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评
2019-05-13秋叶
∷秋叶 评
严格地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像我国“一分定生死”或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近乎残酷的高考竞争制度。他们实施的是一种更加注重综合考查学生能力与潜力的学生直接面向特定高校的申请制度,高校可以自主制定其入学条件。当然,各校的入学条件会有一定的共性,如对于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业能力倾向测验)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测验)考分一般都有个基本线要求(学生一年内可以有多次考试机会,取其中的理想考分)。不过,分数并非完全决定性的因素,学校往往还要看该生的其他能力与素质,如是否有体育特长,是否热心于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即文中所称的softer criteria like extracurriculars),等等。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各级各类大学总共超过四千所。然而,顶尖(highly selective)与重点(top 100)高校同样是稀缺资源,每年入学的竞争程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985”与“211”称号大学。
教育机会的公平正义(fairness and justice)是每个公民孜孜以求的理想与目标,因为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有一整套精细的制度来保证这种机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不让人民因财富、阶层、种族、宗教与政治信仰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美国人对于种族与贫富差异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这也反映在其对于考试内容方面的改革与修正上面。例如:SAT在文化歧视方面曾饱受争议,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oarsman-regatta”题目。这是一道单词类比题,题目给出一对单词,要求考生在选项的五对单词中选出两个单词间逻辑关系与例题一致的一组。这个题目的题干给出的是runner-marathon(跑步的人—马拉松),而答案选项的两个词oarsman-regatta(划桨者—帆船赛)则与一项在富人阶层流行的体育运动有关。想要正确回答此题,学生必须懂得帆船赛的规则和词汇,这被视为明显的文化歧视。据统计,53%的白人学生正确回答了此题,而回答正确的黑人考生比例仅有22%。这个事件也促使主办该考试的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在2005年SAT改革中将单词类比题换成了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美国是个有着两百多年民主与法制传统的国家,其法律具有权威性,权力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不过,这也不能杜绝严重违反教育公平正义的事件的发生。最近频频曝光的美国名校招生受贿丑闻,其“猫腻”之拙劣程度完全不亚于世界其他地方。例如,采用“换头术”将申请者的头像PS到网上搜来的运动员照片的身上,通过巨额贿赂高校体育教练对考生的体育成绩进行造假,花钱(有的还不惜通过招生顾问公司)雇“枪手”代考,等等。这些挖空心思的造假舞弊行为的动机无非是增加考生进入一些热门高校的机会。笔者不久前还读到了一则颇有戏剧性的消息,题为《耶鲁前教练承认招生受贿》。该消息揭示了一起环环相扣的耶鲁大学招生丑闻:一位因证券欺诈在波士顿接受调查的企业高管告诉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耶鲁大学女足主教练鲁迪·梅雷迪思提出,将他的女儿内定为耶鲁女足新队员以换取45万美元的报酬。之后FBI展开调查,在梅雷迪思和这位高管会面的酒店房间设下圈套。梅雷迪思在被抓了个“现行”后揭露了范围更广的贿赂计划,他配合FBI将一些有行贿计划的家长引向一名招生顾问。这些有钱的家长贿赂招生顾问,以更改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这名招生顾问后来也同意与FBI调查人员合作,并记录下他与家长们的对话。被控行贿的家长中包括女演员费莉西蒂·赫夫曼和洛丽·洛克林等。
原文作者除了列举以上造假舞弊等涉嫌违法犯罪的奇葩手段外,还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一些更为“软性”、貌似合法合规的做法。例如,精英教育可继承的“校友子女优先录取权”(legacy admissions),大学捐赠者入学特权(f i nancial donors)以及体育、艺术特长生甚至表现优秀的志愿者优先录取(extracurriculars/volunteerism)等。作者认为这些特权与大学以学术为先的理念完全不相符。同时,作者还指出,美国大学现行的招生制度其实是让家长在拼财力、拼关系。其结果是那些得到精英教育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富人和白人。于是,作者直接把美国的教育制度斥为“奇特怪异、多阴谋诡计且不看重真实能力的(bizarre, Byzantine, and profoundly unmeritocratic)不道德”的教育制度。有着数年辉煌发展传统并在“二战”后首次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美国,在作者眼里已堕落到了这步田地,真是让笔者始料未及,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