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秭归县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2019-05-13庾君芳,黄雪晶,刘素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秭归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庾君芳,黄雪晶,刘素

摘 要:秭归县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是我国传统的农业贫困县,先后被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乡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秭归县乡村游客接待量逐年攀高,带动大批村民脱贫致富。本文通过深度走访调查,研究秭归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总结秭归乡村旅游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归纳其中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秭归;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经验

乡村旅游首起于南方,最初以四川和湖南的农家乐为主要产品形式,随着旅游业发展,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其定义已经不局限于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的内容,农村、林区、牧区、渔区乃至在其它具有乡村自然和社会特征的目的地所发生的旅游活动都被看成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和“三农”问题以及生态相联系,从而被人们重视、研究,引入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一、调研地概况

秭归县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2012年年末全县总户数144437户,总人口381293人。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农业形成了低山柑橘、中山茶叶和干果,高山烤烟蔬菜的格局。旅游业是秭归县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秭归县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客前往开展田园观光、民俗体验、脐橙采摘、休闲垂钓、登山祈福、户外露营等活动。

笔者相继走访县扶贫办、民宗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根据乡村资源赋存状况和环境条件、有无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或潜力、是否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特色是否鲜明等相关条件,对比选定石柱村、槐树坪村、九畹溪村、乐平里、烟灯堡、庙垭村这6个典型村庄为最终调研样本村,并深入各村,开展实地调研。

二、秭归县乡村旅游开发条件与优势

(一)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秭归县城距三峡大坝仅1公里,距宜昌市城区4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000多公里,有7条出境公路通达全国各地,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此外,秭归县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东近三峡大坝、葛州坝、三国古战场游览区,南临“长阳”清江巴人故乡,北接昭君故里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旅游区位优势显著。

境内九畹溪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现有水陆与重庆、宜昌、武汉直通,多条公路与周边市县和旅游景区直通。槐树坪村、九畹溪村分别位于九畹溪景区的上游与下游,有利于发挥景区带动作用,形成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格局。乐平里地区通过长江、香溪河与下游三峡大坝、茅坪县城,与上游归州和兴山昭君故里相联系,成为连接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和神农架、武当山旅游区的最便捷而且最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节点。

(二)山水组合,景观独特

秭归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山、水、峡、坝于一体,奇峰雄险秀丽,溶洞绚丽多姿,溪流幽静奇特,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如九畹溪最长的支流——花桥河贯穿石柱村,这是一条原生态的小溪,两岸高山耸立,山间溪水涓涓流淌,景色怡人。独特的大溶洞、百姓祈天求雨的“龙洞”、“人字洞”、“干洞子”、“吊水岩”等与该村的山水资源相映成趣,共同构成石柱村的景观资源。九畹溪碧水迂回、惊险绝伦,两岸绝壁相对耸立,沿途共有48座山峰,每座山峰姿态各异,植被达100多种。游人坐在环保漂流艇上,沐浴着清新自然的山风,可沿途观赏笔峰石、望夫石、猴王寨等奇世美景,领略原始森林古树、香草、长藤、奇兽的神韵。庙垭村被群山环抱,山峦如巨龙冲天而起,有渔王寨、系马桩等“仓坪八景”,仓坪河穿行其间,山水灵动,风光旖旎,河畔岩缝中有五龙温泉,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此外,秭归县气候温润,春夏季节降雨充沛,易形成各种云雾。每临山上濛濛雾雨笼罩,山中景致若隐若现,犹如人间仙境。站在山村里视野较为开阔的地方,可观山雾、峡雾、林雾等雾海景观。

(三)文化多样,底蕴深厚

秭归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举世闻名的屈原文化、丰富多彩的峡江文化以及独特的巴楚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平里是是屈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八景”: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等。当地民间文化氛围浓郁,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吟诵“楚辞”古体诗的习惯,明清就自发成立了全国唯一以咏“骚体诗”为主,以纪念屈原、宣传屈原为目的的全国唯一的农民诗坛——骚坛诗。当地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娱乐等。石柱土家族村是全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土家民族文化与秭归民俗文化在此交融,人文资源独特。该村仍保留有世居多年的天井屋、祈天求神的“土王庙”、浓厚土家特色的坐丧鼓、狮子舞、薅草锣鼓、皮影戏、采莲船等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土家特色村寨的建设增添了亮点,也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四)特色农业,品质优良

秭归县是甜橙栽培的最佳适宜区,早在1995年就被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该地方良种桃叶橙、引进品种罗伯逊脐橙、纽荷尔脐橙多次获部优产品称号和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夏橙、伏罗斯特、红肉脐橙等也是市場的宠儿。此外,茶叶、板栗、烤烟等也有自己的知名品牌。烟灯堡是特色农业优势最为突出的一个乡村。该村以“柑橘发展生态化、基础建设优质化、村庄布局美观化、集体经济多元化”为措施,加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烟灯堡推进精品园试点建设,在精品园试点建设中,推行“四专”措施,即专属管理、专班清场、专家指导、专人负责,使得果园改造工作有序进行。同时,烟灯堡在生态农业产业中已引进QQ虚拟农场理念,开辟了DIY农场,探索出了新的农业发展之路。

(五)政策扶持,多层推进

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出台,成为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盏指明灯,尤其对该地区旅游发展、村庄建设、特色民族村镇和古村镇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政府进一步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并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快发展,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综合项目区建设。同时,制定并实施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秭归县政府也以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集中力量解决貧困乡村问题,并积极贯彻新农村建设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合理整合并利用现状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秭归县政府先后请专家编制《石柱土家族村文化保护与特色村寨建设发展规划》和《屈原镇乐平里旅游发展规划》。所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秭归县乡村旅游的开发都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三、秭归县乡村旅游开发路径与成效

(一)设施共建,创造旅游开发条件

近年来,秭归县不断加大对道路、水利、通讯、房屋改造和土地整治等民生基础工程的建设力度。这些举措都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一,道路建设。道路建设主要分为新修、扩修道路和对路面进行硬化。石柱村全村通车里程43.7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庙垭村新建、扩建村级公路8公里,打通了东接杨林桥镇西连两河口镇的两条断头公路;还投资80多万元架设了3座桥梁,解决了村落居民的出行和运输难的问题;扩修了卡马石旅游公路。烟灯堡村实现了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已经硬化的路面。槐树坪村级主干道也实现了全部硬化。

第二,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主要是为解决村民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槐树坪村集中建水库和水厂,将山泉水集中,经净化处理后输送至每家每户。烟灯堡村建立了3座水厂和8口容量为200方以上的蓄水池,架设饮水管道10000米,分户建池200口。石柱村现有2条水渠3800米,可灌溉农田1500亩,农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90%。乐平里共建7个水厂,实现了全村安全用水。九畹溪村也已经解决了用水问题,还规划建立污水处理厂,做好水库建设协调工作。

第三,通讯建设。通讯的建设和完善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条件,秭归县各村通过积极努力,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止到目前,石柱村全村100%户通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基本全覆盖。烟灯堡村和九畹溪村则实现了水、电、路、电视和电话“五通”。

第四,房屋改造。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各村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标准对房屋进行了改造。烟灯堡村按照峡江风格“粉面黛瓦马头墙”的建设要求,于2011年底就完成了对228户房屋的改造。九畹溪村和槐树坪村也按照青瓦、白面、马头墙的风格进行改建,借“旅游兴镇”战略全面启动新集镇建设。乐平里在扶贫办、筑建局、林业局共同扶助下进行了危房改造。庙垭村在发展温泉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对村里的住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景村同建。

第五,土地整治。土地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石柱村和乐平里。石柱村属于半高山盆地地形,加上花桥河从该村穿过,因而加强对土地及河流流域的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由国土资源局在石柱村投资900多万元对1800亩良田进行土地整治,并对51条排水沟,15条灌溉渠,49条生产路及3座涵管桥进行了修建。而乐平里是以山间盆地为中心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内有乐平里河道和回龙溪河道,易造成水土流失,对此,政府投资了1000多万进行了土地治理。

(二)优势互补,定位特色开发模式

在走访的六个村中,每个村都致力于本村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本村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其经营模式已初步成型。经过细致分析,不难看出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以九畹溪村、槐树坪村和石柱村为代表,走“景区依托型”发展道路;以庙垭村、乐平里为代表,走“资源特色型”发展道路;以烟灯堡村为代表,走“农业生态型”发展道路。

以九畹溪景区为依托来开展旅游服务的三个村中,槐树坪村和九畹溪村分别位于漂流的起点和终点。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农家乐以解决就业,提高家庭收入。此外,村民自主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男性在景区充当水手、为汽艇充气等,女性在景区卖农副特产品,有文化的知识青年或学生利用假期充当导游服务人员等。这两个村在依托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辅之以种养殖业,九畹溪村农办香椿基地260亩,办有大型养猪场,还有柑橘、茶叶及药材等;槐树坪村以其独特的“九畹丝绵茶”而出名,大力发展茶叶。石柱村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与九畹溪景区尚未连成一片,但正由于这种独特的区位,使得该村成为九畹溪景区的“后花园”,与景区资源形成互补。

庙垭村、乐平里则分别依托温泉,屈原文化走“资源特色型”道路。庙垭村的五龙温泉,泉水水温达到38-59摄氏度,内含有锶、锂、锌、碘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该村采取由村里投资开发来发展旅游,形成了“五龙八景”的特色景观,同时,还配合温泉开发,将周围的农田改成梯田,栽种四季时令水果,发展农家乐,搞观光农业和观光林业。乐平里是以山间盆地为中心形成的自然村落,发展屈原文化旅游,村内景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人文遗迹,主推“乐平里八怪”。

依托特色农业走“农业生态型”道路的烟灯堡村,对地势陡峭、容易滑坡的地形进行改建,用石头垒起梯田的外围,稳固其内的水土,建起了一片200亩的石砌梯田。烟灯堡村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一个标准化脐橙种植示范园,引进QQ虚拟农场的理念,安装了摄像头,采用了微喷灌技术,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全面控制柑橘的生长状态。

各村通过发展其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开辟了农民就业的新渠道,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还将在外积累的丰富见识带回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实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机互动。另一方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打破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靠天增收的产业结构。

(三)居民自觉,推动村落文化传承

为保留本地特色风俗及文化,秭归各村积极采取系列有效措施。2009年以来,九畹溪紧贴农村实际,不断创新,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农村特点的教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把大量的农村实用技术、致富经验和市场信息传送到农民手中,增加群眾对产业发展的认识;通过开展文明户、文明村的活动,引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石柱村十多名村民自筹资金更新编导土家坐丧鼓;对村落民居进行改造,形成“青瓦白墙马头房”的独具特色的峡江风格。乐平里也拥有诸如以薅草锣鼓、红白喜事的庆祝活动和地方娱乐活动为主的农村文化运动,以讲故事、唱山歌的形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创造和发展的独特性的文化交流。烟灯堡投资4万多元,购置书柜、桌椅及大量书籍,开展村落“农家书屋”建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逐渐消失,具有本土色彩的风俗及文化也不多见,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保护活动,使原本已濒临灭绝或消失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好的文化基础和氛围。

(四)村委自治,探索集体经济新出路

目前,五龙温泉景区在村党总支、村委会带领下,开创了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相继建成庙垭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腾龙水电站等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由村里投资开发了五龙温泉旅游项目,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运转困难、无钱办事的难题。烟灯堡村作为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开辟了“DIY农场”,实现了田间“道路阶梯化、运输轨道化、灌溉微润化、管理电脑化”的标准化脐橙种植示范园,将探索出一条集“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发展之路。烟灯堡村充分挖掘其特色农业资源,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特色,以将产业发展同乡村旅游开发紧密结合。

四、结语

旅游开发是最有尊严的扶贫,秭归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兼顾乡村旅游发展,以旅游的思维发展农业经济,实施社区景区共建,服务设施共享,村民共同参与,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槐树坪村和九畹溪村依托九畹溪漂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乡村的建设;庙垭村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在发展五龙温泉旅游业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实现了景村同建。经过努力,这几个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解决了一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乐平里因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有机互动。而烟灯堡村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综合效益明显,这也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石柱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发展以体现少数民族风俗的乡村旅游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该村目前仍处于原始待开发状态,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特色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庾君芳.武汉都市圈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分析[J].城市学刊,2018,v.39;No.179(02):47-51.

[2]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2):15-26.

[3]党国英.乡村振兴长策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15-17.

猜你喜欢

秭归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匠人:在秭归打造一艘传统龙舟
秭归端午节日文化的十大类型
原味·秭归端午
秭归端午:楚乡遗俗至今留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