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机理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2019-05-15钟成林胡雪萍

社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钟成林 胡雪萍

摘要:金融声誉作为表征中小民营企业资信水平的重要信号,对关系型融资模式下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从动态视角出发,基于群体性与个体性金融声誉交互作用理论,着重考察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过程,并从规模经济效益和信贷资产质量两个角度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细致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过低,并对个体性金融声誉构成了严重的“侵蚀”是导致当前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对规模经济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权衡是触发金融声誉“侵蚀效应”的内在根源。当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过低时,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资产质量下滑所带来的损失将超过规模经济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好处,为了规避信贷风险,提高信贷收益,金融机构将有意识地调高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侵蚀系数,这将降低银行据以做出信贷决策的“评估金融声誉”水平,弱化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加剧其融资困境。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个体性金融声誉;群体性金融声誉

中图分类号:F276.5; F830.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5-0050-09

作者简介:钟成林,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22);胡雪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3)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中小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蜕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商事制度改革的刺激下,中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日益突显,截止2017年7月,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约占全国各类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65%的全国专利、 75%的企业技术创新 以及 80%以上的新产品①。

企业声誉是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是利益相关者基于企业过去的历史性行为对其所形成的一种总体性印象Fombrun, C.J, “Reputation:Realizing value from the corporate ima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白永秀、徐鸿:《论市场秩序和企业声誉》,《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企业金融声誉作为企业金融声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声誉理论在企业金融行为领域的具体体现。所谓企业的金融声誉是指企业行为的利益相关者在与企业日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企业的总体性印象。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金融声誉是企业保障金融合约实施的信号Jensen M C,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4),1976, pp .305-360.,是企业为了获得长期利益而向没有私人信息的所有者所做的承诺韩静、陈吉凤:《企业声誉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金融声譽作为一种信号指示器,是关系型融资模式下银行和投资者判断一个企业资信水平高低,进而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贷款或投资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具有重要影响李亚新:《信贷市场中的企业声誉与机制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良好的金融声誉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可及性,缩短企业获取风险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张春香、张百舸:《新创高科技企业声誉对其风险投资获得时间的影响——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9期。,降低股权或债权融资的融资成本郭倩:《劳动保障状况、企业声誉与债务融资》,重庆大学,2014年。汪帅东:《企业声誉的概念认知与多维评价》,《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12期。任汝娟、杨泽宇、曹丹婷:《.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会通讯》2017年第18期。,缓解企业的资金约束任汝娟、冯少勤、冯进展:《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企业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会月刊》2016第27期。。与此相反,企业声誉下滑概率的提升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刺激信贷违约概率的提升,侵蚀企业的资信水平,恶化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加速企业金融风险的扩散,加剧企业的融资困境李亚新:《信贷市场中的企业声誉与机制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国内外学者围绕企业声誉的内涵及其对企业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的影响等两大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对企业声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综合性声誉领域,很少有人分析金融声誉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虽然部分学者有所涉猎,但他们大多从静态视角出发,着重考察的是单个企业的个体性金融声誉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很少有人从动态视角出发,详细探讨群体性金融声誉与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交互作用对个体性金融声誉及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动态视角出发,基于声誉侵蚀理论,着重考察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侵蚀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解析其影响机理,并据此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一、个体性与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根据金融声誉归属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群体性金融声誉”和“个体性金融声誉”,二者的内涵及交互作用模式分别如下:

(一)个体性与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基本内涵

个体性金融声誉是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私有声誉,是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私有财产,是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与其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该中小民营企业金融行为的总体性印象,而群体性金融声誉是全体中小民营企业的共有声誉,属于全部中小民营企业的共有财产,是社会公众在与中小民营企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各中小民营企业金融行为的总体性印象的总和。

从产权角度而言,个体性金融声誉是单个企业的私有财产,由单个企业享用,依靠单个企业来维护。在单次博弈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牺牲个体性金融声誉的“欺诈”方式来获取一定的短期金融利益,但在重复博弈条件下,该“欺诈”方式将会被传统金融机构识别,并遭到传统金融机构“针锋相对”的反击,最终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陷入长期性的融资困境,永久性地丧失从传统金融机构融资的能力,因此对一个有持续经营预期的特定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它们都有较为强烈的维护自身金融声誉的动力蓝虹、穆争社:《构建融资企业声誉机制的博弈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与个体性金融声誉类似,群体性金融声誉是全体中小民营企业的财产,但与个体性金融声誉不同,中小民营企业的群体性金融声誉是中小民营企业群的一项共有财产,在该财产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外部性王秋玲:《外贸企业声誉传播的主体行为经济分析与破解》,《经济问题》2018年第7期。,单个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积极的金融行为(如恪守金融规则,按期还款,向金融机构传达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性金融声誉改善所带来的好处并不能由其所独享,而采取消极金融行为(如借助国家对中小民营企业群的优惠政策,采取极端危险的方式使用信贷资金,恶意转移信贷资产,逃废银行债务,甚至欺骗手段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等行为)所导致的群体性金融声誉下滑的恶果却要由全体成员分摊,这严重弱化了个别中小民营企业维护群体性金融声誉的积极性,在金融利益(特别是短期金融利益)的刺激下,各中小民营企业不仅不会维护,甚至还会践踏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声誉,即通过破坏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方式来促进自身金融利益的增长,最终在群体性金融声誉领域引发了严重的“公地悲剧”,群体性金融声誉在个体性金融声誉追逐自身金融利益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持续恶化。在均衡条件下,与跳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所需的理想的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相比,实际的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性金融声誉发展水平总是偏低。

(二)个体性与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交互作用模式

群体性金融声誉与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性金融声誉对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影响;二是,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反作用。

1.个体性金融声誉对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影响

中小民营企业个体性金融声誉对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影响模式具有非对称性,个体性金融声誉的普遍改善有利于促进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的提升,但這种促进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只有当个体性金融声誉改善的普及面超过一定临界值时,个体性金融声誉的改善才会转变为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个别中小民营企业个体性金融声誉的恶化对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抑制作用却是线性的,个别中小民营企业的个体性金融声誉危机很容易演变为群体性金融声誉危机。

2.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反作用

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影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美化”作用,即群体性金融声誉有利于粉饰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原有发展水平,推动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发展;二是“侵蚀”作用,即群体性金融声誉将降低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发展水平,致使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评估特定中小民营企业时所形成的“评估金融声誉”低于原有的个体性金融声誉水平。但与个体性金融声誉对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影响模式不同,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反作用是对称的,无论是在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改善阶段还是恶化时期,群体性金融声誉都会对个体性金融声誉施加线性影响,只是在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较高时,群体性金融声誉将放大个体性金融声誉,而当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较低时,群体性金融声誉将压缩个体性金融声誉。

二、金融声誉的交互作用影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作用机理

虽然个体性金融声誉与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交互作用是双向的,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变化会引发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波动,而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扰动将反向引发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变迁,但最终还是落实到了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反向作用上,故本文仅分析了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反作用影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作用机理。

在特定条件下,群体性金融声誉将会对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个体性金融声誉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不断改善,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影响模式将会从“完全遮盖”、“部分掩蔽”向“美化”方向演进,与此相对,特定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将会从“完全被剥夺”、“部分被限制”向“助推”方向演进。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影响模式进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之所以会呈现出上述特征,主要是由于,随着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不断改善,中小民营企业的“本底”收益水平也将不断提升,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与“本底”收益之和渐次从小于零演变为大于零,另一方面,随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信贷资产质量也日益下滑,信贷风险也不断提升,信贷亏损也将不断扩大,当扩大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所带来的成本的下降与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所带来的损失的增加在边际上相等时,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性金融声誉与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交互作用模式,进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就实现了均衡。

具体而言,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金融机构也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作为政治关联程度最低,受政府行政干预最少,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充分的领域,传统金融机构在开展该类业务经营时,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经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时,传统金融机构不仅会考虑业务的经营成本,而且还会兼顾业务的经营收益,在经营成本既定的情况下,经营收益越高,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盈利越多,亦或者是在经营收益既定的情况下,经营成本越低,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盈利也会越多。在诸多影响中小民因企业信贷收益的因素当中,规模经济和信贷资产质量是两个相反相成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随着传统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规模经济效益将会愈发明显,单笔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成本也将更低,故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信贷规模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另一方面,随着传统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其信贷资产质量将不断下滑,信贷风险将不断提升,信贷收益将逐渐减少,故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资产质量收益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综合信贷规模扩张过程中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损失与规模经济收益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知,当信贷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单笔信贷业务成本的下降与信贷资产质量提升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在边际上相等时,传统金融机构将停止扩大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规模,此时所对应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规模就是均衡的信贷业务规模。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还是信贷资产质量提升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都是在一定的群体性金融声誉背景下取得的,只有当群体性金融声誉足够良好的条件下,经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平均收益才会大于零,传统金融机构才有开展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此时所对应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均衡才是可行的均衡。若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过低,以至于经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平均收益低于零时,传统金融机构将丧失经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此时所对应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均衡为不可行的均衡。故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实现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收益的最大化,传统金融机构不仅会关注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个体性金融声誉水平,更关键的是还会参考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发展状况,最终根据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不同发展状况,形成“评估金融声誉”,做出信贷决策。这意味着,归根结底,信贷决策进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是一个关于个体性金融声誉与群体性金融声誉的符合函数,即

Ait=Loanit=f[fameassessit,zit]

fameassessit=Φ(famePersonalit,fameGroupit)

其中Ait和Loanit表示中小民营企业i在第t年的融资能力及传统金融机构对其提供的信贷支持,fameassessit表示传统金融机构对特定中小民营企业i第t年的金融声誉进行评估后得到的“评估声誉”,famePersonalit和fameGroupit分别表示中小民营企业i在第t年的名义个体性金融声誉和群体性金融声誉,zit表示影响企业信贷决策及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其他变量。f[fameassessit,zit]表示传统金融机构将根据“评估金融声誉”和其他因素做出信贷决策的,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评估金融声誉”越高,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的投放数量也就越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就越强。但值得注意的是,f[fameassessit,zit]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只有当“评估金融声誉”超过一定的“临界金融声誉”时(如图1的阴影带所示),传统金融机构才会做出同意放贷的决策。对特定经济系统而言,若所有中小民营企业的“评估金融声誉”均高于“临界金融声誉”,那么所有企业都能获取信贷支持,没有企业会陷入融资困境;但若有部分企业的“评估金融声誉”低于“临界金融声誉”,那么该部分企业将陷入融资无门的境地,且该部分企业所占比例越高,分布中心离“临界金融声誉”越远,融资困境将會越突出。

在个体性金融声誉famePersonalit既定的情况下,随着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不断改善,群体性金融声誉与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交互作用模式将从“完全遮蔽”,“部分遮蔽”到“美化”方向演进,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将会从“完全被剥夺”,“部分被侵蚀”到“得到强化”的递增方向梯次演进。

当群体性金融声誉足够好,以致于超过第一临界值τ1时(如图1的l3所示),绝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预期收益都是正数,这将触发金融声誉的“晕轮效应”,诱使传统金融机构放松对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警惕性,调高名义个体性金融声誉水平,助推“评估金融声誉”水平及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全面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足够好时,绝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都是盈利的,随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信贷资产质量及信贷收益的下降速度较为缓慢,信贷资产质量收益曲线为一条较为平坦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与此相反,传统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规模经济效益却较为明显,随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单笔中小民营企业的边际成本将不断下滑,由规模效益所代表的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迅速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综上,在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规模经济是影响传统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收益的主导性因素,是传统金融机构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收益的主要操控对象,在此背景下,为了捕获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单笔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成本,传统金融机构将会过度乐观,有意识地统一调高全体中小民营企业的个体金融声誉水平,推动“评估金融声誉”水平的“虚假性”上涨,最终通过如下两个方面来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是致使部分原本在临界金融水平以下的中小民营企业跃升至临界金融声誉水平以上,并开始从融资不能转变为可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一定数量的信贷支持;二是在经过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掩饰”后,原本就在临界金融声誉水平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其“评估金融声誉”水平将会更高,能够获取的信贷支持数量将会更加充足。

但随着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恶化并跌破第一临界值τ1时(如图1的l1所示),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个体性金融声誉将遭到一定程度的侵蚀或遮蔽,并将触发金融声誉“掩蔽效应”,严重抑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低于一定临界值τ1时,传统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平均收益将大于零,开展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是有利可图的,但与群体性金融声誉极度良好的情形相比,群体性金融声誉适中条件下,预期亏损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占比开始上升,而预期盈利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占比开始大幅下滑,信贷资产的平均质量开始下滑,信贷资产质量收益曲线开始变得更加陡峭。另一方面,随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单笔信贷成本将不断下滑,规模经济收益曲线将不断下降,由规模经济效益所决定的边际成本曲线保持不变,依然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综上,信贷资产质量开始成为影响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收益的主要方面,故如何防范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就是传统金融机构在追求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收益最大化过程中优先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将变得更加谨慎,在构建中小民营企业的“评估金融声誉”时,倾向于把较低的群体性金融声誉纳入考虑范围,并开始对个体性金融声誉进行侵蚀,致使“评估金融声誉”低于个体性金融声誉,更关键的是,群体性金融声誉的水平越低,“评估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偏离幅度越大,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侵蚀作用也将更加明显。群体性金融声誉适中背景下,其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部分侵蚀作用将通过如下两个方面抑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增长:一方面,使部分原本在临界金融声誉水平以上的企业开始落入临界金融声誉水平以下,原本能够通过传统金融机构信贷审查并成功获取信贷支持的企业无法获取信贷支持,原本不会陷入融资困境的中小民营企业开是陷入融资困境。另一方面,经调整后,实际的个体性金融声誉水平仍在临界金融声誉水平以上的企业,其融资能力也将受到一定的程度的抑制,其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额度将会大幅下滑,融资需求将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

随着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的进一步下滑并低于临界值τ2,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个体性金融声誉将完全被群体性金融声誉所遮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将被完全剥夺,这就是金融声誉的“完全掩蔽效应”。这主要是由于,当中小民营企业的群体性金融声誉水平低于第二临界值时,绝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预期收益都是负数,只有极少数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预期收益为正,若不加甄别和控制,传统金融机构经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平均收益将会低于零,故此时传统金融机构将拒绝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供给,关闭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具体而言,随着传统金融机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规模经济效益将不断提升,信贷资产也将不断下降,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大,信贷资产质量收益曲线明显更为陡峭,最终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收益曲线与规模收益曲线相交于信贷规模的较小处,这点就是传统金融机构信贷供给量的均衡点,该点所对应的平均收益低于平均成本,即传统金融机构经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是亏损的,传统金融机构将丧失经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这将导致中小民营企业普遍的融资困境。

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发展实践来看,其发展水平既没有高于第一临界点,也没有低于第二临界点,而是位于第一和第二临界点之间,即现实的群体性金融声誉一般是在“声誉侵蚀”区,这意味着群体性金融声誉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个体性金融声誉,拉低传统金融机构据以做出信贷决策的“评估金融声誉”的发展水平,弱化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并将通过如下两个方面诱使中小民营企业陷入融资困境:一方面导致在临界金融声誉附近一定区域的中小民营企业开始掉到临界金融声誉水平以下,原本可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支持的中小民营企业开始变为无法获取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导致经调整后仍位于临界金融声誉水平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其可获得的信贷额度大幅下滑,信贷需求满足率大幅降低。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导致均衡条件下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的信贷资金供给小于信贷资金需求,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将陷入融资困境。

三、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支持体系

从如何规避群体性金融声誉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提升特定中小民营企业个体性金融声誉的独立性,改善群体性金融声誉的发展水平,切实防止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侵蚀,弱化传统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最大过程中用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替代规模经济扩张的动机等角度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改变传统金融机构征信观念,将非金融行为征信纳入信贷决策参考范围

可供参考的征信信息极为稀少是导致个体性金融声誉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彰显,个体性金融声誉危机很容易演变为群体性金融声誉危机,个别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声誉恶化很容易转变为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下降,最终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性金融声誉长期在低水平区域徘徊,群体性金融声誉不断侵蚀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征信体制根源,因此,为丰富个体性金融声誉的内容,堵塞个体性金融声誉对群体性金融声誉的负向影响渠道,应改变金融机构的征信观念,拓展征信信息的参考范围,将非金融行为征信信息纳入信贷决策参考体系,例如可将公民的火车,飞机,轮船,公交,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公共交通征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公用食堂等生活领域的征信纳入信贷决策参考范围。

(二)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征信系统互联互通机制

为实现非金融征信信息信贷决策化,应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拓展征信信息的征集场景,除针对社会化公共行为建立征信系统外,还应积极鼓励各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局部的社会征信系统,与此同时,还应加快征信信息立法,明确征信信息的归属,建立健全征信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加快各征信信息的共享进程,积极鼓励私人无偿共享自己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私有征信信息,统筹协调各征信信息系统所有者有序交换征信信息,通过社会征信信息系统建设,形成社会化的征信信息搜集网络,将分散的信用信息集中起来,构建中小民营企业及中小民营企业主信用行为的全息画像,有效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信息供给能力,彰显个体性金融声誉水平,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矫正中小民营企业信贷市场失灵,缓解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三)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成本分担机制,综合采用定向降准和成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提升信贷收益水平,刺激其扩大信贷规模,化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

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甚至是缺失),是诱使传统金融机构用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替代信贷规模扩张的内在根源,因此应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成本分担机制,积极采用定向降准和组建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来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收益水平,增强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中小民營企业信贷业务的动力,扩大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供给,缓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如央行可采取定向降准的方式诱导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根据企业发放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规模,按照既定标准降低其在中国人民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对因此而释放的流动性,传统金融机构可将其用于其它领域的投资,获取额外的投资收益,对于这部分额外的投资收益,传统金融机构可将其用于弥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发生的亏损。与此同时,金融及工业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可联合发力,共同成立具有公益性质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于按照规定发放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资金,传统金融机构可按照既定的标准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申请补偿资金支持。

(四)深化信贷担保体系改革,组建“互联网+”信贷担保公司

缺乏足够的信用担保是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群体性金融声誉危机具有累加性,进而导致群体性金融声誉长期在低水平区域徘徊,并最终引发金融声誉“掩蔽效应”的信用担保体系根源,因此应深化信贷担保体系改革,加大信贷担保的组织结构及业务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筹建“互联网+”信贷担保机构。如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可利用自己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过程中所积累的信息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一道共同发起设立“互联网+”信贷担保公司,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互联网+”信贷担保服务,有效满足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增信需求,切实防止特定中小民营企业的个别金融声誉危机演变为中小民营企业群的群体性金融声誉危机,抑制个体性金融声誉对群体性金融声誉的侵害,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的群体性金融声誉发展水平,从源头上破解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掩蔽”。

(五)深化金融機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筹建“互联网+”银行、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小民营企业政策性银行

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特点的金融机构的缺失,是导致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成本过高,规模经济效率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规模持续偏小,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不能的金融体系结构根源,因此应深化金融机构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筹建与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特征相适应的“互联网+”银行、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基金以及中小民营企业政策性银行等。具体而言,掌握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可联合其他传统金融机构或资本集团,联合发起设立“互联网+”银行,通过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改革传统信贷审查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效率,降低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单笔经营成本,提升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收益,让在传统金融结构体系条件下无法盈利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在新兴金融结构体系下可以盈利,从收益结构上避免中小民营企业群体性金融声誉对个体性金融声誉的“掩蔽”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积极筹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或发展方向,发展潜力巨大,资信水平良好,但因一时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发展困境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扶持。更为关键的是,还应建立健全受助企业互助机制,部分受助中小民营企业在借助中小民营企业扶持并发展壮大后,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反哺中小民营企业基金和其他困难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此外,还应积极筹建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旨在为发展前景广阔,资信水平优良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低息甚至是无息长期贷款,有效拓宽优质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显化中小民营企业的个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让优质中小民营企业较高的个体性金融声誉水平转变为强有力的融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民营企业对金融资源的可及性,缓解优质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责任编辑:晓亮)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Policy-Supporting System of

Financing Dilemma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Group

and Individual Financial Reputation

Zhong ChenglinHu Xueping

Abstract: Financial reputation which characterization the crediet statu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its financial ability under the circumustance of relationship financial model.In order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reputation on financial ability,the author mande an theora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of group and individual financial reputation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angle. Specifically,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affect process that interactive between group and individual fiancial reputation impo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ability for small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At meanwhile,the author deducted the mechanism that why a vas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would involved into financial dilemma.The research demonstraed that:group financial reputation is so low that erode the individual financial reputation is the mainly cause that render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volve into the quandary cituation of financial dilemma.Futher more,trade off between the benefit from the adjust of credit scale and crediet aseet quality is the intrinsic factor that triggered the financial dilemma.Once the group finacial reput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rossed the criticdal point,loss from the clapse of credit asset quality would exceed the earning from the increasing of scale effect,in order to avoid the credit risk and improve the revenue of credit acivility,fiancial instution would amplifer the erode coefficient that group finacial reputation imposed on individual financial reputation.Whats worse,the?‘asset financial reputation?which conducted by the finacial insititution would decreased and the financial ability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would be weaken and the financial dilemma would be deteriorated .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ate Enterprises;individual Fiancial Reputation;group Financial Reputation;Interactive Effect

猜你喜欢

中小民营企业
基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背景的高职成人教育改革
中小民营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小型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流失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对人才流失问题分析研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案例研究
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理财困境与解决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