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树下的“幸福晚年驿站”
2019-05-13田祥玉
田祥玉
如果父母想回农村安享晚年,那里却没有落脚的房子,你要怎么办?张晓静的做法是马上去农村买房子、装修。成全父母梦想的同时,她还让当地的独居老人有了一处温暖又热闹的安身之所。4月的桃花长成了果实,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张晓静的家,请了解一下……
儿女送父母去热海泡温泉,但嘈杂的环境让老两口无法入睡,所以他们提前回来了。没想到女儿家因为要举办沙龙而无法让他们留宿,儿子家房子不大,他们也不想打扰。一时半会儿回不到农村老家的两位老人,便有了如下对话:
父:该怎么办?
母:是啊,该怎么办呢?
父:不好意思再去打扰幸一(儿子)啦。
母:说的是啊。不如去纪子家吧。 (纪子是守寡多年的二儿媳)
父:那里住不下我们俩,你去吧。
母:那你怎么办?
父:我去探望服部(老友),可以的话,就住在他那里。
老两口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感叹:“终于无家可归了。”
这是日本电影《东京物语》里的一个场景,也是张晓静每次看到都会泪流满面的画面。因为对她而言,这样的情形,一点儿都不陌生……
女儿心心念念的乐园,是父亲魂牵梦萦的故乡
现年41岁的张晓静是北京市平谷区人,父母都是工人,她是家中独女,父亲出生于平谷区王辛庄镇太后村,17岁那年离家去砖窑做工。父亲慢慢在平谷城区立足,有了铁饭碗,买下了房子,和妻女生活顺遂。后来,农村的父母分家,张晓静父亲主动放弃继承权,把老房子让给了3个在农村的弟弟。
“叔叔们对爸爸都很好,但他们的家,不是爸爸的家。”张晓静说,父亲退休后老往农村跑,一到那里就笑逐颜开,一回城就不高兴。老人喜欢农村,但回去后住在弟弟家里,他特别不自在,觉得自己回来多了招人烦。父亲的这些心思,张晓静全都看在了眼里,也特别理解。
大学毕业后在平谷区残联工作的张晓静每天接触的都是老人、残疾人,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到这些弱势群体的不易和心酸。而现在,看到父亲想落叶归根,她得想办法成全。太后村是著名的长寿村,每年4月,漫山遍野都是绚烂桃花,9月,满树满树的桃子在阳光下闪耀,这里是张晓静从小到大都喜欢去的乐园,也是她父亲魂牵梦萦的故乡。
“太后村风光旖旎,瓜果饭菜格外香,乡亲们都像亲人。”张晓静很早就和几个朋友约定,等大家都退休后,就在太后村买一处地,修一座房子,大家在这里种菜种花,一起安享晚年。2016年夏天,看到刚从村里回到城里的父亲闷闷不乐,张晓静突然问自己,非要等到自己老了再去太后村吗?为什么不把这个计划提前呢?
当时,张晓静是平谷区妇联下属的养老助残机构“温馨家园”的负责人,之前多年她担任园长,后来单位体制改革,她变成了这里的法人。最初跟丈夫王保龙商量时,他说:“听你的。”而现在,当她说打算买下太后村的一所废弃学校,装修后让父母住在那里时,王保龙照样很爽快:“听你的!”
张晓静的父亲曾在那里上过小学,小学离他的老家房子也不远。父亲很喜欢,她就想把这里打造成父母回到农村后安心居住的落脚地。但在接触村干部的过程中,张晓静知道,人口不多的太后村,80岁以上老人有60多位,而且多数都是独居。他们的子女大多数都在外打工,周末节假日很少回家。没有外出的年轻人,也多干着泥瓦工、建筑工的苦力活儿,累一天回到家,还需要年迈的爹娘照顾。一句话,这里有很多老人,日子过得孤单凄清。
“要不多投点儿钱,把所有房子都装修了?这样村里的独居老人就能来这里抱团养老了……”张晓静对丈夫说。他沉默了一小会儿,然后点头道:“听你的。”
得知女儿要把原本给他们住的房子扩建成养老院,张晓静父亲不干了,嚷嚷着说就在城里住。张晓静说,她之所以有这个打算,是因为不久前去一位独居老人家里,发现她正啃着一个发霉的馒头。子女不在老人身边,她不会做饭,就天天喝冷水啃馒头。一个馒头吃3顿,连续吃了一个多星期,吃坏了肚子,大便拉在裤子里都不知道……张晓静说着说着就哭了,父亲不再说话。
我们常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但张晓静说,这世上有太多老人,其实没有被子女反哺的福分。而这样的老人如果被她看见,她真的做不到熟视无睹。
为太后村独居老人办养老机构,谁都看得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预算几乎花光张晓静夫妇的积蓄,未来是否赚钱,也完全是未知数。但张晓静还是决定做,她名下虽然有一个“温馨家园”,但收入一般;王保龙和两个姐姐合作开公司,事业不错但也算不上手头阔绰。
王保龙生于平谷农村,当年得知女儿和他恋爱时,张晓静父母极力反对。“但她从没说放弃,在我一无所有时跟我裸婚。现在她想干事业,我当然得听她的。”王保龙说。
张晓静说,她之所以看上王保龙,一是因为他总是听自己的,二是因为他很孝顺。王保龙是家中独子,父亲宠他疼他,也非常依赖他。“我爸越老越黏我,一星期至少要见我三次。要是一周不回家,他准让我妈打电话说他得了重病,我要再不回去,就永远见不着他了。”公公十有八九撒谎,但张晓静总是乐呵呵地催丈夫马上回去;父亲有个头疼脑热,儿子不回去,他就不吃药也不去医院。
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成不了大事儿
总是顺着哄着父亲的王保龙说:“连自己父母都交不好的人,成不了大事儿。”当初岳母看不上他,寒碜他甚至不给他面子,但他总是一副笑模样,而且加倍地对岳父母好。时过境迁,王保龙成了岳父母交口称赞的“好儿子”。
2017年,张晓静的“平谷太后村幸福晚年驿站”挂牌开业,她是法人代表,但因为还要管理“温馨家园”,白天根本抽不开身。王保龙马上把公司托付给姐姐,二话不说来到“平谷太后村幸福晚年驿站”主事儿。“岳父母也在这里,张晓静没时间,我不管,谁管?”他说。“温馨家园”不提供住宿,大家白天在那里生活、游戲或学习,晚上就被家人接回家了,所以张晓静晚上的时间是属于“晚年驿站”的。“驿站”里有两个服务员,王保龙经常要帮忙,而所有脏活儿、累活儿,也基本都是他干。他给老人们洗澡、端屎端尿甚至擦屁股,老人和子女发生矛盾,也是王保龙从中调解。
有时,王保龙出去一天半天,回到“晚年驿站”,总有老人问他干吗去了?也有老人帮他解围:“人家也有爹妈!总不能天天陪着我们!”老人吵吵闹闹,围在王保龙身边,他觉得人心换人心,心里特别温暖。老人们也喜欢张晓静,动不动就要和她飙歌,但她说,丈夫比她更受老人惦念和喜欢,在老人心中,王保龙是亲生儿子一般的存在。“他偶尔也抱怨,说我做‘晚年驿站,不仅掏光了他的钱袋,还把他这个人骗到山沟里来了。”张晓静说,但丈夫抱怨过后,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残老不分家,8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疾,需要有人贴身照顾。”张晓静说,所以独居老人真的很可怜。他们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张晓静各种精打细算,将一个月的费用定在了1200~1700元之间。年纪越大越需要照顾的老人,交的钱反而更少。张晓静说:“年纪越大,行动越是不便,越是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即便有的老人手头不宽裕,不能按时交费,我也会让他住进来。”
有的老人交不起住宿费,但可以来“晚年驿站”吃饭,餐费和这里的老人一样。一日三餐加起来20元左右,餐餐都是可口营养的家常菜,老人们吃得很香。蔬菜瓜果是村民自己种的,粮油米面也都来自正规厂家。曾经3顿饭才吃一个馒头的那位老太太来到“晚年驿站”后,一顿饭能吃4个大肉包。还有些老人,会在冬天来到“晚年驿站”住,当3月中旬暖气停掉时,子女来接他们回家,他们都不愿意回。
还有的老人,春节都不想回家。张晓静不追问,也不催老人的子女来接。服务员放假回家了,夫妻俩开始分工,张晓静负责做饭、王保龙负责打扫卫生,张晓静父亲负责买菜,母亲陪老人唠嗑儿、打牌。回来过寒假的儿子鑫淼,则见缝插针地干活儿。
张晓静说:“过去,养老院都被叫作‘养死院。因为很多子女把老人送进去后就不管了。我曾去过那样的地方,那些老人孤独、绝望的眼神让人一辈子难忘。”让她欣慰的是,住在“晚年驿站”的老人没有那样的眼神。受他们的感召,老人的子女也越来越孝顺,经常来这里看望他们。
“晚年驿站”常住老人只有9位,多收老人意味着多赚钱,但张晓静说她办“晚年驿站”的初衷,是希望每位独居老人都被照顾得好好的,开开心心地走完余生。人多了照顾不过来,所以她希望子女能尽可能多地陪在老人身边,让他们晚年吃饱穿暖不寂寞。
亲情能指引我们的生命之舟顺利绕过暗礁险滩
没有住在“晚年驿站”的老人,也和张晓静夫妇非常熟悉。谁家水管漏了、电话欠费了、想托人在城里带点什么都会给王保龙、张晓静打电话,对于这些请求,夫妻俩从不拒绝。担心独居老人有不时之需,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朋友们笑称两人的手机号是“24小时助老热线”。
张晓静夫妇对“晚年驿站”的每位老人都了如指掌,“谁突然不爱说话了,就是孩子很久没来看望了;谁乐呵呵的,唱着歌儿起着高腔,就是孩子们刚来过或马上要来。”有家属来看望老人,赶上饭点儿就上桌吃饭,来多少人都免费。这是张晓静定下的规矩,看到老人高高兴兴的,她也觉得满足和幸福。至于赚不赚钱,她懒得去算计。
每天忙得团团转,常有人问张晓静累不累,她总说:“不累,因为父母和儿子,是我们最好的帮手和后盾。”
来到太后村后,张晓静的父亲每天都乐呵呵的,一大早就骑着三轮车去买菜,母亲则负责处理老人间的纠纷,替他们排忧解难。
儿子鑫淼上小学时就和张晓静一起做志愿活动,帮孤寡、助老残,是公认的小暖男。他总说妈妈是他的女神,他的同学也都很崇敬张晓静,好几个孩子都叫她“干妈”。“别以为我们只知道玩游戏、追网红,像您这样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女神!”儿子鑫淼16岁那年对张晓静说的话,她一直记在心间,每每想起都特别温暖。
2018年,鑫淼以优异成绩考上首都体育大学教育冰雪系(为北京东奥会特培)。这个专业不收学费,每月还给学生200元补贴,尽管儿子一再强调是因为喜欢当老师才报考的,但张晓静心里还是有点儿酸,鑫淼知道“晚年驿站”一直亏本,“温馨家园”收入也不高,所以他想为家里省点儿钱。
儿子上大学后,张晓静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愧疚。鑫淼却说,他一直把父母视为人生偶像,也一直琢磨着如何为他们的梦想助力。“妈妈专注于残疾人事业,爸爸一心助力养老,我大学毕业后就去教小孩。我们一家三口,都服务于弱势群体,真的很酷很帅也很幸福,不是吗?”张晓静点头,眼泪簌簌而落。
问张晓静,她所向往的幸福生活是什么?她说:“不用向往,现在的每时每刻就很幸福。”每天早上7点起床,和父母、丈夫一起在山間小路走路,感受山野里的鸟语花香很好;不管挣不挣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不至于倾家荡产很好;父母健康,儿子懂事,夫唱妇随很好;2018年 7月,经历一次大手术但最终死里逃生,也很好……张晓静说:“幸福其实一点儿都不难。”一旁的丈夫补充道:“还真不瞒您,我这幸福指数,每天都在噌噌上涨!”
遇到挫折和误解时也想过放弃,但第二天早上醒来,张晓静该干什么干什么。丈夫说她“每天都精神百倍。白天忙“温馨家园”,晚上在“晚年驿站”当班,张晓静说自己不精神百倍还真不行。每当她熬夜加班,每当工作上遇到困难,丈夫都默默陪在身边,而儿子总是在她疲惫不堪时告诉她:“妈妈,您是我的女神!”
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至暗时刻,张晓静当然也有,但是因为有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属于她的那些至暗时刻,相反却无比温暖耀眼!
她最喜欢的日本电影《东京物语》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优厚的薪水可以放弃,称心的工作可以再找,亲情却不可以搁置,因为那是永远的避风港,是黑夜中的明灯,无私地指引我们的生命之舟顺利绕过险滩暗礁。”很多为人之女者,可能懒得体会这句话,但对张晓静和她的家人来说,此中别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