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审美化研究
2019-05-13叶瑞庭,孙贵法
叶瑞庭,孙贵法
摘 要: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美的教育,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将美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首先从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入手,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分别论证了教学方法审美化的可行性,并对审美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大关系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审美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
“05方案”实施后,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取得突出的理论成果,在这些理论成果中,学界着重探讨研究了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多种具体教学方法。另外,顾钰民教授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考试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对思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无疑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整体上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是滞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建设的”。教育者“重教学内容、轻数学方法”,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虽然我们不可否认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但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或者忽视教学方法的地位,是非常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于其他学科,本身就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当然,片面注重教学内容也可以到达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性条件,即受教育者能够牢记和熟练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并进一步外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但是这已经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超高的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大部分教师备课的重点却停留在了教学内容上,很少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及时调整。
其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力量,相对忽视甚至回避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在课程质量考核机制的范围之内,在考核评价中,学校更关心的是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相对忽视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学生是否满意,师生相处是否融洽等。学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对于教学方法却关心甚少,这很难激起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教师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够彰显能力的科研中。二是出于教师“自我保护”的本能,教学方法改革实际上是对教师课堂话语权和权威地位的一种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教师需要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改革和创新原来惯用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受挫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
二、教学方法审美化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作为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以理论灌输、逻辑推理为主的教学方式,缺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来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无论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美学的结合是最好的选择。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来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具有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美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即遵循美的规律,从学生的审美需求出发,以“创美”“立美”为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力,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学方式审美化的力量就在于以自由和谐的审美精神培育学生审美的尺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场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方法绝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逻辑推理,能唤醒人的生命感、引导学生追求自由、陶冶人生、净化思想、完善品质、升华境界的恰恰是审美教育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审美化,也必须要遵循美的规律,以“真”为源头,“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的。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独特精神活动,最能体现出人的自由本质的特点,“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人是一种实践着的存在物,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审美作为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应该也必须汲取审美的力量。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同样应该汲取审美的力量,实现审美化。课堂教学作为學生教育生活的一个重要世界,其内在的要求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以知识的探索为目标、以师生间的和谐互动为载体,以自由和谐的审美精神浸润学生生命,从而舒展和张扬充满智慧与人性光辉的自由生命运动。而这种理想的课堂状态必须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来不断实现。
三、教学方法审美化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2015年7月,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的通知中明确强调,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第一课程主要是指的课堂教学,是指依掘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制度化、规范化的育人场所。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而第二课堂又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活动中,第二课堂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情境体验,在无形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知识与能力的有效协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普遍存在着功能认知倾向,注重对第一课堂的投入,忽视第二课堂在美育素质、人文精神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运用,割裂了人的全面发展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高校教学尤其是对于以政治性、强制性为主要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实现教学方法审美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不能只偏重或依靠其中一种课堂而忽视另外一种课堂。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坚持知行合一,是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审美化的重要保证。
(二)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切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在教学方法审美化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明确,课堂教学是“本”,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但与此同时,面对“数字海啸”,教育者又必须正确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背后的机遇与挑战。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慕课( MOOS)”教学为例,它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正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全新的教学形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传统高等教育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相比于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资源丰富,更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审美化的教学方法不能过度倚重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在适当的时机下,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优化,形成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合力,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方向、一种途径或者一种手段,连接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受教育者认识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正确选用直接关系到教育者的教学内容能否到达預想的教学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但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取决于课程内容”。教学审美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依赖美育中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程度决定着教学方法审美化的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又决定着教学方法审美化的成效,影响着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有效性。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教育者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并不断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审美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大助推器,具有相互制约的联动关系,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李瑞奇:《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4页.
[3]张华珂:《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艺术》,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