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浅析
——以南京鼓楼市民广场为例

2019-05-13朱韵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智能城市 2019年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广场空间

朱韵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艾瑞克·J.詹金斯认为:城市空间与实体的建筑物一样重要。城市空间为所有人共有,并在城市的宜居性,可识别度上占有重要地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内具有具体形态、界限和功能的场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平台。

1 广场的概念与历史

笔者认为:广场的概念从广义角度来说,为外部空间有特征,且有区域划分但无覆盖物形成的公共空间场所。从狭义上可以指禁止机动车进入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通常以绿化和硬质铺装结合为主,以其他元素配合的形式呈现。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集会性广场、纪念性广场、交通性广场、商业性广场和文化休闲广场。

最早出现的广场雏形是欧洲在古希腊时期用建筑群组成的封闭空间。公元前七世纪,广场的尺度与比例开始被重视,其形式多以轴线组织,规整封闭。中世纪时期,教会掌控大权,广场多依附大型教堂,开始拥有不同的功能。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广场更加注重线条与比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一体。最典型的是以几何结构和轴线作为布局划分的纪念性广场,在古典主义时期是法国城市设计成就中最突出的部分。同时,欧洲的城市广场在政治、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广场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主要为集市性广场、表演性广场以及非公共的建筑群内庭院式广场。集市性广场是“市井”文化下狭小的公共交往集会场所,表演性广场一般设置高于地面的戏台(见图1),式样特殊,功能单一,建筑群内的庭院式广场通常从属于宫殿、坛庙以及陵墓等,尺度大,由围墙封闭,是当时统治者为了皇室安全与防卫而采取的限制性的城市空间管理办法的产物。

中国近代城市广场的设计来源多数参照学习西方文化,形式与技术以中国传统和西方风格混合构成。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客厅”,正逐步向功能综合化、环境生态化、空间立体化、设置人性化以及文化内涵化的趋势发展。

2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求

2.1 功能综合化

城市广场占据城市重要地位,因此需满足一定的城市需求。从社会角度来说,它有集会、交通、休闲娱乐、疏散避难的功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旅游业生长。从生态角度上来说,广场绿化能有效地调节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微气候,而经过合理布置,还可带来滞尘、净化空气的效益。

2.2 空间立体化

好的广场空间应具有渗透性、通达性和灵活性,同时满足当地的具体条件。渗透性,要求空间之间的充分衔接,既有在平面形式上的,竖向上的,也有在同功能区之间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通达性,要求视野的开阔,道路的通畅,不同区域的分界辨识清晰。灵活性,要求广场的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同时能够适应各种情况,并给人以想进入的欲望。

哈格里夫斯事务所设计的港岛东中心城市广场(见图2),就是在功能、形式以及层次上达到了整体的连贯与渗透,因此给市民带来了舒适的空间感受。

图1 表演性广场

图2 港岛东中心城市广场

2.3 设置人性化

“以人为本”一词足以概括对广场所有设置物的要求。符合人体工程学是基本要求,同时考虑不同人群需求,最大限度地给人舒适感、观赏感,以及合适的私密感,重视维护工作。一些广场会被人们远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配套设施的不足与不合理。

2.4 文化内涵化

广场与城市紧密的沟通纽带就是广场反映的城市文化。城市广场设计需要深刻理解城市文化,将文化融入设计,形成文化内涵,从而获得个性与生命力。

伦敦政府为了将Lewis Cubitt原先设计的宏伟的国王十字车站外立面展示出来,对站前广场进行了全面改造(见图3),体现了对城市遗迹、历史内涵的重视。

2.5 环境生态化

绿色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拥有城市特性的广场,应使用当地资源丰富的建材与植被,突出特色的同时,做到人力与物质成本的最大程度节约。

3 案例分析

南京市中山北路、中山路、北京东路与中央路四路交会处修建的椭圆形交通中央环岛区域,是鼓楼广场的所在地,原先也是大型集会活动场所,因西侧为明代南京鼓楼而得名。

南京鼓楼市民广场,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以北,中央路以东,是这个大型交通广场的文化衍生广场,位于中央环岛东北方向。

经过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及现场调研,下文从广场周边环境、人物活动、道路空间以及艺术设计元素等方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3.1 周边环境分析

广场(见图4)南侧以东西方向轴线对称,北侧多以植被和休息区为主。因地处市区中心,除了西南方向的中央环岛,其余方向均为商业办公大楼,广场有着丰富的围合立面。周边的建筑群让广场空间显得相对开阔,拥有强烈的领域感。

图3 国王十字车站站前广场

图4 南京鼓楼市民广场

3.2 人物活动分析

参与广场活动的人群丰富,工作日的白天以老人带着儿童为主,年轻人较少,多穿行广场不停留。下午和傍晚的人流量较大,中午几乎为零。因考察时间为夏季,人群多聚集在大面积树荫的下方及阴凉的通道处。场地内虽有活动水景设施,但不开放,没有人群与之互动。

3.3 广场空间及动线分析

广场有多个出入口,主要布置在东西方向。整个广场南部中轴景观区域开敞,节点布置张弛有序。北侧采用3~5 m的步道分割空间(见图5),动线设置舒适,功能分区明确。西南角为一块规整的草坪铺地,和中央路形成区隔,为交通提供开阔视野,但没有实质功能,空间较为浪费。场地内缺少私密区和娱乐活动区,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环境衔接联系不够,整体感不强。

3.4 艺术设计元素分析

广场风格现代朴素,铺装以灰色和黄色石材为主,小面积使用花色拼接方式增加活力,整体统一和谐。场内植被覆盖率高,地域性统一,立体搭配构成的花境成为一大景观亮点(见图6),增加自然气息。

图5 广场通道

图6 广场花境

中心区的景观节点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以层叠的灌木与静水池组成,但其中的喷泉常年不使用,因而造成了风景缺失。场内景观小品设施使用率高,维护较好,使用镂空的景墙框景(见图7),与周围环境渗透融合,植物介绍牌与游人有积极的互动。

不足之处,广场上缺少避雨设施(见图8)及广场文化的传达载体。同时,小品造型不够新颖,缺少互动之处。

图7 镂空景墙

图8 广场廊架

4 启发

广场区别于广场在于它传达的城市文化,是否为一个成功的广场又在于它能否将城市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具体来讲,可以通过铺装,小品的造型或图案表达,或是将小品与科技结合,让人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获取信息。其次,设计应因地制宜。在当地的水文气候条件下做出适用植物的选择,得到最佳观赏体验的同时还可降低维护成本。另外,场地功能分区与整体设计节奏的把控需同时进行,做到各区域间功能区分明确,边界识别清晰,各区域应能相互呼应,之间的衔接连贯顺畅。最后,如何将广场本体与周围环境的衔接做好也应持续深思。

5 结语

南京鼓楼市民广场作为南京重要的城市广场,具有一定的中国现代广场代表性,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也有一些缺憾之处。每个城市广场项目都会有不可控因素,这也是每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在所有城市广场中的设计探索都可归于一句话:设计服务于人,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切身体验,才能实现优秀的广场设计作品。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广场空间
布鲁塞尔大广场
空间是什么?
在广场上玩
创享空间
广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