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症的心理咨询一例
2019-05-13郑蕊琳
郑蕊琳
摘 要:为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考试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本文以一例技工学校考试焦虑症患者为对象,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她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了测评,以比较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治疗该考试焦虑症,能够达到缓解其主观痛苦、恢复其生活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考试焦虑;心理咨询;个案
一、求助者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19岁,技校一年级新生,未婚,身高1.61米,体重43公斤,出生于曲靖市麒麟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其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家中还有一个妹妹。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因害怕考试,自进入高中后就开始出现焦虑,以致影响了高考成绩。进入技校以后这种症状日益加重,现在逐渐发展到想起考试就紧张焦虑,有时还有睡眠障碍。眼看又要考试了,最近一个月焦虑症状加重,上课时精神无法集中,内心十分痛苦而主动前来咨询。
(二)个人陈述:自小性格温和、偏内向,家庭管教严格,学龄前就已经学了一些小学课程,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初中考入一所重点中学,常常被父母作为妹妹的榜样进行表扬,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升入高中后竞争越来越大,自己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成绩也不再拔尖,父母常常责问,自己也深感愧疚和自责。一次模拟考试时,因为身体不舒服,加上前晚没睡好,在考场上脑子很乱,浑身出汗,心慌意乱,原来复习过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最后勉强交了试卷,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有三门不及格,顿时惊慌失措,感觉“一下子全完了”,随即出现口干、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从此,注意力无法集中,上课经常走神、发呆。由于状态不好,高考落榜,在父母的安排下才来上了技工学校。虽然换了一所性质不同的学校,但一想到考试,还是感到心惊胆颤、焦虑不安,有时出现失眠、头晕、尿频、两腿无力等现象。不知道该怎么办?
三、观察及班主任反映
(一)一般印象 :年貌相符,衣着朴素,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状态,两臂夹紧,声音微颤,不时掰弄自己手指。
(二)精神状态:紧张、焦虑,内心有自责感和愧疚感,害怕考试,对未来无信心。
(三)社会功能 :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面对考试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平时能与同学正常交往。
(四)躯体症状:考试前坐立不安,在寝室来回走动,睡眠差,易疲乏。甚至会出现口干、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出汗、尿频、两腿无力等症状。
(五)心理测试与诊断
1.心理测试:选择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和焦虑自评量表(SAS)。SCL-90测验结果:总分183分,其中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增高。EPQ测验结果:精神病性维度和神经质维度得分高。SAS測验结果:粗分58分,标准分73分。
2.心理诊断:被诊断为“焦虑症”。
3.诊断依据:有考前焦虑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有焦虑的身体表现,出现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运动性不安和口干、胸闷、呼吸困难、出汗、尿频等植物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资料,其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有完美主义倾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觉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知情意是统一的,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近期在学校组织的新生入学体检中无异常发现,其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四、对求助者问题的理论解释
自我认识的歪曲最初来自具有重要意义关系人对自己的评价,如老师和父母的夸奖、同学的羡慕和成为妹妹学习的榜样,都使其把学习成绩当成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认为成绩好就一切都好,也是获得良好自我感觉和维持自信的重要手段。父母和老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和严肃的家庭氛围都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因此,在成绩下降后就不能正确对待,从而导致出现考试焦虑。
五、咨询目标
基于以上的测试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治疗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消除考试时过度焦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或积极的自我暗示,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对成绩的错误认知,增强自信心。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其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进行治疗。
(二)咨询设置: 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方法、原理和步骤;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和限度。
(三)咨询时间和费用:每周1次,每次60分钟,每周四下午16:30-17:30;由于咨询师是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所以咨询免费。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划分: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改变动机;
确定问题类型,探讨问题行为性质、形成及维持的因素;咨询目标的建立及咨询过程;评估、巩固、结束。
(二)具体咨询过程
1.第1次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咨询关系;确定问题类型。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1) 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咨询生活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3) 确定咨询目标;(4) 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其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 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求助者认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6) 布置咨询作业:a.“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让自己当众考试时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b.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
2.第2次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1) 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有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才能说出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2)认知重建法:帮求助者识别造成考试焦虑的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其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积极思维。如“我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考不好的时候”,“即使我没考好,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笑我的”,“我相信我能行”等。(3)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4)布置咨询作业:a.继续每天大声朗读5遍自己的优点。b.每天早晚做两次放松训练(可平躺在床上做),每次20分钟,记录变化与感受。(5)与其父母电话沟通,建议淡化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让其配合。
3. 第3次
目的: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大声朗读优点及积极思维语言,自我感觉自信了,每天坚持两次放松训练,使自己的失眠得到了改善,觉得身体舒服多了。(2)与求助者商谈建立事件焦虑等级,共分以下6个等级:想象你在积极复习,准备考试(10分);想象离考试时间越来越近了(20分 );想象你正在前往考场的路上(30分);想象此时教室里,只有老师和几个同学,你开始考试了(40分);想象教室里,全班同学都在与你一起考试(50分);想象考试结束了,你走出了教室,但成绩并不理想(60分)。(3)系统脱敏: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间隔一段时间可再做4—6级情境想象;具体视情况调整。(4)咨询作业: a.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b.每天做想象练习1—2次,坚持做放松训练。
4.第4次、第5次: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继续消除考试焦虑。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反馈作业、行为放松训练。
5.第6次: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1)反馈作业:能按要求完成焦虑情境想象,能保持放松,考前焦虑缓解。(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用优点和积极思维增强自信心,在任何紧张状态出现时,保持放松。当每次成功后,及时进行自我鼓励。(3)基本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和他人评估:“我不再害怕考试了”,“我开始自信了”,“即使考得不好我能够接受,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求助者的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明显改变,确实不怕考试了。求助者周围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等对其改变都持肯定态度。
(二)心理测验结果:SCL-90测验结果:总分123分,其中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明显下降。EPQ测验结果:精神病性维度和神经质维度得分降低。SAS测验结果:粗分42分,标准分49分,提示没有焦虑。说明已经达到制定的具体目标。
(三)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已经消除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精神面貌比较初访时大有改观,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正常应对学习生活。
九、本案点评
據有关研究,考试焦虑正成为在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虽然本案例的治疗效果明显,但在治疗过程中求助者也出现了一些回避和反复。此外,本研究只是个案治疗,能否把它推广应用到其他考试焦虑症患者身上,还需要做更多的验证和研究,这值得心理咨询工作者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各种心理治疗趋于整合(摘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04):187-190.
[2]章春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对策[J].太原大学学报,2003(0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