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课堂怪爷爷的“中国梦”

2019-05-13袁诗意嘉若曾

大学生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甲骨文字体

袁诗意 嘉若曾

每周二、周四下午3点到5点,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汉语课程的授课时间。在文史楼219教室里,很多年轻鲜活的面孔之间,有一个略显突兀的身影。尽管他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努力削弱自己的存在感,但依然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或许是因为他的那头长发,花白且略显凌乱,又或许是因为他下巴上留着的那缕呈倒三角状的山羊胡。

关于他的身份,古汉班的同学们纷纷作出了自己的猜测。有人只当他是个“怪老头”,有人认为他应该是个“民科”……众说纷纭,最后也没能得出个什么结论,便不了了之。

每堂课都在场的这个身影渐渐成了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学期中的一堂课上,古代汉语授课老师邵永海谈到甲骨文相关知识的时候,为大家正式介绍了这个“怪老头”,并让他跟同学分享自己有关甲骨文的探索与见解。

那个“怪老头”,站在讲台上不过短短几分钟,他对甲骨文的个人解读就让大家着实震惊了一番。

这位“怪爷爷”就是由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选定的“中国梦”标识原创作者——欧德顺。

“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共圆此梦”

欧德顺对“中”字的创作,是以甲骨文“中”字的造字理念为灵感的。中在古代就是部落酋长(或首脑)所在的地方,是发号施令的地方,也是在高处插上旗子,给人们以生活方向的地方。欧德顺创作时以侧峰入笔,夸张甩出而呈红旗飘扬之势,像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一样,再回锋行中运笔,动中变逆书竖画为旗杆,通天入地之气。

同时,所创作的“中”字,又像鸣鼓收兵后,把宝剑已牢牢插在地下,像通天神柱一样体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宁生活和生存环境。中国的宝剑已出鞘插地,我们时刻准备着,也决不允许再遭践踏。

在甲骨文中,“或”为“国”字的原字,就是说放下刀枪、可以有饭吃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国,那就是我的家。古时候“国”是没有边境的。什么时候国才有边境呢?战国时候,秦王命李斯统一文字为小篆,“国”字有了边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为“或”字加了一个框。

中国哲学非常讲究阴阳的平衡,写“国”字时,外围就书写得很虚很圆,里面书写得相对实一些,方的多一些。外圆内方,外虚内实。这既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性格和品德,这也是骨子里的气节。

至于“梦”字,就是要我们个人在社会中找准定位。明确自己做过什么,做成什么,需要什么,将来还能做成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梦”字最后一笔加长放大表达了实现梦想的过程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可能达到梦想的彼岸。

“中国梦”最终以印章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为了强調“诚信”二字。印章即印信。

“让甲骨文活过来、动起来”

欧德顺人生经历丰富,青年入伍,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先后从事过数十个领域的工作,练习书法近20年。常一晚上就能折腾半刀纸、两三头墨,写完整个屋里面几乎下不去脚,全是废纸。

在欧德顺接触书法的过程中,从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他每一种字体都练过,也都感觉过,但是他始终觉得找不到那种魂,那种真正想要感受的东西。

作为书画家,不论是王羲之还是赵孟頫,他们都没有见过甲骨文。欧德顺想,甲骨文是古老而又全新的东西。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我们文字的祖宗,说它全新是因为它的发现相对较晚。

欧德顺一头扎进甲骨文的研究中。在欧德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字体似甲非甲,似篆非篆,行中有楷,隶中有草,随圆就方,自然流畅,字体或大或小,或粗或细,错落有致。行间或密或疏,或阴或阳,看似随意,其实严谨,看似无章,其实有法,法中求变,变中求法,不下20种笔画融入里面,所有的浓淡轻重都涵盖在其中。

欧德顺也顺应时代给自己的作品加以科技的创新。他专门创造了一套12生肖,结合AR技术,加入现代化的元素。他把一个个甲骨文制作成动画片的形式,把它变成一个故事。

责任编辑:张蕾磊  尹颖尧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甲骨文字体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字体的产生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最“萌”甲骨文——心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组合字体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