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让小学数学学习走向深度

2019-05-14汪祝佑

教师·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验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汪祝佑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螺旋深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亲身经历、情绪体验、整体把握和反思过程非常重要。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体验、内省等方式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实现对自我的教育和提升。因为没有自己亲身体验的知识是浅面的、被动的,不会入脑入心入行,是没有生命价值的。

关键词:体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082-02

一、引言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无法独立解答问题的情况,需在教师点拨、引导下才能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课堂上,教师一味地“人灌”或“机灌”,没有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情感投入和反思感悟。体验学习,重视学生内心感受和情绪反应过程,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可视的,更是“触及心灵”的。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可或缺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变得更有价值。

二、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每位教师都期待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向往,向往的课堂首要前提是教师自己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打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磁场”,营造和谐、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开放学习空间,保证学生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是好动的,对他们的课堂活动不应加以限制。以游戏方式进行是最好的活动形式之一,因为游戏能让学生的思维、身心都灵活起来。只有学生的思维、情绪“无缝”融入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开始学习。

如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课时,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教师创设“对号入座”的游戏情境。首先,请学号是16的因数的学生站在教师的右边,学生上台后追问:“2号同学上来了,那几号同学一定要跟你一起上来?1号呢?4号怎么没有同学与你一起上来……”其次,要求学号是16的倍数的学生站在教师的左边,32、48号学生陆续上台,16号学生从右边的位置跑到了左边,教师马上走到16号学生身边,提问:“16号同学,你到底该站哪边?”这时,下边的同学有的说应该站在右边,有的说应该站在左边,学生观察、感悟后,发现16號同学要站在中间,因为16既是16的因数,也是16的倍数。最后,学生明确这时16的倍数为什么只有3个[1]。这样,学生在找“16的因数和倍数”游戏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从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内涵特征,也体会到它们的外延属性。整个游戏过程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敏捷活跃,在游戏体验中理解了数学知识,一举多得。

数学游戏是营造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游戏本身的兴趣,更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与成长。

三、媒体助力,体验知识前后联系

我们知道教材的内容呈现注重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编写意图,搭建知识“桥梁”,打通知识脉络,联结每个知识点的“前世、今生、未来”,展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过程性[2]。而这些关联知识,往往分布零散、比较抽象,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线条,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积累学习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用正负数记录温度和海拔高度,这时教师可把温度计和海拔平面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从图中形象地看出0℃和海平面是正负数的分界点,而且分界点的上方用正数表示,下方用负数表示。

谈话:如果把温度计和海拔图顺时针旋转90度(白板演示),想象把温度计和海拔图变得很窄,最后是(一条线),这样的一条数轴,中间这条红线就是分界线,记作0。

引导:这时正数在数轴哪个位置?负数呢?学生通过观察数轴,明确0右边的数实际上是以前学过的数,所以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而负号不能省略。

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大部分教师只停留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层面上,往往忽视了正负数与其他已学过的数的关系,以及在数的体系中的作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白板技术,形象地把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平面图物化成数轴,让学生感知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但关注了学生从哪里获得知识,还关注了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走向哪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实践操作,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实践操作活动直观、形象,学生乐于参与。学生在实践操作的体验中能理清知识道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反思自己的学习体验,往往有豁然开朗或“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应尽量提供各种直观材料,让学生在做中探索知识和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如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图片中找平行四边形,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与同桌交流两个问题:①你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特点?②你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根据学生反馈,随机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内角和是360°、上下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学生每发现一个特点,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学生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内部共同的特征科学、严谨地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与书本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对照。最后教师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四边形只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了,那么对  边肯定会相等,对角也会相等……也就是说要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只要看两组对边是不是分别平行。

本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力量,亲身体验了整个学习过程,在实践操作中感悟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学生通过数学操作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呈现的方式动态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享受指尖上的数学的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五、互动交流,增强学生认知体验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是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基础上的深化。在课堂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互动交流,在对话中改进自己的思考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创设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语言差异,允许学生在表达中出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元互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交流中学习,增强认知体验。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三次有层次递进的观察,分别是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和四面观察圣诞老人。本位观察时,让学生观察后与同桌交流:你坐在圣诞老人的(  )面,看到圣诞老人的(   )。换位观察时,坐在圣诞老人前面的同学轻轻地与后面的同学换一换,坐在圣诞老人左面的同学轻轻地与右面的同学换一换。坐好位置后,再观察圣诞老人,你又看到了什么?引导说说坐在现在的位置看到的圣诞老人跟本位观察时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四面观察时,让每一位学生绕着圣诞老人转一圈,也可以把圣诞老人转一圈观察,交流:你们从圣诞老人的前、后、左、右面观察到的圣诞老人的模样一样吗?为什么?在这样多角度观察圣诞老人的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突破了“一人谈”的局面,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互动交流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避免教师的想法替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探索过程在互动交流中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六、联结生活,开放学生体验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是简化、纯化、抽象的生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用数学知识、方法、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材观”,视教材为“圣经”,可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认识实际联结生活,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经历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回归生活,才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有“根”。学生亲身经历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如教学《认识垂线》一课时,学生建立垂线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脑海里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然后用心中的垂线去找一找隐藏在教室中的垂直现象和比画黑体字“垂直”两个字中的互相垂直,以及欣赏微课“垂直在建筑业上的应用”,思考:砌房子的时候为什么要和地面垂直?又如,在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后,让学生举生活中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问题的例子,并现场与学生互动展示量身高的过程。在量身高的体验过程中,明确點和线分别在哪,点到直线的距离指什么,变抽象问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现象,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吸收大量数学信息,获得深刻的表象储备。这样,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结起来,才会对数学有亲切感,才能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堂才会变得生动起来。

七、结语

总之,教师打造生动、深刻、生智的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用情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知识的前后联系,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课堂上才有真正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胡逸飞.反思,让学生由“活动经历”到“经验获得”[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7):78-80.

[2]张 萍.把握数学思想深化课程改革[J].黑河教育,2017(5):21-22.

猜你喜欢

体验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