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端与探索近代美术专门院校的创立

2019-05-15

艺术品鉴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专林风眠武昌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令》,把美术院校列为专门学校。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大批的归国留学生把工艺美术教育作为发展民族经济、振兴国家、实践美术变革的主要途径。

20世纪初期,时代对美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现代美术教育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并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传统美术的“师徒相授”被西式“学堂”教育逐渐取代了,这一时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私立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等先后创办。

翻阅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史,我们会发现,除了少数画家,其他绝大多数画家都是某个美术社团的成员或者任教于某个新式美术院校。这些新式院校的创办人和历任校长不仅是美术革命实践中的先行者,更是新式美术教育的推广者,诸如高剑父、颜文、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林风眠等等。

这一批美术教育家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他们大都留学国外,回国后担任美术教育工作。且他们都提倡中西融合的美术教育思想,并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新式美术院校教育、管理中付诸实践。使得“融合中西”的美术教育理念传承于下一批改革旗手,并至今影响着美术教育体系。

编辑=张敏

1951年徐悲鸿在创作《鲁迅与瞿秋白》(右上图)

北平艺专的变革之路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是“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也就是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这也被视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北平美术学校的成立颇为不易,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并没有国立美术院校。在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北平美术学校的课程设立、招生办法等各项事宜基本都是在摸索中不断完善。

1917年,教育部指示筹备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当时的留日画家郑锦去日本“取经”,在日以继夜、东奔西走一年之后,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于1918年4月15日成立,郑锦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戴泽《北平艺专一角》布面油画 41×58cm 1946年作(下图)

中国此前并没有一个专业的美术学校,郑锦将日本的经验拿来,借鉴制定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程设置。由于经费原因,北京美术学校最初只设立了两个科:绘画科和图案科,绘画科偏向艺术创作,图案科偏向工艺设计。建校之际,北平艺专在教育规格上是“中等部”,郑锦一直在努力将其转为“高等部”,以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后来,北平艺专升为“高等部”,分中国画系、西洋画系以及图案系。

油画家李毅士、吴法鼎是北平艺专西画教授的两位代表。中国画系则有当时北京画坛的大师级人物陈师曾、王梦白等。以师法石涛、师法四王、师法宋元等流派,教法都比较传统。

1922年以后,北平艺专的郑锦时代结束。

如果说郑锦是北平艺专的开创者和发展者,那么后来出任校长的林风眠则是当之无愧的变革者。

本页国立北平艺专1949年工薪表等(左图)

徐悲鸿 批示签条(右图)

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北京时,正值北平艺专面临分崩离析之境。林风眠首先挽留欲请辞的教师班子,又特邀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希望博采众长。作为最早倡导“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在任职北平艺专校长期间,他积极倡导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努力实践着创造时代艺术的理念。

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平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艺术大展,这也是他在北京做过最轰动的一件事。他向传统的中国绘画“宣战”,大力主张“艺术救国”,然而当时的民众大多并不理解,相比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西画运动,林风眠在北平艺专所做的一切仿佛都不著见效。

京津地区由清入民国以来就是传统绘画的大本营,还有团结了大批京派画家的以湖社和中国画学研究会为中心的专业社团,他们用雅集、办学、办杂志的形式,凝聚了北京浓郁的旧学气息。相对于其他南方地区来讲,这种优势有天然的抵制新文化的旧学思想。

林风眠最终虽然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他所做的一切仍然对以传统绘画为根基的北方地区产生了震动,对北方的西画路线发挥了推动作用。

林风眠之后,北平艺专迎来了徐悲鸿。

1946年,徐悲鸿接管北平艺专,北平艺专在此时迎来了彻底转型的机会。徐悲鸿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国统区的一大批精英鬼才招至北平艺专。除了大批延揽人才之外,徐悲鸿还大刀阔斧对艺专的行政、教学进行改组,使之形成一个有明确方向的艺术系统和崇尚写实的教学优势。

徐悲鸿执掌北平艺专之后,这里一时间成了战后中国其他省区的艺术学校无可抗衡的师资阵容,而且这个阵容包含西画、国画、版画、图案、漫画、美术史等多种学科,彻底完成了中国美术教育重镇的再度北移。

国立北平艺专在林风眠和徐悲鸿的青春热血和文化眼光的推动下,改变了其保守的胸怀和沉寂的生息而获有北平艺专校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声誉。

本页1920年枫丹白露中学法文补习班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林风眠)(左上图)

1923年林风眠(中)林文铮(右)与李金发在柏林(右下图)林风眠(约1926年)(左上图)

林风眠与杭州艺专

晚于北平艺专10年,1928年,当时中国的另一所国立美术院校在杭州成立,即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在北平怊怅若失的林风眠南下任校长。失意却并不失望,他将自己在北平艺专的建院方针和“调和中西艺术”的目标同样带到了这里。即国立艺术院《组织法》所写的“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把办艺术学校和倡导艺术运动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社会美育,达到改造民族性,振兴中华民族的目的。学院有四句标语以示办学宗旨: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林风眠接受了执掌国立北平艺专的教训,认识到要办好学校必须要有一支生气勃勃的教师队伍。所幸的是杭州艺专新创,没有历史的负荷,他就把在法国时凝聚的海外艺术运动社的力量集中到这座崭新的中国最高艺术学府来了。林文铮任教务长,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教授,李金发为雕塑系主任教授,克罗多为研究部导师兼教授,刘既漂为图案系主任教授。王代之为艺术院驻法国代表,负责购集石膏模型以及图书资料。

杭州艺专教师郊游合影 吴大羽(前排左五)、方干民(后排右二)、林风眠夫妇与女儿(前排左一至左三)、潘天寿(前排左四)(右下图)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林风眠率领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生向内地迁徙,1938年3月奉命将该校与北平艺专学校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出任委员一职。

或许仍然是因为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林风眠在出任委员之后没有多久便辞职了。他的后半生不再担任教育职位,而是在个人创作上不断突破、不断尝试创新。林风眠在近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先后任职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的校长,更因为他的作品淋漓尽致表现了他毕生的艺术理念,即“调和中西”。

上个世纪前半叶,王子云、刘开渠、李可染、朱德群,都曾在杭州艺专任教,刘开渠先生还担任过校长。李可染、王肇民、朱德群、刘梦笔、李畹、欧阳南荪、马南圃,以及刘开渠夫人程丽娜、李可染夫人邹佩珠,都曾是这里的学生。作为艺术家,他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不过,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留有或深或浅的“艺专”印记。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门(左下图)

本页杨杏佛为上海美专学生毕业题词 纸本(上图)

上海美专的“走红”

1912年11月23日,由乌始光出资,17岁的刘海粟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座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那个特殊的时期,当“上海图画美术院”牌子挂出来的时候,来来往往的匆匆过客,有谁会停下来对它多看两眼呢?

上海美专创办之初虽说条件简陋、经费困难、地方狭小,但年轻的刘校长却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魄力、挑战的勇气,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艺术界进行了一次狂飙突进式的革命。他在四个方面开创了划时代的第一:首创男女同校,打破封建陋习;首创裸体女模特进行人体写生,倡导了科学的学术教育观,冲破了封建伦理;首创大规模的旅行写生,开阔师生视野,打破旧式封闭教育;首创中国第一本专业性《美术》杂志,提倡现代美术观念和新型美术改革。

在1919年出版的一期《美术》杂志上,一句“不论男女均可入学”的招生广告词语,启示了上海美专敢为天下先的破冰之举。于是,1919年9月,上海美专招收了第一批11名女生插班学习,其中有刘海粟的姐姐刘慕慈。

1920年的“裸模”事件(右下图)

真正使得上海美专名声大噪的事件莫过于1920年的“裸模”事件。正是由于从办学思想、教学理念到操作方式一系列的大胆举措,使这所私立性质的学校具有勃发的活力和新兴的能量,在当时不仅凝聚锻炼了一批卓越的艺术师资,同时也吸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生源。如先后担任教授的有姜丹书、潘天寿、谢公展、诸闻韵、马孟容、张善孖、张大千、关良、马万里、汪亚尘、贺天健、黄宾虹、俞剑华、郑午昌等,而先后就学的有钱鼎、吴茀之、张书旂、许士骐、蔡若虹、李可染、程十发、来楚生、谢之光等等。

由于上海是当时洋画运动的推广、发展中心地区,这也就决定了上海美专的绘画理念和教育方式。在引鉴西方教育方式、教授西画方面,上海美专的成绩非常显著,并且注重师法自然,尊重学生艺术个性,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本页早期上海美专素描稿件 纸本 素描

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赞叹上海美专的“一切考虑,一切措置,全都充满着革新精神。”并称一所美术学校在上海站定脚跟就是一项奇迹。

上海美专有着怎样一种革新精神?这项奇迹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息的变动”。

对于“不息的变动”,刘海粟曾经在《上海美专十年回顾》一文中专门予以揭示。他说:“因为学校的教学本来是活的,是要依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的,决不可以依着死章程去办事,美术学校的情形,更与其它学校的情形不同。况且美专之在中国,要依什么章程也无从依起,处处要自己依着实际情形实事求是去做,因此时时发生变动来……在这种不息的变动之中,也许能产生一种不息研究的精神,我以为在时代思想上,当然应该要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文晓明认为,刘海粟先生把“不息的变动”作为治校方略,其核心就在于“创新”。上海美专从创办开始,到后来的学科和专业不断地发展和充实,都是紧跟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作为中国最早创办的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的新型美术院校之一,上海美专虽然是一所私立学校,但却依然在持续的社会动荡中坚持办学达四十年之久。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被低估的武昌艺专

相比当时风头最盛的上海美专以及隶属国家教育部的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还有另一所位于中部地区的艺术专科学校似乎历来被低估其历史价值,这就是武昌艺专。

1920年4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蒋兰圃、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唐义精、唐一禾创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初名武昌美术学校,仅设中等部。1923年(一说1921年),开办专门部,改称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定名为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建校期间,学校得到过张学良等许多名人志士的资助,康有为曾为学校题写校名。

本页唐一禾《七七的号角》油画 1940年(左上图)

1938 年抗战爆发后,武昌艺专的师生们掀起了游行、示威、画宣传海报等一系列抗日活动。为了学校的发展并响应政府号召,时任西洋画科主任的唐一禾与教务主任王道平、总务主任沈莲池等开始筹备武昌艺专的迁校,沿川江上游寻找新的落脚点。由于无法在物价飞涨的重庆立脚,亦不能将校址设于交通不便的偏僻乡壤,最后选择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德感坝。在迁移过程中,唐一禾带领部分学生利用寒假分批乘船到达,而后便正式开学,唐义精和蒋兰圃等人则继续留守武昌,静观事态变化。随着基本办学设施的齐备,师生们在德感坝建立起远离战争的艺术天地,唐一禾则居住于李氏宗祠,在水天一色的长江边进行艺术创作,留下了《七七的号角》、《胜利与和平》等重要作品。1935 年,杨立光考入武昌艺专附属艺术师范科,并于3年后进入武昌艺专绘画科西画组学习。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杨立光进入重庆中央文化联谊机构“励志社”从事美术宣传工作,以《保卫大武汉》、《血债血还》等创作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蒋兰圃《蔬果鱼乐图》立轴 设色纸本111×40cm(右上图)

蒋兰圃、张筆铭(校董)和蒋冶民(雕塑教员)等(左下图)

1936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时,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唐义精(前排左一)与教授蒋兰圃(前排左二)、唐一禾(前排右一)及部分学生在展览厅前合影(右下图)

在这段艰苦的时期,武昌艺专凭借自身强大的团结力量,成为唯一完整迁移至大后方的私立美术学校,吸引了众多来自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的学生来此求学,为国家培养、储备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1944 年,唐一禾、唐义精兄弟乘船遇难,杨立光毅然回到武昌艺专,担负起教学重任。1945 年底,武昌艺专迁回武汉,因原校址被日军炸毁,遂在汉口府东五路宁波会馆及赵家条租房,分部别居,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坚持开课。1949 年解放后,武昌艺专被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收,杨立光与蒋箴予、刘依闻等接受任命,在筹办中的湖北省教育学院组建起艺术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武昌艺专几经变迁,至1971 年易名为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成为今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

在蔡元培推行美育的勉励下,武昌艺专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吸纳了众多国内著名艺术家学者,使学校一度成为华中地区艺术教育基地,更成为湖北各艺术思潮、学术流派、艺术风格的策源地,在全国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与影响力。

心若沧浪——颜文与苏州美专的三十年

位于苏州古城沧浪亭畔,有着一座古罗马风格的西洋建筑,是几经辗转之后,苏州美专的旧址。1922年9月,年仅29岁的青年画家颜文樑与胡粹中、朱士杰、顾仲华、程少川等好友创办了苏州美术学校,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颜文樑,生于江苏苏州,最早跟随其父颜元学习绘画,十一岁颜文樑以临《芥子园画谱》走上绘画之路,并且受父亲的朋友余觉、沈寿夫妇收藏西洋画册影响,开始临摹西画。十八岁他考入商务印书馆,后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回国,主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

1922年7月,颜文樑与胡粹中、朱士杰、顾仲华、程少川于海红坊苏州律师公会会所创办苏州美术暑期学校,是为办学之始。颜文樑一手促成的学校,招生成绩可喜,共招了一百余人,在全国如此高涨的办学呼声中,很多学生反映要办长期学校,颜文樑备受鼓舞,四处筹借校舍,几经奔走。9月,苏州美专正式成立,以了颜文樑多年之夙愿。

本页颜文樑像(左上图)

颜文樑手札及签名本(右上图)

1928苏州美专大门(左下图)

1927年苏州美术馆筹备委员会合影(后排右三为颜文樑,后排左二为苏州美术馆首任馆长黄觉寺)(右下图)

本页苏州美专毕业证书(左图)

颜文樑《颐和园·荇桥》纸板油画24.2×35.2 cm(右图)

之后,颜文樑又应苏州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员,受命筹设苏州美术馆。苏州美专也从县立中学迁入沧浪亭内,正式定址。颜文樑还为美专长远发展,筹设校董事会,为日后苏州美专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928年5月,应颜文樑的邀请,徐悲鸿携夫人蒋碧微和儿子伯阳来苏州美专作演讲访问。颜文樑与徐悲鸿志趣非常相投,那时,徐悲鸿归国后不到一年,在中央大学任教。徐悲鸿在苏州的几日停留,给颜文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西洋的素描,教学方法等等。之后,颜文樑决心赴法留学。

归国之后,颜文樑与他的苏州美专在各方的支持、建议下,以校董会讨论以后决定,签票三万元沧浪亭东侧的四亩地,以扩建新校舍。十四根巨柱的罗马宫殿式的房屋拔地而起,共三层五十余间房间,分别用于画室、办公室、自修室、休息室。苏州美专规模堪称全国美校校舍之冠,学校同时申请教育部批准立案,同年10月,教育部批准苏州美专以大专院校立案,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苏州美专。这所学校终于结束了草野学堂的时代。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苏州美专几经沉浮,却依然在艰苦与绝望中努力维持。1938年春,颜文樑在上海王家沙一小学租得教室一间,开办苏州美专沪校;1944年,苏州美专在宜兴设立苏州美专宜兴临时分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苏州美专在“复校委员会”的前期工作准备之后,于11月回苏州校址上课。苏州美专宜兴临时分校也迁至苏州本校合并,苏州美专沪校则改为研究室。复校后的苏州美专于1948年改为五年学制,分中西画两组,原有的实用美术组因设备在战时毁坏而停办。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专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苏州美专与上海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校址设在无锡,以原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任校长,颜文樑先生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副院长。

猜你喜欢

艺专林风眠武昌
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林风眠《静物·瓶花》
贺良朴与武昌艺专之渊源略考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老艺术家的待遇问题:齐白石为“加薪”上书中央
曾寓居重庆的大师林风眠
理解彼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