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05-15李引玲
李引玲
摘 要: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有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将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学生学习的细节中。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培养质疑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氛围 因材施教 教育创新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即调动了学生求知热情,又使学生勤于思考,同时享受创新的无穷乐趣。
一、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
意识是人的本能,一旦激发力量无穷。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此剧本人物性格鲜明,我抓住学生喜欢好奇,喜欢表演这一特点,教学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剧本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熟悉人物对话。请学生表演剧本内容,过程中学生精神百倍,进入剧情忘记自我,各个情绪高涨。将杰奎琳的个性通过动作、语言、神情,表演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把杰奎琳小姑娘聪明机智集中在清泉般明亮的眼睛上以致打动及迷惑了少校,保住了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情报。通过表演使全班学生对本课记忆犹新同学们被聪明的小姑娘所折服,自叹不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课文中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才能。
二、培养好质疑习惯,激发创新能力
孔子云:智者多疑。勤思多总结多疑问会不断进步。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好质疑,激发创新的能力。在教学《桥》一文中,写老汉在洪水来临后奋勇指挥全村乡亲从木桥逃生的过程中而自己和儿子被洪水夺去了鲜活的生命的事情。学完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为什么以《桥》为课题?不以《木桥》为题目?一位学生立即回答说:“课文主要是围绕老汉如何指挥乡亲们有序从木桥逃生,而排成一字形,很难得的举动。试想在慌乱中谁又能做到这点呢?从课文中得知老汉是村党支部书记,大家能听从他的指挥是他的人格影响,是乡亲们信任他内心形成一座桥---人格精神的桥.”另一学生答道:“木桥只是形式化的桥,不是文章主要讲述的对象,不能为课题。”此时我提示学生:“你见过哪些无形的桥?”同学纷纷举手:有友谊之桥、情感之桥……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作者写作目的,分析中得知以《桥》为题目用的巧妙引人深思。灵活地将多媒体运用课堂中,从质疑中学生智慧的火花竞相开放,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个性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我的班级六年级学生周佳怡特别聪明,喜好看书,时常上自习课时能看见她拿本书在看,经我调查得知周佳怡小时候就太别喜欢看书。从此,我对周佳怡特批只要她把正式作业写完,上自習课随时都可以看书。这点上我是很尊重学生个性的,做到了因材施教。我教的班级有个学生记忆力很差,生字和词语学过了很久总是记不住,我就不断鼓励他,学习了十个词语今天哪怕记住三个词语呢,只要有进步就行,我并及时在班级表扬这位学生。帮助他找到成功的体验,尝到胜利者的喜悦,达到全面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并不是老师高高在上,一种盛气凌人的样子,那样会使学生敬而远之。老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心里接受你这位老师,愿意亲近你,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因为愉快宽松的情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加强,容易形成联系,创造功效提高,创新成果显著。反之,消极情境,会抑制学生智能活动,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萌生和发展,影响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情感,损害学生的创造能力健康成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文化氛围、评价标准等都会影响学生心境,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祥和的创新氛围,保证学生身心成长、创新活动均健康发展。
五、优化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努力去学习。我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取长补短,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记得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的《生命桥》一文时,课文重点要理解“什么是生命桥?”“生命桥是怎样搭建的?”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们在小组里积极交流起来,能说的学生说,不能理解的学生仔细聆听。学生有的这样回答:“生命桥是用生命搭建的桥。”有学生补充说:“是平时生活中很难遇见的奇迹现象。”还有学生说:“生命桥是老羚羊用生命搭建的。”有的学生补充:“为了让年轻羚羊能够活下去,为了让本来就很稀缺的羚羊种类能够繁衍下去。”还有的说:“老羚羊展现的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我们人类要保护羚羊,向老羚羊致敬。”小组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空间,着力打造教育创新氛围,建设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英.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心理的培养[J].科学咨询,2016.
[2]鲍梅.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
[3]豆金娥.斟词酌句品读文本——《半截蜡烛》第二课教学设计[J].小学时代(教师),2010.
[4]陈东平.精彩的对话 巧妙的应答——谈课堂上的“机智”[N].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