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午战争怎样“催促人们猛醒”

2019-05-13

新传奇 2019年51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北洋中华民族

1898年,康有为在保国会发表演讲,把民族意识阐释得淋漓尽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准备、蓄意挑动的侵华战争。战争的失败和条约的苛刻,远远超出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给中华民族以极大的震撼。这次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亡国灭种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振兴中华”成为仁人志士喊出的最强音。

“吾国民不自知国之危也”

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1891年,北洋海军受邀访问日本。李鸿章为了从武力上给日本以威慑,决定由丁汝昌率领6艘主力舰赴日。1891年6月底,北洋海军踏上赴日旅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访问神户、横滨、东京、宫岛、长崎等地。日本官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大清帝国的军舰后,很多人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时任日本外务次长林董在日记里写道:“看到丁汝昌所率的舰队驶入横滨港,吾国人就因其壮大的外观而感到极其恐惧。”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文章称,北洋海军军舰舰体巨大、极其完备、士兵技术熟练,值得观看的地方很多,这使得日本社会对中国舰队的强大威力感到恐惧。

李鸿章本想通过威慑来吓阻日本对中国使用武力的企图,谁知日本政府却用此来激发国民对清政府的恐惧与敌视,从而达到推动海军发展的目的。同时,日本海军也借机得以窥探北洋海军的虚实,从而找出北洋海军的弱点,为未来的侵华战争作准备。

洋务运动的推行和北洋海军的发展,使许多清朝贵族和士大夫兴高采烈,纷纷为所谓的“同治中兴”点赞。甲午战争前夜,洞悉“夷务”的郑观应(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在《盛世危言》中看到了“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的严重局面,认为很有必要危言耸听地提出一些改革主张。但是,在“危言”之前,还得加上“盛世”两个字。就当时的舆论氛围来看,他依然不敢直陈清朝已是“衰世”。对当时的情况,梁启超是这样描述的:“自甲午以前,吾国民不自知国之危也。”可见,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时,很多人还沉浸在“盛世”的美梦之中。

军国主义早已磨刀霍霍

1890年3月,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发表《外交政略论》,提出国家的“主权线”以外还有所谓的“利益线”,需要纳入“保卫”的范围,并将其定为国策。

要想侵略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当时,日本陆军元帅西乡隆盛派遣入华的间谍中,以池上四郎最为著名。他给日本政府发出的报告说:“以今日之状态,不出数年,清国将土崩瓦解。现今为最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后,以参谋本部为主要机关,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间谍。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本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策划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具体方案。其中的作战目标是:“若欲使清国于阵头乞降,须先以我国海军击败清国海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实行全民皆兵政策。1887年,日本天皇还发出号召,要求社会各界为海军捐款。据统计,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已拥有各种舰船33艘,总排水量63738吨,赶上并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军国主义早已磨刀霍霍,昏庸的清政府却依然沉醉在歌舞升平的迷梦之中。为了给慈禧太后准备六十大寿,从1886年修葺圆明园开始。到甲午战争爆发为止,清政府挪用海军经费达750万两白银。北洋海军从成军的1888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没有再添置一艘军舰。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一幕幕悲剧很快呈现在国人面前。1895年2月17日,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港被日本舰队全歼。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署《中日讲和条约》,通常称为《马关条约》。

“悲痛之深,非言语所能表述”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可以说,甲午战争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和政治变革思潮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马关条约》使举国上下倍感耻辱。1895年5月3日,光绪皇帝在《马关条约》批准书上盖下玉玺。他叹道:“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当时,在场的大臣无不痛哭失声。同时,数百名汇聚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子多次联名上书清廷,请求废除条约、迁都内地,以继续战斗。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一旦认识到存在的严重民族危机,便会奋起前行。正如金冲及(中国近代史、党史研究专家)所言:“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倍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個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奋发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

1895年,严复发表《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8年,康有为在保国会发表演讲,把民族意识阐释得淋漓尽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康有为、梁启超寄希望于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但这次爱国救亡运动很快失败了。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但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民族复兴,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次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能救中国。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发展出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很有必要牢记甲午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中华民族永远不再遭受战争之苦。

(朱权利荐自《解放日报》2019.12.3)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北洋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