商主动与原业主成立“恳谈会”,在东京政府的监督与协调下,提供人性化的多为补偿方案,“牺牲”部分收益与业主共享,从而获得业主支持,既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又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以绿色保护生命力
“绿色”发展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贯彻这一理念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落实在实践中就表现为推进绿色生态城市的建成。城市空间建设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一旦建筑物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旧城改造为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塑造新的城市生态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绿色”发展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条持续整个改造过程的“线”。
首先,在改造前,相关部门要树立长期战略理念,做好整体建筑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预留绿化空间。在这一环节着力于构建绿色城市更新模式。其次,在改造进程中,采用高质节能建材,杜绝“豆腐渣”工程;合理处置建筑弃材;科学安排建设进程;注重原生环境的保护。在这一环节着力于落实绿色城市更新模式。再次,在改造完成后,培养居民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建设绿色社区;实现城区产业结构渐进调整,促进绿色化、现代化经济发展。在这一环节着力于完善绿色城市更新模式。
(四)以开放提升推动力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城区建设需要多方资源互动,旧城改造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调动一切优质资源,促进区域内外資源整合,以开放理念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与平台。
这一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通过项目招标打开开放大门。旧城改造项目在确定与审批后,通常由政府委托招标中介机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旧城的改造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由此确定项目单位。秉持开放发展理念,旧城改造项目不仅可在全国范围内招标,还可面向国外进行公开招标,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如上海新天地改造挑选美国旧房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具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并邀著名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顾问。其二,通过学习消化促进开放成果实效化。学习国内外成功案例与有益经验,吸取教训,反思不足。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各地区的成功经验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以共享汇聚凝聚力
“共享”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充分践行。贯彻这一理念是凝聚群众力量、推进旧城改造成果释放的实践要求。新时代中“共享”理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以全民共建为基础,以逐步共享为进程,以全民共享与全面共享为目标。
首先,就其覆盖主体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旧城改造的初衷是为全体居民谋求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以是否实现“人人享有,各取所需”为衡量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尺。改造成果不是只供少数人享用,而是要惠及城区全体人民,为此,必须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保证全民平等参与、建议的权利,提升全民获得感。其次,就其覆盖领域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旧城区的滞后不仅表现为外部建筑老化破旧,街道狭窄拥挤,更表现为内部管理缺位,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旧城改造不应限于“刷墙”“种树”等表面工作,更要针对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内部的问题全面出力,以达成“五位一体”全方位的成果共享。再次,就其实现途径而言,“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一方面政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变自上而下的通知性改造模式为自下而上的民主性改造模式,重视广泛集中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另一方面居民自身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关乎切身利益,合理表达意见,积极贡献建议,充分行使知情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最后,就其实现进程而言,“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对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遵循,旧城改造是一场多方面的利益博弈与相互制衡,其进程必然矛盾重重,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即至。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贯彻“渐进共享”理念,立足实际制定方案,循序渐进落实计划,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兼顾处理次要矛盾。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喜阳,王潼宇.浅析旧城改造的保护与更新〔J〕.建材与装饰,2018,(18):75-76.
〔3〕赵鹏军,吕斌,约翰·彭德尔伯里.基于低碳目标的旧城改造规划理论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02):08-12.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