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拓展策略的研究
2019-05-14韦跃飞
韦跃飞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现状,提出了几点见解,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进而获得综合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拓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117-02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中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与需求为主要依据,在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课程,以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现状
(一)与学生升学压力相冲突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通常都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虽然小升初的压力要比初中升高中的压力小得多,但是有的好一些的初中学校,依然倾向于招收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而,很多教师和家长依旧将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能否升学的主要标准。由此,虽然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多数学校忽视甚至是取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或辅导时间。
(二)教师缺乏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首先,相关实践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其他学科的延伸项目,抑或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
其次,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有的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课程时,不是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开展依据,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学生选择课程,降低了学生对实践活动课的兴趣,从而无法挖掘学生的潜能,更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通常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师代为教授,但这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都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而忽视了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有的教师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自习,或者利用本次课程讲解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导致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名存实亡。
(三)与学生安全问题相冲突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并且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也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因此,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必须确保每个学生的人身安全,这也是学校的责任。所以,部分教师就将实践活动课改为了自习课或是给学生讲授其他学科知识,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学校设施有待完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校设置专门的机房或图书馆等,便于学生及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查阅或搜集资料等。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学校机房、图书馆等设计只是徒有其名,而不是真正向学生开放,从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产生阻碍。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此类学习活动,有助于养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将各种富有生活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研究内容运用到研究性学习活动当中。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公益性及体验性,本环节活动也是以这三点为核心内容而展开。因此,不管是教师带领还是学生自发组织这一系列活动,都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从而增进学生和学校与社会及社会实践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拓宽视野,丰富想象空间,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为前提,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以加强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的乐趣体验,促使学生积累积极的劳动经验。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策略
(一)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活动极具学校特色,而学校集体活动的开展,就是将这些特色活动的有效性作为指导方向,让各班级以此为依据,拓展班级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类活动的拓展,应该坚持以学生特点及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因为活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做好综合实践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从具有本班特色的活动入手。
如在安排《小小为农场写生》一课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对农场的所有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或唱一首歌,还可以让学生以此作为作文的素材积累,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亦可以在引导科学小组的同时使学生关注其中存在的科学现象等。这一活动的开展,既能增强学生的感官意识,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同时,以此类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据,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之间相互协作或帮助,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在拓展过程中,还可以将学生带到社会活动当中,如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等。由此可知,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教材中的一种具体活动,而是结合学生特点,拓展或延伸不同班级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或水平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结合班务活动创新班级管理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特点就是具备生活性,要想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首先就要完善教材内容,并做好活动内容的完善与组织。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结合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创新并完善班级的管理体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或创新:一方面,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落实各个相关流程;另一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既要保证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又要凸显出本班特色。
在组织学生选举班干部时,我们通常都是以常规性思路在班级内设定若干名不同身份的班干部,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竞选投票,以此选出本届班干部成员。立足于创新的角度,我们需要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也可以让学生将此次活动作为一次“军事演习”,以此改变学生通过报名竞选班干部的传统方式,鼓励不同能力特点的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竞选活动。例如,让现任班长带一名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让其作为本班副班长候选人,或者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剧类型的班干部竞选等。
上述两种不同的竞选案例,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竞选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实践效果。让学生将班级竞选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出来,有助于弥补传统竞选的不足,从而通过完善与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创新竞选活动,使学生不再受传统报名、投票等形式的束缚,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展示自己,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結合学生成长丰富班级互助实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主要依据,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成长检测,在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此类实践课程通过关注学生的感受及愉悦体验,鼓励学生自制成长计划,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首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以集体与个体的实践相结合为基础,并做好完善与创新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当家课程”时,可以从语言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我成长;可以从独立完成“家庭”等方面的任务做起;或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策划一个标志性的方案等。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出题等办法,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从而实现自主检测目标,鼓励学生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让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进而促进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除此之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学生能从个体和社会的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及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上述三大策略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突破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结合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做好后续的完善工作,以更符合课程设计理念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慧生. 向“大教研”转型[J].人民教育,2016(20):14-19.
[2]任学宝.从教研促进课改政策的转化和落实[J].人民教育,2016(20):24-27.
[3]纪明泽.上海教研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J].人民教育, 2016(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