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家乡现状的认知及建设期望
2019-05-13曹佩媛,柯儿
曹佩媛,柯儿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将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政策支持,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将加快。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乡村大学生可以抓住机会,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再次分析乡村发展现状,最后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对家乡的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当代大学生;家乡发展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三农”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尤为突出,它不仅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制约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拉长“四化同步”中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發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 、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13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部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重要场合和重要会议上多次谈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无时无刻把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始终以人民情怀来关心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在农业发展方式上,转变长期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许多高质量、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享誉全球。第二,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从单一农作物生产到以农作物为主,多样化的经济作物为辅的农产品生产,使农民获得了多种农业性收入。第三,在农村建设方面,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经验。
但是,在经济因素和关键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征程上,农民仍然是受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第一,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仍显不足,存在落后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产业运行机制单一等问题;三是农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区域间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第四,农村老龄化、留守儿童和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仍然迫在眉睫;第五,尽管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有些不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观念如何跟上不断变化的现实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
三、乡村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农业
我国农业生产一直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效率较低,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
中国乡村之声特别评论员张子雨说:农业生产转型升级,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的更改。农村土地流转为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户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12亿亩,比2016年末增长6.9%。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新型农业主体
提出了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自足和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相关的新农业经营主体。一般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民等。
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深化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专业分工,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农业经营实体的引领作用必然会增加。
(三)互联网+农业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上限,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
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农业被提上了发展议程。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的转变,以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宽泛,互联网+农业将取得显著成就。
(四)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显而易见。未来,农业的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
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術将会不断渗透和融入农业科技领域。
(五)农产品微营销
近年来,传统农业企业的成本一直在不断增加,而电商平台作为一种新兴崛起的力量,虽然营销实力相对较大,但大一点的平台收费也是比较高的。而微营销作为一个几乎零成本的新平台,是新人群、时尚人群的聚集地。当然,这些人也是主要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机永远与我们同在”,被称为“御屏一代”。手机和电脑是他们最常见的获取信息和在线互动的方式。因此,在未来,像微博和微信等营销方法将成为一大趋势。
(六)农业文旅
这几年,从国家到地方,鼓励和支持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各类补贴不断增加,政策的风向标已经为农业文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用地政策将进一步优惠。例如,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安排剩余闲置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用于休闲农业。
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大棚抵押、林权抵押、农机抵押、水域滩抵押、现金流抵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等融资方式,以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补贴资金数额将持续增长。休闲农业补贴资金将继续增长,且数额巨大。找对部门,找准政策,及时申请,并且能准确描述自己的项目类型,才能摆脱空有补贴却拿不到的窘境。
顺应国家的政策,未来农业文旅必将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家乡的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力量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发展”模式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的历史必然。
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引导大批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具有开阔视野、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乡村情怀的大学生到乡村去建功立业,鼓励他们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建设性作用,符合新时代国家战略布局的导向,是我国乡村迈向现代化的奠基性工作。
引导、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而是向农村持续输送各行各业如科技、文化、金融、贸易、旅游、电子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其核心目标是优化乡村建设队伍供给侧,注重的是高素质乡村建设队伍的可持续扩大。现阶段,乡村社会仍然缺乏支持大批大学生参与建设的平台和资源,不同地区乡村吸纳和消化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也不同。比较稳妥的方式是,各地根据实际,通过人才需求发布、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逐步为大学生在乡村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大力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繁荣富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对农民改善生活需求的回应。大学生也是振兴的重要力量,应该好好培养,好好利用,让大学生在自己家乡创业,促进家乡经济GDP提升,传播新思维,因地制宜利用好一切有利于家乡发展的条件,致富的同时减轻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