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七十几的人
2019-05-14吴翔
吴翔
2018年10月中旬,许鞍华电影周系列活动反响热烈,这位被认为承载了“半部中国香港电影史”的知名导演抵达了上海。秋夜,许鞍华倚在窗台上,从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11楼望着上海这座城市,她还是喜欢亲眼看街灯万千,每条路上的人都有不同的轨迹;间或别过头,和旁人聊电影、人生、八卦……放松而随意。灭了烟,她坐下,从包里掏出一支唇膏,意外的鲜艳之红,而后继续笑谈“我这样七十几岁的人……”
她是科班出身,已年过古稀,拍过的电影或是经历过的坎坷那么多,谁还在意那些流言蜚语?“我做事的宗旨是不喜欢条条框框,可是我一直害怕,这最后也成了一种条条框框。”
不过,换做30年前,许鞍华听到不顺耳的话也会不开心。
那会儿,许鞍華花不少精力拍了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客途秋恨》,专拍商业片的王晶评论:“谁要看一个胖女人和她妈的故事?”那次,许鞍华生气了,和他隔空呛了起来:“凭什么这样说?他自己也很胖啊!”随后的几年,许鞍华拍的两部电影赔了钱,王晶又有了评论的底气:“导演不该让老板没钱赚。”许鞍华在朋友的怂恿下回击:“王晶拍戏的态度不端正。”世事难料,兜兜转转,两个人最终冰释前嫌惺惺相惜,王晶也为许鞍华投资了上千万元,无论赚还是赔。
归根到底,许鞍华就是个好人。你看,许鞍华就算是反击王晶,也不过是一记少女的粉拳。
再比如,那晚的座谈会,戴锦华看完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作品后说:“好是好,可是许导走到今天仍然有颗年轻的灵魂,她无法贴近张爱玲的那种沧桑甚至是恶毒!”她看到许鞍华心中有一种不能放弃的爱,张爱玲也有爱,但不是这样的爱。许鞍华又是一记小粉拳:“改编不一定是把原作的精神完全体现出来,如果根据故事轮廓再发展一下,或者是挖到一个新东西大家都可以认同,把它弄得比较好看也可以。”
所以,许鞍华又筹划着拍了,这次是《第一炉香》,她找的是王安忆来担任编剧。上一次两个人合作,是为了把张爱玲的《金锁记》搬上舞台,王安忆说对许导的版本特别满意,所以一直觉得欠她一点什么,2018年机会来了。
说来有趣,许鞍华赶来上海,发个消息给王安忆说想见面,王安忆却在香港中文大学驻校。许鞍华第二天就飞去了香港,因为《第一炉香》。“当时以为许导可能是想买我的小说版权,我肯定给她的,想不到是写电影剧本。之前我只给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风月》做过编剧,但磨合过程很漫长,写电影剧本我是生手。”王安忆说,“许导让我写剧本,我就一定写。”
见面后的几天,许鞍华带着王安忆逛香港的西环、山顶……“我还带她去澳门看各种老的房子,然后和她到处去吃好吃的。”许鞍华说。两个人在街头,就像刚刚放学的女同学,一路走一路吃,一路聊不完的张爱玲。此番上海再见,两个“闺密”也是恨不能天天在一起,那晚讲座之后,两个人在电梯口隔着一群求签名合影的影迷,伸长脖子呼应:“明天下午我来找你啊!”
“当别人都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时候,你做到了别人说你行,那就很自豪了。”一个好人也可以很倔强。
七十几岁的许鞍华还像一个少女,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永葆好奇之心:“人家都以为大导演拍广告很贵,其实我也不排斥,拍广告可以赚钱啊!”
在香港,就算拿了金像奖,还不是要独自一人拎着一大袋东西挤地铁。报纸的标题是:“落寞许鞍华,金像奖最佳导演挤地铁。”她来上海,不需要接待,自行打车,指指身上的衣服说这是她最高级的一套衣服了。别人看她的戏,她喜欢看台下的戏,银幕前的观众横生百态,男女老少被电影照亮的贪嗔痴有时比电影还好看。“成功是一个跟我不搭的词。”许鞍华说,“太舒服的生活要小心,不能沉迷。”
对世界和自己有期待的人,不会在意自己是七十几岁还是二十几岁。许鞍华用唇膏简单妆点一下,一个人背上包,钻进夜色里的出租车,任清风拂面,去她想去的下一站。
(摘自《新民晚报》 图/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