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欲望号街车》中的杜波依斯姐妹

2019-05-13郭萌萌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自我

郭萌萌

【摘要】“人格三重结构”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三重结构指的是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各自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杜波依斯姐妹,针对两姐妹的人格结构进行比较阐述,最终得出总结,人格的三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够形成最真实的人格。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分析;杜波依斯姐妹

《欲望号街车》被公认为是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最成功的作品,这部剧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奋力挣扎,最终却难以摆脱疯癫的命运。现在的文学评论中大多都关注了女主人公布兰奇的悲惨命运,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但是剧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布兰奇的妹妹斯黛拉也同样很有研究的价值。本文旨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这个角度,来对比杜波依斯两姐妹的内心世界,分析她们是如何在欲望、现实和道德规范之间抉择。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方面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如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理论以及心理治疗法等等。他的这些精神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影响深远,对后来的精神分析治疗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宝贵的经验。其中,“人格三重结构”说是弗洛伊德晚年时的一个贡献,是对先前的精神层次理论的进一步修改和拓展,对后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人格三重结构”。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一团混沌,云集了各种沸腾的兴奋”(Freud,1961:94),它遵循的是“享乐原则”,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获得满足。自我是本我经过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直觉系统,起的是调节的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将本能的冲动和欲望限制在理性允许的范围之内,既不造成对本我的精神伤害,又不会与社会道德产生冲突。超我是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映,表现为人人都必须遵循的一种社会道德准则,它受“道德原则”的支配,也就是俗称的“良心”,而良心就意味着对违反道德标准的惩罚。

弗洛伊德任务,在这个精神结构中,自我的处境是最艰难的,它既要承受来自本我的欲望冲击,满足这种欲望的冲动,同时又要使这种冲动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为准则,所以深受来自本我、超我和社会规范三重力量的压迫和限制,步履维艰。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三者保持平衡,才能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精神崩溃。当欲望和社会规约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要靠自我的力量从中协调,这就形成了“约束中的自由”,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格,既刻意收敛,也会有恣意放纵。

二、《欲望号街车》中杜波依斯姐妹的人格分析

在《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奇和她的妹妹斯黛拉是两个较为经典的女性形象,而作为主人公的布兰奇,在这部作品中承担了一个心理缺失、放荡、被物欲所控制的悲剧形象,其妹妹斯黛拉的形象却象征着自由、真实与开放。两个角色相互之间的对比也正好符合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这个维度,而从本我、超我、自我这三个层面的不同解读,也更能帮助读者对这部戏剧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

1.本我的欲望。拉康认为,欲望即缺失,而剧中的主人公布兰奇作为欲望的主体一生都在追求处于缺失状态的整体性。布兰奇自认为是南方社会的一名淑女,受过正统的教育,她的家族在密西西比曾有一座“美梦庄园”,但是她却亲眼目睹了庄园在父辈和叔伯兄弟的纵欲中变成了一堆废纸票据,一切都成为了尘土。庄园就代表了在布兰奇心中对物质的渴求,所以后来在布兰奇投奔到了妹妹斯黛拉家之后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妹妹的丈夫斯坦利在布兰奇的行李箱中找到了很多“新衣服、珍珠饰品和仿钻收拾”,她对物质的欲求是无止境的。而另一方面,16岁的布兰奇遇到了艾伦的时候认为这是自己毕生的爱情,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他,并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艾伦是同性恋,这就意味着布兰奇的真爱也缺失了。而之后丈夫的自杀使她完全失去了欲望的客体,这种残缺使她和不同的男人约会上床,从士兵到商人,再到自己的学生,她用这种方法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也被自己的欲望带向了极端。

布兰奇的妹妹斯黛拉过的是跟姐姐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她早年离家出走,来到了北方的工业城市生活,并在这里嫁给了一名码头工人斯坦利。跟姐姐相比,她没有“美梦庄园”那样的诱惑,以至于跟姐姐重逢的时候,姐姐说她“你这个脏兮兮的小姑娘,你啊,把什么东西弄到你那漂亮的白色蕾丝领口了!头发嘛,你应该剪短,这样才会显得迷人”。显然,斯黛拉没有姐姐那样姣好的面容和迷人的身段。而斯黛拉生活的環境也是很一般,所以姐姐第一次进她家门的时候感到异常的吃惊,甚至有种嫌弃。在物质方面,斯黛拉并不像姐姐那样有着膨胀的欲望。而在爱情方面,她嫁了一个工人,他们的爱情又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性来维持的,虽然如此,这种欲望也是更加真实的,并没有被压抑,所以也不会像姐姐那样因为对欲望的不正常渴求而发展成一种病态。

2.超我的约束。前面说到过,布兰奇自认为是南方上层社会的淑女。在南方种植园经济体制下,男人占主导,而南方女性为了取悦男人,巩固自己对男人们的附属地位,就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男人。同时清教的教义也在压制着人的本能欲望。布兰奇在这种环境成长,除了女人的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影响,她也受来自于自己祖辈的熏陶。她的家族对性欲望的态度是隐晦而又虚伪的,认为这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这就使得布兰奇的内心不断的在压抑自己的欲望。而在她逃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投奔自己妹妹准备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时候,这种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也是她自己给自己的一种约束,她想重新成为一名身家清白的淑女,所以就必须符合社会规约的要求。这来自种种的约束和压迫就是布兰奇超我的体现。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尽管束缚多,布兰奇人格中超我的力量跟本我比起来依然势单力薄。

而妹妹斯黛拉早年就逃离了南方那片带有封建味道的土地,也逃离了那种生存环境下对人格的影响。给她影响的是北方的工业文明的土地,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着她,使她有了那种自由、开放的思想,也就使她更加适应当前的现实。斯黛拉嫁给斯坦利之后一直过着还算幸福的生活,因为大背景的不同。她的超我并不像她的姐姐那样束缚重重。她只是遵循着给自己的丈夫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的这种女性特殊的任务,并且对自己的丈夫忠心不二。即使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粗鲁,她也会很快原谅自己的丈夫,并且绝不背叛。斯黛拉的超我遵循的是北方社会的自由开放的社会道德规约,并不苛刻,这也是她跟姐姐性格不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3.自我的调节。布兰奇在劳罗尔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超我对本我的压抑。布兰奇在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之后,很渴望有一份感情来填补这个空缺,同时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没有被自我很好的调节,反而刺激她的欲望无限量膨胀,她任由自己变成了一个荡妇,也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所以在投奔妹妹之前,她的内心的欲望的压抑已经给她带来了很多的焦虑,她渴望改变这种状况投入到新生活中。在妹妹斯黛拉家里,她遇到了米奇。这个忠厚而又老实的男人迅速进入到了她的内心,成为满足她欲望的最佳人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布兰奇的本我并没有被很好的调节,依然有压过超我的迹象。布兰奇独自在家等待米奇的时候,一个年轻帅气的推销员进门推销杂志,布兰奇同样也对他搔首弄姿,从这一幕读者就能看出她在劳罗尔的时候是如何卖弄风骚的。但是到这部剧的最后,米奇知道了布兰奇的过去,意味着他们的婚姻成为了不可能,米奇也对她施以嫌弃,剧情发展至此,布兰奇本来可以满足的欲望成为了一场空,长久以来被压抑束缚的欲望在这个时候爆发。本我和超我两者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她的自我的调节在此时宣告失败,已經起不了任何作用了,她的焦虑也就演变成了精神疾病。所以才有了最后一幕布兰奇在凄惨和绝望中被医生和护士带走这样的结局。

妹妹斯黛拉的自我调节跟姐姐完全不同。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合理的追求。斯黛拉的思想没有受到南方封建的道德准则的影响,她勇敢地逃脱了南方,来到了北方,接受了代表北方文明的斯坦利。在跟斯坦利的结合过程中,斯黛拉的本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来自身体上的满足。虽然这样的肉欲支配的婚姻不符合宗教统治下的清规戒律,但是在斯黛拉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中,这些并没有违反她自己设定的超我的要求。所以在斯黛拉的生活中,自我很好的调节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保持了平衡。并且本我要稍稍占据优势,因为斯黛拉的生活是以快乐为主导的,并不是各种复杂难缠的教条规约。因此她跟斯坦利的结合即是肉体的结合,也是精神的结合,这样的结合塑造出了一个正常发展的自我,充满生机。所以相比而言,斯黛拉的生活要比姐姐快乐的多,也更加真实和充实。

三、结语

《欲望号街车》这部戏剧体现了人格的三重结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杜波依斯姐妹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三者之间的矛盾斗争在两姐妹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各自每种力量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她们之间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者们都更愿意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对这两个角色进行分析。虽然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杜波依斯姐妹俩都处于男权统治之下,是悲剧性的角色,但是从三重人格分析的层面来说,威廉斯赋予斯黛拉的人格要比赋予姐姐布兰奇的健全的多。因为在斯黛拉的内心,自我起到了很好的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作用,三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对于布兰奇而言,她的自我对于本我过于放纵,是导致她的悲剧结局的心理根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阐释这个结局,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5.htm

[2]弗洛伊德.百度百科[OL].人格理论.http://baike.baidu.com/view/ 388809.htm.

[3]Psychoanalytic Theory[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ychoanalytic_theory.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王丽霞.死亡的反面就是欲望——拉康与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2-45.

[7]杨慧娟.不同的爱情模式,相同的悲剧结局——《欲望号街车》中两姐妹的情感差异[J].海外英语,2012(7):190-191.

[8]赵春花.《欲望号街车》中杜波伊斯姐妹的“三部人格”解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3):43-44.

[9]赵春花,高卫红.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欲望号街车》中的体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06-108.

猜你喜欢

欲望号街车自我
田纳西?威廉斯与好莱坞成年人电影的发展
论《欲望号街车》中布朗琪的性格与宿命
《欲望号街车》中的幻想与现实(一)
认同的崩溃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欲望号街车》:无从抵抗的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