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闭空间下的“秘密与真相”

2019-05-13顾雯丽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顾雯丽

摘 要:在现代电影中,“封闭空间”这一特殊的叙事方法越来越被广泛采用和认可。“封闭空间”下的时空关系将更好地展现出人物性格及其矛盾关系。本文以电影《完美陌生人》为个案,从“封闭空间”下的人性试探、人格面具——“秘密与真相”和“双月”——开放式的双重结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封闭空间对于人物关系的塑造效果,并结合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考察剧中人物如何通过佩戴人格面具来伪装真实的自我。最后本文借助电影的开放式双重结局来引发对于“秘密与真相”如何选择的思考,力图从人性角度解读这部电影。

关键词:封闭空间;人格面具;完美陌生人

一、“封闭空间”下的人性试探

电影《完美陌生人》讲述了7个常年的好朋友聚餐时,因与彼此分享每一通电话、短信内容和电子邮件,导致自己的秘密被曝光于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破裂的故事。其中,以小博大的“封闭空间”拍摄场景和矛盾暗涌的人物关系使得该影片在影视丛林中散发出了独特魅力。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具备时间和空间两个重要维度。而“电影叙事空间的直观来自生活,又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它是构成电影艺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电影的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层面上的概念,二是人物精神和心理空间的影射。这种空间建构是经过高度艺术处理的产物,不仅具备相应的审美价值,还包含象征和隐喻的指涉意味。

在现代电影中,“封闭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模式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影视作品中的这种特殊空间,将更好地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挖掘深层次冲突,为观众提供一个绝佳的人像展览舞台和人性审视视角。电影《完美陌生人》中,主要的拍摄场景均集中在女主人艾娃的家中,当艾娃提议大家“公开手机收到的所有信息”之后,手机这个黑匣子就一步步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直达高潮。写实主义的镜头和“闲谈”式对话使得人物间的关系和矛盾被一一呈现和引爆。艾娃家的屋子限制住了7位好友的物理移动范围,同时也将他们的内心逼仄到了这张“坦诚相待,没有秘密”的餐桌上。封闭的空间也压缩了时间,短时间内迸发出来人物矛盾更具戏剧张力,紧张和悬念交替丛生。“抽丝剥茧”式的叙事手段使得人物关系层层递进。导演用“封闭空间”为剧中人物设置了一堵墙,人性从来都是具有多面性和不确定性的,在不同的境遇下,人性往往展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其固有的弱点也将无处藏匿。

另外,导演巧妙地处理好了“封闭空间”的时空关系。在“封闭空间”的叙事模式中,剧情往往按照简单的顺叙方式进行,很少加入倒叙、插叙等复杂元素加以点缀。即便如此,“封闭的空间”和“简单的时间”依旧能同时交织出完整的影片主题。笔者认为,《完美陌生人》便是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封闭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三对夫妻面临的共同考验就是“婚姻”和“爱情”、“谎言”与“真相”。随着时间顺序的发展,观众才得以在人物“闲谈式”的碎片化语言中拼凑出整个剧情,了解所有人的性格和秘密,最终读懂影片“秘密与真相”的命题和内涵。由此可见,“空间表征法”不仅能将时间线和空间结构纳入其中,还能使两者产生相互印证之妙。

二、人格面具——“秘密与真相”

“人格面具”是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也被他称为”从众求同“原型。实际上,人的内心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层:“真实的我”、“错误的负面认知”、“错误的正面认知”。最深层的“真实的我”往往不是完美的,甚至与社会标准价值相悖。第二层“错误的负面认知”是个体试图隐藏的部分。“错误的负面认知”让个体逐渐隐藏、矫正内心与社会主流相违背的部分,去迎合身边大部分人的期望。而最外层“错误的正面认知”是个体使自己看起来“很棒”的部分。倘若个体想在社会中争取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广的人脉,就需要克制住自身的“负面性格”,戴上“人格面具”,使自己迎合他人的期望。

在影片中,佩普是唯一一个同性恋者。事实上,他有自己的同性恋人,但害怕他的好友会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歧视他,于是隐瞒了真相。佩普深知周边环境对同性恋者的接受度、认可度还不够高,说出真相后,不仅自己会受到不公平对待,也会拖累自己的恋人。因此,在自己的好友面前,佩普是戴着“异性恋”的人格面具的。

三、“双月”——开放式的双重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影片的结尾处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这7个好友并没有玩手机游戏,而是各自怀揣着谎言活着,依旧亲密,依旧相爱,并在月食过后,聚餐过后,开开心心地回家。“双月”暗示着“双结局”,这个结局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也引发大家的思考——真相和秘密,到底选择什么?换言之,是选择真实却无比痛苦的崩毁,还是虚伪却暗藏忧患的和气?手机作为整部影片的纽带,只是一种使秘密得以显露的工具,实际上,秘密的有无和多少并不会因此改变。秘密和谎言不同,只要不说出来,我们似乎就可以当做不存在,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对事实的回避和对自我的欺骗。

1993年心理学家M.Lewis在《欺骗的发展》一书中指出:“我们以为人类最为惧怕的是死亡,是公共场合的演讲,但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别人的评价。”这或许解答了我们为什么要戴着人格面具行走在这个社会之中,因为我们会极力克服内心“负面”的性格,使自己迎合社会主流价值。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与自己内心相伴、相抗争。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能够超越动物本能,而学会在妥协和利害之中建立包容体系,社会最关键的功能就是一系列或者明显或者隐晦的压抑机制,社会人在这个机制中通过伪装和升华自然人的赤裸裸与血淋淋,而达到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只要有人类社会,必然就存在秘密,《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在结局处向观众抛出了一个思考题,每个观众带着不同的“观照装置”,能解读出不同的内涵,也许还会作出截然相反的个人选择。导演利用这个结局仿佛在警示众人: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浅表下可能暗涌着汹涌的秘密潮水,想要赢得更美好的人生,就要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驯服好心中那头“欲望”猛兽,只有常常反观自身,努力克服自身缺陷,才能在长期磨合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因为决定命运的,往往不是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而是人性本身。

参考文献:

[1]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J].电影艺术.2005(3):18-24.

[2]周登富.荧幕世界的空间造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3]陆婧.论现代电影中的“封闭空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1):91-96.

[4]龙迪勇.空间中的空间: 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共性与个性[J].思想戰线.2010.

[5]荣格著,刘国彬等译.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9.

[6]刘大先.在好莱坞式的闲谈中,人类深层的情感需求被消解[J].文汇报.201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