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朋友圈”到短视频网络售假“春风吹又生”

2019-05-14

中国防伪报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售假朋友圈交易

2015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显示,网络购物环境不容乐观,网购正品率不足六成。

2016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各地工商部门2015年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情况分析,在服务类投诉中,网购排名第一。从投诉问题看,网络购物商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等问题比较突出。

2019年3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近半的消费投诉是关于网购的,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68.2万件,同比增长126.2%,投诉问题主要为: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等。

业内人士分析,售假利润大、售假成本低、监管难度大、消费者知假买假、维权成本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电商平台假货泛滥。

从法院的收结案情况看,这些年,网购纠纷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在2014年之后,随着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对“知假买假”的支持,以及新消法三倍赔偿、《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的激励,起诉到法院的网购纠纷一度出现 “井喷”式增长。仅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为例,2014年3月15日新消法正式实施后的一年里,消费者维权案件较上一年度增长了近10.3倍。维权内容涉及食品、药品、保健品、服装、鞋帽、背提包、家具、家电等等。其中,涉及食品维权的较多,约占消费维权合同纠纷案件总量的七到八成。

短视频变身假货展示柜

近两年,短视频平台强大的引流能力日渐凸显,电商也迎来了“视频营销”的时代。加之短视频平台发展迅速相应监管尚未完全跟上脚步,相对于传统电商平台严打售假的高压态势,短视频平台则成为售假执法低洼地带。在短视频平台为微商导流的背后,售假行为暗流涌动。

红色液体倒入模具,插上塑料外管后脱模,再套上包装外壳,一根号称手工制作的名牌口红就做好了;自家生产的皮带,加上假商标,就成了“私人定制”的山寨大牌……

打开一些知名短视频平臺,自制假冒化妆品、展示山寨奢侈品等内容充斥其间。售假者甚至与正品对比仿真度,大肆售卖假货,有的视频还被推到平台首页。

原本用来记录分享生活点滴的短视频平台,却成了展示交易假货的橱窗。专家表示,短视频平台上售假视频泛滥,一方面反映电商领域制假售假现象依然严重,另一方面也显示网络售假突破电商平台限制,呈现跨平台营销特点。

为了躲避监管和审查,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涉嫌制假售假视频的用户,一般不会直接在作品向网友兜售产品,而是在热门视频的评论区给用户留言,以更加隐蔽的渠道进行销售。

短视频电商刷单售假

吴林偶然刷到一条短视频,上面正销售无线耳机,他看完之后很是心动,就下单购买了。收到货后,他才发现自己受骗了。简陋的包装里没有任何操作提示说明,他按照常规操作多番尝试都无法使用。气愤之下,吴林想进行退货,然而当他再一次打开购物页面时,却显示购买耳机的店铺已“查无此店”。虽然也有过投诉的念头,但他也认清了现实,“店铺都没有了去哪里投诉?”

与吴林“轻率”购物不同,山东大学大一学生张芹(化名)则严谨很多。发现感兴趣的商品后,她总是会多方对比,比如看一看商品的评论,在其它电商平台搜索用户的使用心得等,只有得到基本一致的好评,她才会放心购买。

但前不久的购物经历,却让她感觉被好评“坑”了一把。经过多方比较后,张芹购买了一款被众多“网红”推荐的美白防晒喷雾,在推荐中,喷雾被反复强调有“一喷即白”的功效。

但事与愿违的是,使用过后,张芹发现皮肤“白是白了,但是就像刷上白涂料一样假,并且使用卸妆水也不能完全洗干净”。最关键的是,用了一天后,她的脸上竟然冒出了很多的红疹子。就医后,医生告诉她,“是化妆品没有洗干净导致的皮肤过敏”。

事后,张芹又对着这款“网红喷雾”上网搜了搜,才发现这款喷雾的生产厂家早在2018年就被广州市环保局明令禁止继续生产护肤类产品。吃了亏的张芹去找商家“理论”,商家却对她“置之不理”,之后她又在产品推广视频下发出“这款产品不值得购买”的评论,也遭遇删除。“想投诉也找不到渠道,不知道平台能发挥什么作用。”张芹说。

短视频平台用户售假特点分析

交际平台变身交易宣传平台

短视频平台本是记录生活,分享精彩的交际平台,但是有些视频添加了交易链接,引导用户进行商品交易,比如某视频会在右上角显示商品按钮,发布商品名称、小图和价格等信息,点击后会弹出淘宝购买链接。有些用户会留下微信、微博、电话等联系方式以便交易。本是用来交际的短视频平台变身为交易宣传平台。如此,交易已经突破单纯社交或交易平台限制,呈现出跨平台营销的特点。

现场制假售假公开违法

有些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制造假冒品牌化妆品的视频,如将用成分未知、来源不明材料自制而成的气垫粉霜、口红等化妆品放进仿造高端品牌的包装中,假冒山寨的名牌产品就此诞生;有些用户在短视频中发布高仿产品信息,如原版近1000元的COACH双肩包只要185元,且声称是一比一仿的。这些是典型的制假售假行为,涉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销售商标侵权商品,是公开的违法行为。

违法交易行为隐蔽

为了躲避监管和审查,发布涉嫌制假售假视频的用户虽然会进行宣传,但一般不会直接在直播或小视频中销售产品,而是在自己的个人简介或视频说明中留下联系方式,以更加隐蔽的线下方式销售。正如某短视频平台产品负责人所言,“这些账号的核心问题,是在昵称、个人资料、视频标题等地方留下微信微博等社交账号,并配合具有指向性的关键词,实现导流,并在对应社交平台上售卖变现。”如此一来,短视频平台成为发布商品信息和交易渠道的平台,实际交易转移到平台之外的渠道。短视频平台无法记录完整的交易过程,使得违法交易行为隐蔽,取证困难。

违法主体和性质界定难

短视频平台的初衷是进行社会交际,有些用户在发布生活视频时偶尔发布交易、转让信息,这是社会交往还是经营行为没有明确规定;平台的用户是自然人,而能够开展经营的是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但是个人利用短视频推广进而销售产品,具有持续经营目的,是否能够认定为经营行为,还是定性为无照无证经营,目前尚无定论;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交易有其特殊性,即短视频平台在经营行为中只起到推广的作用,而真正的交易在线下进行,如此,短视频平台是一种广告行为还是促成交易的第三方平台,尚无明确定性。

“朋友圈”公然售假

随着我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不断加强,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逃避监管,纷纷“另辟蹊径”,曾一度把微信朋友圈当作他们售假的“后花园”,公然出售侵权、假冒奢侈品。

这些不法商家往往是在淘宝网站发布商品消息引流,让“上门”咨询的消费者添加微信好友进行了解,其目的就是将交易行为从淘宝转移到售假监管稍弱的微信。这些商家通常是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大量假冒奢侈品,而为了规避微信的审查,他们会给仿制的奢侈品换上一个新的名字,比如把假“香奈儿”称为“香奶奶”,“Moncler”称为“M家”,“GUCCI”称为“G家哭泣”等。

成本仅200元 朋友圈售价成千上万

2019年初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捣毁了以吴某为首的制假售假犯罪团伙,缴获仿冒知名品牌包袋、服饰、鞋子、配件等4000余件。

经查,犯罪嫌疑人吴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在广东违法开设工厂,主要生产假冒知名品牌的包袋、服饰、鞋子、配件等商品,每件成本200元左右。该犯罪团伙通过购买真品包袋后进行拆解研制,再按同比例、同原料进行加工仿制,然后通过淘宝、微店等电商平台将仿冒品销往全国各地。经初步统计,该犯罪团伙累计生产、销售各类假冒奢侈品牌商品10万余件,涉案金额1亿余元。

网红大V卖假奢侈品被跨国追捕

2018年5月底,有60多万微博粉絲的网红大V“猫娘”通过社交媒体饥饿营销,在淘宝店售卖假GM眼镜,因辱骂粉丝被意外连环举报售假后,淘宝平台经过调查发现其确有售假现象,于是对“美pi猫娘”淘宝店铺予以关店处罚。几乎一夜之间,“猫娘”夫妻毁掉电脑硬盘、监控视频、售假证据,并携上千万巨款逃往海外。

经阿里方面协调联系GM品牌权利人进行鉴定,警方在“猫娘”家中发现的一批GM眼镜确系假冒产品。深圳警方对该夫妇二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网上追逃。根据深圳警方的调查,“猫娘”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眼镜三千余副,涉案金额达194万余元。

经警方全力侦查,同年7月16日,海外逃亡48天的“猫娘”夫妇最终回国自首,后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同年8月中旬,警方在阿里打假特战队的协助下,抓获为“猫娘”供应假货的上线并捣毁整条制售假产业链。

猜你喜欢

售假朋友圈交易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有必要吗?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
惊人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