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习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2019-05-15栾静静焦晓玲
栾静静 焦晓玲
摘 要 本文主要以西方的经济理论著作: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依据,分析各个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主要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从而得出学习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应该注意学习的必要性和各大理论之间的关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中国经济体系下的实用性等问题。
关键词 经济理论;中国经济体系
一、各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国富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国富论》的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1776年3月《国富论》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时,正值英国资本主义成长的关键时期,整个英国的制造业已经开始了从传统的手工业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却依然受到封建残余和从传统商业体系的束缚,一个先进的理论体系是年轻的资本家们迫切需要的后盾,以此来扫清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现,肩负起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使命,在该书中,斯密批判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藏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还否定了重农主义“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说法,同时提出了“劳动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价值理论。
(二)《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资本论》写作于19世纪中期,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充分发展,产业革命已基本完成,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的提高,资本主义关系的内在和运动规律中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已经比较清楚地显示出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现实资料。此外,无产阶级从城乡一般劳动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的觉醒,为自身以及一切劳动者的解放急需要有革命理论做论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对现实生产关系作理论分析,提出了科学的经济理论。
(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开始向垄断制度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战争致使政府开支剧增,英国以终止“金本位制”弥补财政赤字,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战后的英国进一步丧失了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停滞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危机爆发;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是一场从金融到生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充分说明了市场的自发运行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为了摆脱危机,1933年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上台开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所谓“新政”,着重于需求管理政策,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凯恩斯亲眼目睹了英国经济的衰落和失业频繁,世界性大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等国家干预的增强,这些形成了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现实基础。
二、各经济理论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自由,在前两篇中提出无论是扩大劳动分工还是增加资本,只要让每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自由地活动就能够达到;第三、四篇提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自由政策是最能促进财富增长的政策,从提倡经济自由的角度来评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讨论在经济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的收支应当采取什么政策。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规律。在该书的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不仅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制度分析,而且对其运行机制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的本质以及它的历史暂时的性质。
《资本论》由三卷组成: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集中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以产业资本为对象,既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的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揭示了资本流通的规律以及对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作用;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剩余价值在各种职能资本家(包括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形式及其数量界限的规律;三卷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三)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的中心是就业问题,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防止危机和失业,企图解决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其体系是,他假定生产技术和设备固定不变,在这种前提下,只有增加劳动才能增加生产和国民收入,也就是说,一国国民收入的大小是由劳动就业量的多少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可以相互替代,所以他的就业理论一般又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增加就业,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有效需求”理论,他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其解决出路是国家干预,这种干预由于乘数原理起着加倍的作用。为了论证其观点,他对利息、货币、工资等问题做了论述,这些内容就构成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三、学习西方的经济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的两大体系,从阶级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西方经济学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分析层面上来说,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经济现象的描述,对一些经济现象加以描述、分析和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他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由于它们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分析问题的层次不同而片面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于西方经济学,应该运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和认识西方的经济理论,借鉴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用的成分,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我国经济发展政策。
参考资料:
[1]卜海.论西方經济学的借鉴作用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7,2.
[2]陈家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J].学习月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