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2019-05-14王月丽
王月丽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洛阳 471003)
脑卒中后患者伴有偏瘫症状,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对其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危害,该研究以2016年8月—2017年8月为研究时段,通过踝关节护理,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患者下肢功能得以有效恢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7)与参照组(n=37)。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0~76周岁,中位年龄(61.82±10.99)周岁。脑卒中发病时间1~6 d,中位发病时间(3.27±1.06)d。参照组男 20 例,女 17例。年龄 41~78周岁,中位年龄(61.85±11.03)周岁。脑卒中发病时间 1~7 d,中位发病时间(3.31±1.04)d。2 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2)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症状;(3)患者与家属知晓该研究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发病时间≥7 d;(2)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待患者体征平稳后,予行下肢被动及主动训练。实验组行踝关节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取患者仰卧位,在其腰臀位下方放置一薄软枕,护理人员一手放置于膝关节下,另一手协助患者足底平踏于床面[1]。随即将一手将患者踝关节予以固定,另一手针对其踝关节实施屈曲、外翻为训练。上述训练方式每日实施2次,15 min/次。其二,取患者于床沿仰卧位,将其小腿垂置于床沿,护理人员一手托住患者足部,使其保持在背屈姿态,另一手保护患者膝关节,行屈膝、伸展训练[2]。上述训练方式每日实施2次,10 min/次。其三,取患者仰卧位,协助患者足底踏于床面,屈曲膝关节,护理人员一手置于膝关节上部,另一手放置于臀下部,指导患者逐步抬起臀部,保持创伤桥式位10 s左右,恢复仰卧位休息15 s,酌患者下肢肌力控制其保持时间及角度,期间需对患者予以保护,避免患者发生健侧后旋[3]。上述训练方式每日实施2次,每次时间在10~20 min。其四,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量,如患者肌力恢复效果尚佳,可于早期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并注意对患者实施有效保护,避免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发生坠床、摔跌等不良事件[4]。
1.3 观察指标
应用《下肢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平衡量表(B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康复能力予以评估,满分均为100分,分数与患者能力成正比[5]。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康复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满分 15 分,0~8 分为不满意、9~11 分为一般、12~15 分为满意。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前、护理4、8周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s)表示。2组患者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满意度情况行χ2检验,采用[n(%)]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比较[(±s),分]
表1 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比较[(±s),分]
组别实验组(n=37)参照组(n=37)t值P值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护理前 护理4周后 护理8周后平衡量表评分护理前 护理4周后 护理8周后15.76±3.53 15.78±3.51 0.024 4 0.980 5 23.51±2.66 18.58±3.94 6.308 1 0.000 0 26.31±3.69 20.61±4.76 5.756 7 0.000 0 25.08±4.74 25.11±4.78 0.027 1 0.978 4 34.25±5.69 26.26±5.32 6.239 2 0.000 0 41.61±8.18 30.38±6.34 6.600 3 0.000 0
2 结果
2.1 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脑卒中偏瘫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数据(表1),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4、8周后实验组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脑卒中偏瘫护理满意度情况(表2),实验组脑卒中偏瘫护理满意度(94.59%)高于参照组(75.6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脑部神经组织细胞存在损伤,影响其某些运动系统神经元的功能,进而造成患者运动能力下降问题,临床之中超过1/4的脑卒中患者均伴有运动功能异常症状,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一定影响[6]。鉴于此,该研究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护理方法作为研讨方向,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其临床应用效果令人满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在患者卒中早期开展其康复训练,因患者下肢肌张力水平较高,其膝关节长时间受到肌张力的影响,其原本疏松结缔组织逐渐转变为致密结构,从而造成其关节发生痉挛,患者关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康复训练效果受到影响。故在临床中应于早期加以康复训练,从而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运动反射,是保障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重要方式。容根南等选择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对比分析[7],其中常规组纳入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纳入50例患者,进行踝关节护理模式,其结果显示,护理2个月后常规组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为(20.61±4.76)分,显著低于干预组(26.31±3.69)分;常规组平衡量表评分为 (30.38±6.34)分,低于干预组(41.61±8.18)分。上述研究结果与该研究具有一致性,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评分为(26.31±3.69)分、(41.61±8.18)分,参照组分别为(20.61±4.76)分、(30.38±6.34)分,脑卒中偏瘫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其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均优于常规康复护理形式。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得以显著恢复,患者护理依从性较高,在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踝关节护理模式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