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2019-05-13钟俊红
钟俊红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众多知识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艺术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19-01
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艺术进行有效性探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收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应有效明确的提问
人们认为,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本人曾参加万源市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公开课研讨活动,一教师授教学题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
二、课学教学应有效思考的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nr/2)×r=xr[2],在规律的探究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教学应有效灵活的提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要灵活地提问。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内容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十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纠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引出来,这种向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帮助,而且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应有效多向的提问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跳出了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与乐学局面。
五、课堂教学应有效巧妙的提问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在“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健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二小张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张老师抛出了一道“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
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张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的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张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应善于有效挖掘提问艺术,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提问的统一,相信一定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