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购假货如何打

2019-05-14

中国防伪报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售假假货网购

隨着网购广泛普及,中国电商市场快速成长。2013年至2018年,中国网购交易金额从2679亿元增长至57370亿元;预计2019年,网购交易金额将达到66610亿元。伴随着市场体量的增大,假货也在悄然侵袭着电商领域。

假货多发于门槛低、用户多、利润高、成本低的产品,离谱低价、无底线促销是这类“山寨产品”最大的卖点。同时,海淘、代购等网购新方式也助长了假货的泛滥,微信朋友圈、抖音等逐渐成为假货流通渠道。

假货为何难打

法律法规不健全,电商平台责任不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在三种情况下,电商平台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一,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第二,作出过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的;第三,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针对第一、第二点情况,电商平台几乎不会犯错误,但是,什么情况是“明知或应知”,现行的法律法规却没有明确细则,导致受损失的消费者、被侵权者品牌厂家举证很困难。

市场监管等部门执法不力,商家违法成本低。电商平台卖家售假之所以仍然毫无顾忌,除了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仍不够普遍,也在于监管部门的执法水平、工具仍不足以全覆盖,或者虽然发现电商平台的侵权假冒行为,但在“民不告、官不究”思想下,放任违法行为的发生和漫延。在此状况下,电商卖家售假获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被处罚的风险性。

打假谁来做主力

电商平台具备打假优势

电商平台本身具备打假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商平台应该强化规则以便于查处假货,从而避免冗长诉讼,提高打假的效率。此外,电商平台掌握的大量数据和销售信息,也是打假的有力证据。

据了解,多家电商平台已部署打假举措,并初见成效。阿里巴巴在推广假货甄别模型、实时拦截体系等技术的基础上,上线了“知产快车道”计划,95%的侵权投诉在24小时内可得到处理。其倡议成立的打假联盟在一年多时间内,向全国公安机关推送涉假线索约200条。京东对供应商和商家入驻资质审核、合同履约等进行严格把关,推出资质审核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搭建商品质量管理系统,并与各地工商、食药监、消协等部门展开质量数据共享。

但也有电商平台从业者提醒,电商平台直营项目中有些商品需经过中间代理商倒手,从而导致电商平台无法判断货品情况,此类机制漏洞或人为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电商平台承担主体责任、主动打假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声誉,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产业生态,惠及各方。长期坚持下来,就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理解,也能促使商家不断创新以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但这种正向循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国内首例电商平台起诉网店售假案

2017年3月,全国电商平台打假第一案——猫粮打假案,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淘宝店主姚某自2015年开始在网店上出售宠物食品。2016年5月,淘宝发现其销售的品牌猫粮存在假货嫌疑,便在该店铺匿名购买了一袋价格99元的猫粮。经猫粮品牌方鉴定,该猫粮确为掺假的品牌猫粮。随后,淘宝网以“违背不得售假约定、侵犯平台商誉”为由将姚某告上法庭,索赔267万元,并要求其公开道歉。

2017年7月,上海奉贤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进行宣判。法院认定,被告的售假行为对淘宝网商誉造成损害,判处被告向淘宝网赔偿人民币12万元。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以往面对网店售假,既不能依据《商标法》维权,也不能依据《消法》维权,“平台打假”虽然天经地义,但却出师无名。上述案件的判决给“平台打假”带来了不少底气。

业内人士评价说,此案不仅从司法审判层面对互联网新型业态法律关系予以明确和规范,而且判处网店卖家对电商平台进行经济赔偿,直接提高了网店卖家售假的违法成本,对于今后电商平台打击网店售假行为也有着积极意义。

互联网法院专审网购纠纷

随着电子商务活动越来越活跃,法院也在探索新型网络空间治理和专业化纠纷解决模式。

2017年8月18日,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揭牌成立,这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一大制度创新。遵循着“网上案件网上审”的原则,网购消费者权益纠纷成为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主要纠纷类型之一。2018年9月9日,备受关注的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9月28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

自打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后,绝大部分网购纠纷转由互联网法院审理。根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数据,自2018年9月9日至2019年10月31日,该院共受理网络购物纠纷类案件4838件,收案量在该院受理案件中位列第二。纠纷涉及领域仍以食品类商品为主,数码产品、家居服务类产品紧随其后。在食品、保健品购物纠纷中,法院发现非法添加现象多发,假冒食品屡禁不止。假冒食品很多来自小作坊或为个人手工制品,甚至商品来源不明,值得电商平台和消费者警惕。

职业打假人倒逼商家改进

在网购维权领域,有一个跟“打假”有关的职业群体一直饱受争议——职业打假人。他们擅长打维权官司,先“买假”,再向商家索赔。随着网购渠道在商品零售市场中越来越重要,职业打假人的打假阵地也逐渐从商场、超市、药店等实体店转移到购物网站上。

有人支持他们,因为普通消费者即便买到了问题商品也大多没经验、没精力去维权;但有些商家对他们恨之入骨,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消费者,而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找茬”专业户,甚至变相敲诈勒索,很多网店不堪其扰,将他们冠以“职业索赔人”的称呼。

“到法院来诉讼的原告绝大多数是职业维权人。”朝阳法院民二庭副庭长赵鑫对此深有体会,“现在的诉讼越来越精准、专业”,他们喜欢盯着普通消费者往往注意不到的问题,比如配料含量标注是否属实、进口产品有没有标注中文标签、食品里有没有非法添加、有没有标注不适宜人群等等,“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年他们的打假确实倒逼商家在改进。”赵鑫明显感觉到,近些年商家们在商品标注上越来越规范。在进口商品时,他们也更加注意核查相关手续是否齐备。但出于顺利获赔的目的,职业维权人更偏爱正规企业,反而对于更易滋生“山寨”货的小作坊关注较少。

职业打假门槛低,人员良莠不齐,这几年也确实出现过不少职业打假人因敲诈勒索被处理的案例。近两年关于职业打假人的风向标也发生了变化,牟利性打假行为逐渐被限制。在很多判决中,除非是真正关乎食品安全的问题,一般的“瑕疵”性问题,职业打假人除了可以退货外,很难再获得赔偿。

制假售假如何根治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陆亚萍在《关于如何维护好网购消费者权益的建议》中,表达了自己对网购商品假冒伪劣现象的担忧。她建议成立网购商品打假平台,构建网构信用支撑体系,并通过严厉打假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建设网购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信用支撑体系。包括提供虚拟市场主体资格认证服务,解决网络虚拟主体与现实经营实体的身份对应问题,促进交易安全;提供产品信息查询服务,解决交易中产品信息真实性问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严厉打击网络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商业欺诈、网络传销等恶意违法行为,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及时帮助。加强对网购商品质量的监测,及时在网络上发布监测信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三、建立网购商品打假平台,严格把控电商货源渠道。网购商品打假是网购者的维权之举,应得到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应合力建立起网购商品打假平台,严格把控货源渠道,不符合要求的商品禁止入驻电商平台,特别是一些食品、保健品之类的特殊商品,必须通过渠道控制严把商品的质量关。

四、加强电子商务全流程信用建设,完善市场化评价体系。要强化信用监管,营造诚实守信的电商发展环境。比如,我国最大的C2C购物平台淘宝网,其推出的消费者保障计划,就包括全额赔付、7天无理由退换货、假一赔三、30天维修、机器人24小时排查、人工排查、买家举报等多种方式,打击欺诈和售假的电商。

五、电商打假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假货和山寨货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会长期存在。假货背后存在着黑色利益链条,电商平台成了卖假货的最好渠道。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下狠手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另外,也有人认为,建立鼓励全体消费者、正规品牌厂商参与打假维权的激励机制很重要。电商平台应建立打假基金,并在平台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对于消费者和正规品牌厂商举报、并经市场监管部门核实的侵权售假行为,由打假基金给予物质奖励,让电商平台对侵权售假直接承担打假费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打假体系,让侵权假冒无处可藏。

猜你喜欢

售假假货网购
网购寒假作业
网购寒假作业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有必要吗?
假货地图
得病
奢侈品假货是正品的6倍
网购假货现象调查四成用户对假货“忍了”
网购试衣“真人秀”
把老妈整成“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