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2019-05-13于素梅

体育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摘      要:探讨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重点从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指导、相关政策落实、肩负时代重任、完善理论研究等分析这一难得机遇;从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普及应用、效果检验等阐述接链条、做规划、定标准、要协同、想落地、见成效等的艰巨性。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2-0016-05

Abstract: The author probed into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s in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alyzed such a rare opportunity primarily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education decision making service, education practice guidance, relat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bearing important tasks of the times, perfecting theoretical study, etc, and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of connecting chains, making plans, setting standards, requiring synergy, desir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king achievements etc, from such aspects as vertical connection, horizontal consistency, intrinsic unification, form combin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verification, etc.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student lifelong development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适逢难得机遇:全国教育大会等重大政策、文件精神正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式启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后推进首批4个学科一体化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包括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这些良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体育课程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为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提供强有力保障。然而,构建一体化体育课程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挑战,既有内容与形式上的难题,也有时间与实践上的考验。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要想达到纵向衔接,接链条难;要想实现横向一致,做规定难;要想做到内在统一,定标准难;要想体现形式联合,要协同难。在时间与实践方面,一体化体育课程要真正落地,需要一代人的教育周期;要看一体化体育课程教育效果,需要学生终身发展验证。加强对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但至今还缺乏从全学段及学生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设计衔接性课程[1-5]。因此,全面、系统、科学、適宜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亟待完成,课程理论创新更是当务之急。尽管难度很大,但要抓住良机,创新理论,建构一体化课程,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

1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适逢难得机遇

1.1  决策服务的重任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机遇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使命光荣,首先体现在为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为决策服务不仅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工作,也是体育教育研究的首要任务。2019年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也同步启动。体育学科由于长期未能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尤其是具有衔接性的内容体系尚未形成,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尚缺乏重要的理论依据。过去无论是“大纲”年代,还是“课标”时期,对哪个学段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都一直未能做出理性判断和精准回答。很多人认为体育没有逻辑,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无关紧要。实则不然,体育不仅具有清晰的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的逻辑,还能分层分类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探讨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身体发育等基本理论与一体化建设的关系,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尤其是内容框架将能直接服务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其次为体育教育质量监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2011年起国家就已经启动了对体育教育的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最初的监测工具研制包含体育学力,具体有运动技能和基本运动能力监测指标,但在预测中发现,各地同一学段相同年级所学内容和难度差别很大,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水平无法比对,甚至连基本运动能力都难以用同一个监测标准衡量。正式监测未能将体育学力指标纳入其中,毕竟,在缺乏一体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情况下,体育学力监测结果难以反应出体育教育质量水平,各地也无法通过体育学力比较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与优劣。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强调“横向一致”,未来一体化课程能直接服务于质量监测指标的取舍、标准的研制和监测的执行,便于综合把握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与地方差异,也能为体育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1.2  实践指导的需求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凸显了服务价值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陆续下发诸多文件,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对体育课程改革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6]。开设什么内容的体育课、如何上好、上到什么程度等都需要一体化课程的指导。关于享受乐趣,不同学段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激发兴趣并保持兴趣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研究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探讨明确的不同学段的体育学习定位,可为真正实现帮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提供借鉴。

体育课程实施如何更有效地将国家下发的重要文件和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构建一体化体育课程,既是理论的创新,又能发挥精准指导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首先,消除体育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一体化研究,发挥内容选择的指导功能,减少盲目性,体现衔接性。其次,促进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建立一体化课程突出上下衔接将会在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再次,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一体化课程,力求消除各种体育教学中的不良现象,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上发挥一体化课程的指导功能。建构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一体化体育课程,这不仅是本研究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赋予的新使命。构建有用、管用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指导实践。

1.3  明确的政策导向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做出了方向引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已有明确的对完善体育课程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7]此规定为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是落实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大中小(幼)缺乏明确的衔接性,教材编写存在各学段各自为战现象,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就难以系统和形成完整体系。所以,明确政策导向,加大一体化研究,尤其是体育教材大中小(幼)衔接性研究尤为重要和紧迫。

1.4  重大课题的立项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创设了良好平台

承担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的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启动了德育、体育、音乐、美术4个学科的一体化课程建设,体育学科迎来了难得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机遇。体育作为一个具有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挥重要价值的学科,建构一体化责任重大。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理论体系的完善,更是一项艰巨的时代重任。一体化的实施贯穿学生体育学习的全学段、接受教育的全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更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趋势、学生发展需求、前期研究进展等,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基本规律,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肩负起时代重任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研究,要做到高、精、深的具体研究要求。所谓高,即站位高,是统领全局的设计,而不是局部的规划,甚至能够看到未来一二十年的发展需求。所谓精,是要把握精准,即精准把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把握教育与教学规律,减少盲目性,才能真正为学生发展需求服好务,护好航。所谓深,是研究要深入,避免作表面文章,一体化课程不是将大中小(幼)拼凑的课程,而是基于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始终如一贯通的课程。不进行深入研究,就很难创造出管用、能用、好用的系统课程。

1.5  前人研究的成果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总体上来看,已有的一体化体育课程研究呈点状分布,有的研究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有的研究现阶段必要性,有的研究某项目的教材体系建设,有的研究大中小衔接策略等等,为本研究提供了多元化分析视角。如《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提到:对体育教材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体育教材理论的探讨,如概念、类别、特性、功能、教材化等,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严重失调。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学科的科学性。此外,体育教材长期缺乏对基础性与逻辑性的认定,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4]。又如《“目标树”视角下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技能类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提出: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体育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项目较多,内容的编排也强调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但缺乏对大中小学教材内容整体上的把握,对于内容的重复与衔接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低级重复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形成了学校体育的“还债式”的重复教学,有悖于“终身体育”的目标[5]。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思路与方法,围绕大中小(幼)体育课程的衔接性、统一性、一致性、联合性等相关问题探讨一体化课程的科学体系,做到对前人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实现对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2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要建设什么样的一体化体育课程?综合来看,是要建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课程[8]。究竟要如何衔接、达到一致、做好统一、实现联合等,都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一体化体育课程真正落地需要一代人的教育周期,教育效果需要学生终身发展验证。

2.1  纵向衔接的难题:接链条难

一体化体育课程要实现纵向衔接,即大中小(幼)各学段体育学习要像接链条一样一环一环的接起来并非易事。尽管已经确定了哪个学段学什么,以及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但在实践环节并不一定都能衔接上,尤其是幼儿园与小学、中学与大学衔接的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同一学段各学校的进度目前尚未保持一致,再加上师资力量不均衡、专业水平有高低,除一贯制学校,学生从一个学段进入到下一个学段学习的时候,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教学进度的学校,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素质基础等均存在差别,体育课程前后学段很难有机衔接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的思路就是要建立等级评价标准,无论学生升级进入哪所学校,只要按照等级一级接一级的提高性學习,就能有助于衔接。但是等级评价标准的建立遇到许多问题,如等级如何准确划分、等级与等级之间的难度间距如何把握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2.2  横向一致的难题:做规定难

一体化体育课程要实现横向一致,即不同区域同一学段体育课程内容相对一致,也就是说,在内容安排上呈现一定的规定性。长期以来,体育学科的课程实施,已经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国家审定的几套《体育与健康》教材作为依据。在这些文本中都有具体的学习内容规定或建议,但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依照课标和教材中的规定性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而是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尽管有些学校也会在同一学段选择相同的内容,以篮球这一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为例,很多初中学校开设篮球课程,但起点不一。有些学校是从零基础教起,有些学校在一定基础上施教,还有个别学校学生篮球具有较高水平而采取的是专项化教学。当然,还有的学校在初中学段并没有开设篮球课程。一方面,由于体育运动项目繁多,规定哪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有一定难度。即便是做了统一规定,由于受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有些学校依然无法正常开设。另一方面,无论是东西部还是南北方,受气候环境、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国体育课程内容在同一学段很难做统一规定,尤其是难以具体实施。但不做统一规定又难衔接,不利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遇到这种两难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本研究思路是依照学生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身体发育等特点,素质发展敏感期分布等规律,对学生运动能力做相对一致性规定,推荐达到一定运动能力的动作技能学习内容与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可以在走、跑、跳、滚、爬、钻等基本运动能力方面做出相对统一的规定,至于通过哪些方式练习,一体化课程体系可以推荐一些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有效方式方法。但是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如何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还需要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保障和体育教育督导评估措施的跟进。基于此,一体化在认真研究运动能力在不同学段的规定性和内容与方法建议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师资水平要素和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2.3  内在统一的难题:定标准难

一体化体育课程实现内在统一,即无论学习什么内容,目标指向都统一在知、能、行、健4个核心要素上,也就是说,在目标上有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在第8次体育新课改初期,当实验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继颁布以后,由于课标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学习领域[9-10],很多老师将目标维度定位在这5个方面。当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以后,由于五大学习领域调整为四个学习方面[11],有些老师将目标又调整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4个维度。当然,也有依然按照过去《大纲》年代三大任务式目标表述方式;也有按照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3维度方式确定目标内容;还有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确立目标等等。总的来看,存在目标维度上多少不一、方向不同,这些维度不统一、要求不一致的目标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尚缺乏对目标的统一规定性,另一方面说明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标准有一定难度。目标与标准息息相关,标准是要充分考虑目标的达成度,目标维度和内容缺乏统一性,衡量标准更难以把握。如何解决定标准难的问题?首先,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确立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发展需求上;其次,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维度的确定要能够基本上与目标维度关联。如果目标维度采用知、能、行、健的话,评价标准的设立也最好能够围绕这4个方面制定。至于标准的高低可以结合不同学段或单元等学习内容不同、难度不一而具体把握。然而,即便是体育学习目标各学段都能围绕知、能、行、健4个核心要素,但如何衡量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学习效果,依然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具体评价方案。

2.4  形式联合的难题:要协同难

一体化体育课程实现形式联合,即课内外、校内外的学、练、赛联合起来,共同实施体育课程。也就是说,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实施体育课程,这里就存在家庭、社会如何与学校协同的问题。回顾过去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注重课内而轻视课外,校外更是被忽略。究其原因,有些学校体育课还不能开足开齐,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更无法保证。关于校外体育,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受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影响。体育课程的实施与家庭体育氛围关系密切,家长能否理解和支持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是家庭体育能否发挥促进作用的关键。有少数家长对体育的认识有一定高度,能够配合学校开展好体育活动,但大多数家长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到位,重智育轻体育观念比较突出,很难发挥家庭对学生体育的正向引导作用。体育课程的实施与社会体育环境也有一定的关联度,学生能够参与的除了社区体育,还有社会上其他组织机构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如社会某单项体育俱乐部組织的体育比赛、夏令(或冬令)营体育活动等。但在学生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还能否抽出时间参加课外与校外的体育活动?其实,并非人人都能参加这些活动或比赛。因为,有的受片面追求名牌大学的家长的观念制约,有的是受学生未产生体育兴趣的影响,还有的是社会机构开展活动的时间或收费对一些学生不适宜,如收费过高,农村学生参与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理论上建构形式联合的体育课程,并非都能真正的做好联合,也难以协同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3个方面,一是观念的转变,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需要得到彻底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体育观念就会发生改变;二是时间的保障,把每天参加课外或校外锻炼的时间列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确保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三是免费或部分免费开放,主要是指社会上的一些体育场馆应向学生尤其是向农村学生免费开放,对城市学生至少是部分项目免费开放等。为此,要想真正做到形式联合,观念的变化及条件的保障非一日之功,真正的联合需要多方沟通、反复实践、科学论证。

2.5  普及应用的难题:想落地难

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难,有效实施更难,难就难在要完全体现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一体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十年八载,而是一二十年近一代人的教育过渡才能真正实现。即从一届幼儿入小班参加一体化体育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各届按照一体化体育课程学习,方能前后或上下衔接起来。这一教育周期是漫长的,但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后续大中小(幼)体育教育会更规范、更富有科学性,而且,教师组织体育教学也会更加轻松和有时间钻研教法,使课上的更精彩。其实,这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一体化体育课程全面实施过渡的时间,更是学科面临科学化、规范性考验的时间。要做到有效的自然过渡,不仅需要各学段規范教学,消除“放羊”或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随意化现象,而且,从幼儿入小班正式采用一体化体育课程开始,后续都要按照一体化课程逐级推进。如果中途某些年级或某学段中断,就难以实现贯通,也就是说,各学段衔接的链条就难以接上,就不能真正体现出具有衔接性的一体化课程。

2.6  结果验证的难题:见成效难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体化体育课程在学生身上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除了采取可观测到的学生兴趣改变、参与度提升外,还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身心健康是否有所促进和更快发展。有效实施一体化体育课程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漫长的教育过程,或许几年、十几年后才能看到真正的一体化课程教育实效。这是因为,一方面,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才能形成。另一方面,身心健康水平是否得到改善,也不是今天练了,明天就能见到效果的,也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所以,一体化体育课程教育效果需要通过学生长期甚至是终身发展的验证。因此,既要重视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还要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效果考虑,依据实施效果再不断地升级完善与优化。

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适逢难得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要面对现实,迎难而上,遵循客观规律,把握教育学理,完善体育课程理论,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有效促进。

参考文献:

[1] 郑健. 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优化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36-40.

[2] 陈国成. 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

[3] 王成军. 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衔接的研究[J]. 体育科技,2017,38(2):160-161.

[4] 柴如鹤. 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 体育学刊,2011,18(6):91-93.

[5] 张瑞. “目标树”视角下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技能类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6] 人民日报评论员. 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5.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 (2016-05-06) [2019-01-10]. http://www.gov.cn/zhengce/c 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8] 于素梅. 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 体育学刊,2019,26(1):9-1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