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赏

2019-05-15

遵义 2019年8期
关键词:老规矩基层干部形式主义

“封心”与“断诱”

文丨■ 李湘运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代拓片,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我以为,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其“心”。

“封心”就是心中须有正气,须筑牢顶“诱”御“惑”的心灵堡垒。汉代山东廉吏曹鼐,有次押解一漂亮女贼夜宿一荒郊庙中。夜半女贼以色相诱之,曹鼐用草灰在地上反复写着“曹鼐不可”四字,一直坚持到天亮继续赶路。特定的环境下,曹鼐面对漂亮女贼,不能“封其眼”,但因为封了其“心”,所以终究不为所动,达到了“断其诱”的高境界。

人,作为凡夫俗子,生活在现实中,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伟大也好,平凡也罢,都有七情六欲。面对诱惑,关键是要筑起心灵的堡垒,遏制邪念的滋生,避免让邪念变成行动。一位哲人说过:“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看他是否能按住藏在心中的那个魔鬼。”社会中,有些人包括有的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在钱权色等诱惑面前,之所以不能“断其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揭开了“封心”的盖子,让“魔鬼”跑了出来,以致铤而走险,成了害党害国害民也害己的腐败分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查处的省部级干部来看,实现了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先后有100多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落马。这些“下水”的官员等,莫不如此。共产党人的全部心思应用在为人民谋福利上,而绝不能被私心杂念所占据。多少年来,许多共产党人正是这样实践的。原吉林省水利厅长汪洋湖,一年经手几个亿的资金,从不贪占一分钱便宜。湖南省苗族女干部龙清秀,心系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艰苦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建起了一座座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自己却极为清廉。她说:“面对金钱、物质及各种优越条件的诱惑,自己从未心动过,心一动就对不起贫穷的山乡人民。”还有焦裕禄、孔繁森、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王继才等等这些楷模正是封死了自己的贪心、私心,才捧出了为党为民的一颗忠心、公心。

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文丨■ 冉 鹏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也一直被人们深恶痛绝。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但让基层干部扎心,也让基层干部在苦累中“负重前行”。

有的基层单位要对接数家甚至十数家单位,每年仅参加会议、陪同调研检查都忙不过来,数量繁多的汇报材料、填报更是加班加点都难以完成;有的地方推行“无纸化办公”,不少基层干部手机里安装的APP、加的微信公众号和QQ群有十多个之多,让一项好的举措变成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的单位为了体现领导重视,每次开会都要求主要领导参加,导致不少干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事实上,每一名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把时间投入到应付形式主义的时间多了,必然导致投入精力真抓实干的时间少,影响工作质量工作,甚至产生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等问题,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乱象。难怪很多基层干部委屈地说,连应付考核评比、督查检查和总结汇报都疲于分身,哪还有时间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首要的是从思想根源入手,把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自觉摒弃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思想,自觉根除特权思想,以上率下、层层带动,形成“头雁效应”。

另外,要聚焦问题,严格控制各级开会频率,严格控制表格和材料的填报数量,严格控制检查评比次数,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聚焦抓工作落实上,从而以良好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要注重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对基层干部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解除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开手脚干事业,满腔热情投身改革发展事业。

为基层减负,不是喊口号、做“虚功”,更不只是写在文件上,而是要实实在在为基层干部做好松绑减压的“减法”、提质增效的“加法”,从而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以新活力催生高效率,不断推动作风建设上新台阶,推动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春天好读书

文丨■ 宋伯航

春天是一年新的开端,也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是说做任何事需从早春起始;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在这春光明媚的丽春里,阳光温暖地照进书房,随手打开一本书,墨香扑面而来,清新中透出几分惬意,也让人感到身心格外愉悦。

我虽然做不到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书明理、修身养性”的道理,始终是我人生追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我生活的草原,远离城市的喧闹,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中,独享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悠闲地呆在书房静静地读书。在慢慢的读书中,阅读着自己的人生。

伴着暖融融的春光,徜徉于书本的海洋,光阴游走在静读里,增添一种草原般纯净的心境;书里书外,显得异常的宁寂和快乐。窗外空旷的草原,辽阔无边,给人以静谧与温馨,此时,打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人生快乐便尽在其中。

读书不仅是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还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面对着厚厚的一本书,章章回回,千言万语,洋洋洒洒,仿佛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知识大海中,驾着小舟,用眼睛作桨,用思想把舵,在其中游来荡去。

当游累时,起身舒展一下身体,让阳光泼洒一身金黄,燃亮澎湃的心潮,蜿蜒起伏着律动的草原,但我明白,人活在世上,就像春光照彻草原一样,每一个角落,总有一缕属于照在自己心里的阳光。

此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生的过程,无论多么伟大或渺小,也无论多么璀灿和平淡,拥有的和失去的,都最终会逝者如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如这浩瀚的草原,作小草也好,作繁花也罢,由平凡聚集成斑斓,便演绎着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读书已经成为习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总书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值得每个人学习。

春天耕读,觉悟人生,淡泊从容,书墨凝香,依然跌宕而优美;书与人互存着、共鸣着,互相融合,成为一篇生动的章节,是那么轻柔温婉,那么优雅抒情,让人彻底感受到了心灵的澄澈,人生许多忧郁和迷惘都伴随着“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春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而远去了。

“老规矩”的新价值

文丨■ 苑广阔

“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家人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老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老规矩逐渐被淡忘了,但也有很多老规矩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老规矩”,顾名思义,就是从祖辈那里流传、继承下来的一些规矩,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老”,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寿命,是一代代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并流传下来的;二是“规矩”,即用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同时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条条框框。它们也许不会被写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但是却仍旧被一代代人所谨记,所遵守,直到现在。

再老的规矩,要想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必须从时代与社会现实出发,这就决定了它们是不断演化与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以前一家人吃饭,年幼的孩子一般不允许和大人一起上桌,这一方面是为了显得对客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孩子在饭桌上调皮,影响到大人。但是现在这样的规矩,就很少有了,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只能吃冷饭冷菜,对身体可能不好。

但是像“出门或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一桌人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等等老规矩,恐怕永远都不会过时,也永远都应该为我们所遵守。因为对这些老规矩的遵守,不仅仅显得我们自己是一个懂规矩、知礼节、有素质的人,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而这种尊重,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会起到微妙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无视这些老规矩的存在,而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在自己的家里,我们也许会得到家人的宽容,但是一旦到了外面,就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让自己成为别人眼里一个“粗鲁、不懂事的人”。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把它们继承下去。尤其是很多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好好挖掘老规矩中所蕴藏的时代价值,对于现代人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代社会运行节奏快、人与人之间过度强调竞争,这就会在很多时候显得社会缺少温情和秩序,人和人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竞争关系,难免导致纠纷、矛盾和冲突。而老规矩中的很多内容,恰恰是要求我们秉持谦让精神、坚持礼让行为的,所以对于老规矩的遵守,会让我们放慢生活的节奏,在谦让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一些更加珍贵的东西,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在需要的东西。

猜你喜欢

老规矩基层干部形式主义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老规矩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