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的文举措施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2019-05-13马俊东姜佩文李允奇

关键词:思政教学唐代借鉴

马俊东 姜佩文 李允奇

【摘 要】唐代是我国古代最具活力的一个朝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文教举措与科举制度、文学等相结合,唐代的文教举措以“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为特征。其内容上推动了儒释道交流与融合,其行为上集百家之所长,这样的文化思想对现代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革新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高校的思政教学仍然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秉承着学术交流与多元文化对话的原则,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实效性的方式,以便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文教举措;唐代;思政教学;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01-01

唐朝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科学技术、国防军事还是文化教育方面,中国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当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对科学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视。在这个最具活力的朝代里,统治阶级具有长远的目光,制定了一系列文教政策并付诸实施。为了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统治者采取了包容的胸怀,促进了各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将科举制度与各种文教思想相结合,用文学思想和儒家经典指导统治阶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同的、多元的统治思想不断在社会中渗透。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中,统治阶级根据不同的统治需要,推行了不同的文教举措来为政治服务。唐朝是整个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其文教举措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研究唐代的教育思想和文教举措,可以得到一些对现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一、唐代思想格局形成的历程

一般认为,唐代所采取的文教举措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儒学第一,兼用佛、道等诸家学说,即:儒、道、佛并用的文化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兼具了现实的需要和折中吸收了此前数百年的遗产,另外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秀文化,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鼎盛格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国际交往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朝时期,“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朝代的发展格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开始出现失控的局面。于是“独尊儒术”思想开始盛行,儒家思想取代了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形成,是时代和历史的需要。在这个时期,其思想理念恰好契合了汉武帝大统一的思想,于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无人能及的历史地位。直到东汉后期,政治不断腐败,民怨不断,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突出,儒家思想在国家统治层面开始动摇,儒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走向僵化、繁琐。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对现有的统治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开始为儒学思想正本清源,以求恢复正统的儒学思想。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也逐渐失去独尊的地位,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

道、佛两教,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乱,导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在战争中分裂,民不聊生,社会思想混乱,儒家学说的發展也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唐朝初期,人们依然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和门第,杜撰一些历史的巧合出来。例如李唐黄帝自称是“神仙之苗裔”,道祖李耳后世子孙,利用李唐皇室与道教始祖李耳同姓的巧合,来提升自己的出身门第。于是在在随后三百年历史中,道教成了唐代的国教,使道教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武则天时期则改国教为佛教,又使得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武则天甚至自称是弥勒佛转世。

从大的格局上来看,虽然在唐代时期,对于佛、道二教来说因为统治者的原因略有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思想,三教并存的格局在唐朝主要的体现就在于佛道与儒学的融合。这是因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社会和谐稳定,既利用了宗教的特殊作用,又需要用纲常伦理、礼乐教化来治世安民。“以儒治国”的基本国策,有它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原因。唐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儒学正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佛道思想,使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不断地得到发展,从而也巩固了李唐的统治。

二、唐代施行的文教举措

1.推进儒学经典的统一工作。

我国儒家经典的代表主要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这六部经典著作,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客观来讲,儒家经典著作再不断推动儒学思想发展的同时,也因为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注释和解释使得儒家经典在这数百年间里发生了变化。这些不利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统治阶级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儒学经典的统一工作,使思想秩序趋于稳定。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主持并实施的经典文字统一和“五经定本”的编撰工作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他又下令编撰《五经正义》作为官方教科书,颁行天下,成为唐代的官方读本。从此之后,科举考试有了正式统一的考试著作和评判标准,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得到了统一,这就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社会思想的统一有重大意义,为儒家思想的普及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从政治上改变了历史,为国家层面的教化万民,引导国家政治生活,统一社会思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

2.推动儒、释、道教通过论辩的形式交流、融合。

在魏晋时期,三教的辩论就从未间断过,他们互相质疑,彼此否定。隋唐时期,因为统治者持较为开明的态度,三教由相互质疑和否定转变为相互辩论和交流,互相吸取其精华,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唐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通过举办经常性的三教论辩,达到文化交融的效果。论辩的参与者,有三教中的知名人士,也有政府百官,地点一般选在宫廷内殿或者国子学,体现了统治阶级对思想交流的重视。在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各种思想体系在保留自身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彼此的精华,使三教理论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到唐末五代的时候,各家学说已经发展成了良好的知识理论体系,三教融合度极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到宋代时期,三教终于融合成以儒家为主的三教合一思潮,我们称之为新儒学。新儒学成为了唐代及以后中国漫长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千年。

3.实施了科举选才制度。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的建立为国家选人用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从隋唐时期开始,普通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完成入仕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不得不说的是,科举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国家选人用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评价机制,这种三位一体的制度的建立,使读书、参加考试、选任官员结合在一起,对整个社会具有极高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学而优则仕”更是调动了普通人为国家做贡献的积极性。唐朝继承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保障,也对普通人的思想政治进行了有利的引导,确保了很长一段时期里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力的强盛。

科举取士制度,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通过考试制度的设计及崇尚知识的思维的引导,达到了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效果。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大政治创举,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科举考试的内容具有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比如,唐代的明经科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就充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读书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基础都是认真研读儒学经典,自觉接受儒学的价值规范,接受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思想。而通知阶级也充分利用了儒学思想的引导性作用,为维护社会的稳定服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机制的运作及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科举考试,普通人在政治上被合理引导,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实现了对普通人思想的最大控制,把皇权意识纳入到了普通人的思想中,实现了对普通民众思想的控制,为维护统治阶级的通知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4.运用与文学结合的方法推动儒学发展。

唐朝的统治者对儒学的借鉴和利用,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其统治思想的根本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来维护社会思想秩序。唐朝的统治者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推广儒学,并不断与文学结合,促进了儒学在唐朝社会中的不断发展。这些都有强大的政权力量作为支撑。但是受到安史之乱等割据势力的影响,唐朝国势慢慢由盛转衰,到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国家的权威性逐渐丧失,对儒学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的势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国家走向落败的时候,统治阶级也就无暇顾及那么多了。唐朝落败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对儒学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已经没有能力维系一种思想的繁荣。唐朝文学思想的大发展以及与儒学的结合,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唐朝推动儒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从国家层面推动了儒学与文学的结合,而以唐诗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后来的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例如魏晋以来推崇的骈文忽视了“内在之道”,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了捍卫儒学,极力主张“古文运动”,使文学与儒学得到了不断结合,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三、唐代的文教举措对我国现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1.促进学术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唐朝时候,统治者通过很多方法来推动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使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思政教育中,唐代的思想交融思想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通过对话和论辩来寻求真理的过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用以辨明检验真理。在现代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学术交流的自由,允许不同思维方式的存在与交融。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学术思想在现代呈现百花齐放的情况,在现代思政教育中,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合理的举措,推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实现思政教育的繁荣,并在实践中来检验是否能行。我们要不断接收外国先进文化和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分利用不同思想来为现代思政教育服务。

2.促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提倡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提倡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唐代时期,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是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目前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唐代出现的儒释道并存发展的格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儒学仍然是最重要的思想。现代中国,以马克思主要为指导思想,各种文化思想繁荣发展。我们一直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们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重视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从现代教育思想上来看,思政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实现教育的同时,使教育所创造的价值为人类的进步服务。现代思政教育,应该遵循融合发展的规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3.促进思政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实效性。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鼎盛时期,以唐诗为代表的唐朝文学,实现了文化的复兴。唐朝中期,为了实现儒学的复兴,韩愈、柳宗元等人所提倡的古文运动,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文以载道”,这就体现了文学文化的时效性。而同一时期,文化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各派学说的兴起,使文化更加繁荣和多样。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应该注重多样性和时效性,通过现实的具有时效性的内容来完成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服务社会、引导政治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思政教育的内涵,传到重要的价值观,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大的体现,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意义。

4.注意思政教材与普及读物相结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唐朝为了推动儒学的发展和统一,颁布了儒家官方诠释版本——《五经正义》,使整个朝代的经典读物固定下来,实现了思想和文化的统一。现代的思政教材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度,当我们在推广官方版本的思政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与普及读物相结合,把思政教育的思想用普及读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普及读物对于提高一般民众的知识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普及读物的接受往往是主动的,而官方版本的读书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概念,推广起来其现实意义并不明显。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我们应该让二者相结合,使人們能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和文化以及新的思想。只有不断提高民众的接受度,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应处理好五大关系[J].编辑之友,2017(4).

[2]李振宏“天高皇帝近”:一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命题——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评介[J].史学月刊,2007(10).

[3]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唐代的文教举措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启示(2017jdsz0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唐代借鉴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