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制裁的五个美国NGO,什么来头?
2019-05-13
美国要想在哪里使劲,美国国务院“研究和情报安全署”就在目标地物色谁有用、谁能折腾、谁易控制……然后形成报告通报给中情局,中情局就向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NGO发出指令,开始实地运作。
12月2日,中国外交部终于“亮剑”,宣布对在香港“修例风波”中表现恶劣的部分美国非政府组织(NGO)实施制裁。事涉5个NGO,它们分别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人权观察、自由之家,它们都是什么来头?
充当幕后推手,被称“第二中情局”
2003年以来,格鲁吉亚等3个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政权更迭;从2010年起,“阿拉伯之春”席卷突尼斯、埃及等多个中东北非国家;2014年乌克兰爆发流血冲突和政变;2014年9月,中国香港地区发生违法“占中”事件”;2019年6月至今,香港持续的“修例风波”……这些事件,都有一个规律:从表面上看,像是内部一批反对派人士进行“街头政治”,然后获得“民意”支持,最后扩散成颠覆政权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实际上,其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西方力量——人们将这类事件统称为“颜色革命”。
在这场隐形的战争中,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一些被称为NGO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其中最大的一支力量就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
该组织对外宣称是NGO,但实际上是1983 年由里根政府发起成立,专门用于开展不方便政府直接出手的政治活动和心理战,其80%以上的资金源于政府和国会拨款。众所周知,它与中情局关系密切,被称为“第二中情局”。在此次香港“修例風波”前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向香港本土的各类反对派组织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除直接投入资金外,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还有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物色和培养美国在港代理人,让他们充当“乱港”头目。了解内情的人士介绍,如今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美国要想在哪里使劲,美国国务院“研究和情报安全署”就在目标地物色谁有用、谁能折腾、谁易控制……然后形成报告通报给中情局,中情局就向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NGO发出指令,开始实地运作。
发布“研究报告”“调研结果”是惯用手段
排在制裁“清单”中第二位的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其实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子机构。该协会自1997年开始关注香港事务,2002 年该协会中国事务部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
在2016年9月发布的名为《香港民主化报告(1997-2016)》中,该协会用看似科学的调研方法,得出香港近年来在“一国两制”背景下民主化程度急剧下降的结论。
发布“研究报告”“调研结果”是这类NGO惯用的手段。成立于1978年的人权观察组织就深谙此道。这个组织长期介入西藏、新疆和边疆民族地区问题,对一些“疆独”“藏独”分子给予支持。早在2005年,该组织就伙同热比娅等“疆独”分子出席美国国会的听证会,向美国议员介绍“中国是如何侵犯新疆的人权”。直到今天,该组织仍坚持不懈地污蔑中国政府在新疆的民族政策与治理。
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同样成立于1983年,同属里根政府的“民主计划”的一部分。它虽然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没有隶属关系,但接受后者的资金援助。
1941年成立的自由之家是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的智库。该组织66%的预算来自美国政府,按照美国的标准,对各国民主自由进行所谓的年度评估,实则是干预他国政治。
美国NGO在目标国的活动手段十分灵活
这些NGO之所以会成为西方国家推行“颜色革命”的最佳载体,是因为其在目标国的活动有着十分灵活的手段和特点:既有公开性又有隐秘性,既有直接性又有渗透性。
意识形态是激发人们行动的内在思想。首先,部分西方NGO通常以做科研和社会调查的借口来促使目标国民众思想的改变。比如,这些NGO喜欢研究的课题包括“民主自由”“人权问题”“投票选举”“公民抗命”“非暴力运动”等。
通过这些研究,这些NGO不断抛出具有既定立场的研究报告,将目标国存在的问题根源归纳为缺乏“民主”,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成实现“民主”,再举行各种研讨会,开辟论坛,开办培训班等,重点影响意见领袖和媒体,最后再影响社会大众。
其次,资金支持是此类NGO发挥影响最直接的手段。社会运动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动用资源就需要花钱。西方一些NGO通常以“资助”“捐献”“公关”等理由向选中的代理人、本土NGO、媒体、高校、学生组织甚至政府项目提供资金。
最后,在运动酝酿和发动阶段,策略和技巧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近几个月的香港局势中,虽然暴力示威者宣称背后“无大台”,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策略性和技巧性。其实,这就是数年培训的结果。
(人民网2019.1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