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电影几重天

2019-05-13潘越

大学生 2019年5期
关键词:法国电影法国人辩论

潘越

说起我的留学经历,可以用意外来形容。研三那年,我处在创作的瓶颈期,急切地渴望新鲜灵感。在一个漫长工作后的假期里,我一拍脑袋就决定出国留学了,两个小时之内就决定了要去法国。于是学法语,法语水平考出C1等级,申请学校,签证,从产生想法到飞机降落在戴高乐机场,历时1年零3个月。

我现在在巴黎第一大学,也叫先贤祠索邦大学,读的是M2,即硕士第二年,因为国内已经读完了硕士所以直接申请的M2,专业是电影美学。

在法国学电影专业,我感受到了几重差异和冲击。

第一重差异,是法国人的电影观,他们不痴迷主流电影。

法国人,特别是学者,和我们在国内形成的电影观不同,因为看的电影不一样。我们在国内基本看好莱坞电影、国产电影,以及邻近的日韩电影,一年会看几部国际主流电影节的获奖电影。整体可以说是主流电影。

巴黎影院的电影五花八门,各国的独立电影、地下电影、纪录片、人类学电影,各种类型的电影填充起丰富的银幕。因此,主流电影在这里只能说是电影集合里很小的一部分。这导致法国人,特别是学者,形成独特的电影观。

在这样的电影观下,形成了第二重差异,就是法国电影专业老师不痴迷经典叙事。

法国公立大学的电影专业都是比较偏理论的,也有Profession的方向,但是只能说是“一般理论”和“超级理论”的区别,法国真正的实践型都是在私立学校。

我的专业可以说就是理论中的战斗机。老师们非常厉害,他们的渊博让人折服。我有位老师Amiel先生,哲学出身,讲柏拉图信手拈来。我的导师Moure先生也是著作等身的电影理论学者。但法国的学者,大多是非常纯粹的学者,就是在大学里纯做学问,对创作一窍不通。我导师有一次非常困惑地问我:“你说的电影剧本的主题是什么?一个电影剧本有主题吗?请给我解释一下。”他问我的时候我非常震惊,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但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玩笑,他是真的对好莱坞经典叙事这一套东西一无所知。导师听我说了之后的反应是:“啊,蛮有意思的。”当然不是说法国电影界完全没有被美国化,美国化在法国电影产业中是存在的。我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法国电影理论界,可以说美国化的程度是较低的。

第三重差异是法国理论书的好看和精彩。来法国后我切实地感受到他们理论书的好看和精彩,因为不是高深的词汇组成的语句,而是一张严密的逻辑和深湛的思维织成的大网,我才知道理论是可以如此引人入胜的。

法国人特别擅长思辨和分析,整体上,我觉得我们的思维是比较偏向宏观看问题,他们的思维是偏向微观的。因此,我们的很多研究比较大而化之,而他们的研究是抽丝剥茧。在法国有一点感觉特别明显,我们在国内写论文的时候喜欢以别人的观点来支撑自己,但是对他们来说,自己的观点是最重要的。不是不用看书,而是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总结书,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逻辑体系。

因此对于想读电影理论的同学而言,法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里的学术世界干净而深邃,你能听到太多有趣的观点,你会接触到很多没听过的研究方法,真心地提出和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一样的问题:“电影是什么?”并且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扎进学问里,去找寻自己的答案。

第四重差异,法国人痴迷辩论。法国课堂主要有两种上课方式,一种是présentation, 就是汇报、演讲。这是上课的主要方法,每个人、每门课都要做这个,根据老师划定的内容范围,组织演讲,可以小组,也可以一个人,做完演讲之后全班讨论。还有一个重要的上课方式就是老师请来许多学者做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讲完之后也是大家讨论。

这两个上课方式其实算不上新奇,我在北京电影学院七年,特别是硕士三年,上过很多这样的课。但说起和国内的差别,最重要的是课堂的氛围。法国人有débat(辩论)的传统,他们在讨论中真的会辩论起来,他们尤其痴迷于辩论性别问题,比如为什么女明星比男明星更值得研究。还有倫理问题,比如电影拍摄中的动物权利,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课堂上,几乎听得到每个人脑子在思考时发出的转动的声音。亚洲同学往往是比较内敛的,但是时间长了,就会被氛围感染,加入他们的争论中,然后在争论中,我们会不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进行真正的思考。

责任编辑:徐玲玲

猜你喜欢

法国电影法国人辩论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