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江户后期的王维诗歌接受
——以菊池海庄为中心

2019-05-13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江户仄仄平仄

熊 瑶

(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030 )

江户时代(1603-1867)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在这以前,日本汉诗虽有佳作,但仍未脱模拟痕迹,且能够阅读的中国典籍有限,与中国诗坛发展相比,有较大的滞后性。本文的江户后期概念,取陈福康先生在《日本汉文学史》中的意见:“从天明七年(1787)德川第十一代家齐成为将军,到庆应三年(1867)的八十年间,江户幕府最后五位将军的统治时期为江户汉文学后期,乃是其浑成时期。”[1]这也是陈福康先生口中所说的“达到日本汉文学史上的第三个辉煌的巅峰”。

王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大家”,其诗集早在公元9世纪就东渡到了日本①,对日本汉诗界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江户后期,日本汉诗界接受王维的情况愈发明显,水平也显著提高, 其中,活跃在江户后期的菊池海庄(1799-1881)对王维的接受在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让人印象深刻。

一、江户后期王维诗歌的接受概况

(一)接受背景

江户后期是汉诗浑成、成熟的时期。根据松下忠先生《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兼论明清三大诗论及其影响》一书统计,江户时代有名②的汉诗人大约有120多位,其中活跃在江户后期的诗人有60位左右。专业诗人的出现、各类诗社的林立以及大批诗话、诗论的出版,无不彰显着江户后期诗坛的成熟与活力。这时候尚明“前后七子”的古文辞派衰落,继之而起的江湖诗社,大力倡导以陆游、杨万里等为代表的清新性灵的宋诗,拥护袁宏道、袁 枚的性灵说,这一时期诗坛厌弃唐诗,喜尚宋调。但江户后期后半部分清诗的传入,打破了这种局面,清诗、宋诗、明诗、唐诗各有拥趸,汉诗人们也纷纷转益多师,从各种诗风中汲取营养,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代的诗风诗论,对于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也各有摄取,最终演变成折衷论。

张伯伟教授在《选本与域外汉文学》一文中说道:“在十一世纪日本版刻兴盛之前,日本文坛的风尚带有偶然性,依靠随机性的舶来书籍的动向而展开,但从日本汉诗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时期的诗风的形成都有一种选本作为写作典范。”“选本的实际影响,远超过任何一种文学批评的专书。”[2]从江户后期流行的几种唐诗选本看,王维在江户后期的受欢迎程度以及诗史地位大体与清代诗坛一脉相成。江户后期日本诗坛流行的唐诗选本分别是《唐诗选》《三体唐诗》以及《瀛奎律髓》,王维诗歌在这3本唐诗选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王维在江户后期的传播有广泛的影响。而单从日本流行的中国唐诗选本角度讲,唐代诗人中除去李白、杜甫③,最有接受基础的依次是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杜牧、白居易等人④。

在日本方面,《日本诗话丛书》⑤可作为参考对象。《日本诗话丛书》中共谈及王维诗歌77首,各体都有涉及,其中提到王维诗歌最多的是《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一诗,共提到13次之多(不在同一本诗话中提及的次数),其次是《酌酒与裴迪》和《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泉寓目之作》(7次),提到4次以上的诗歌分别有《使至塞上》(4次)、《送秘书晁监还归日本国》(4次)、《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5次)、《老将行》(4次)、《归嵩山作》(4次)、《出塞》(4次)、《少年行》(5次)、《敕赐百官樱桃》(4次)。《丛书》中提到王维诗歌的共同点在于诗律工整,多为作者讲解诗格、诗法的例句,且多选有背景故事的诗歌,纯理论批评的部分较少,这些都是日本诗话小学化的特点决定的。

因为日本是文化接受方,在接受路径多、接受资料丰富而全面的情况下,对于在中国已经盖棺定论的大诗人的总体评价基本沿袭中国诗论传统,只是接受程度、接受角度因日本民族的审美要求、文化风尚有所不同罢了。基于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日本59种诗话中,有将近45部诗话都有论及王维的,大约有210条谈论王维本人或诗歌,是日本诗话提及次数最多的诗人之一。经笔者统计,其他唐代诗人提及的次数如表1所示:

表1 《诗话丛书》中提及的唐代诗人

从表1可以看出,在众多唐代诗人中,王维在江户后期的接受情况与宋元以后王维在中国的诗史地位是相称的,只是不同于清代认为的杜甫、李白、王维三足鼎立,还是将其置于李、杜之后,并且与前二者有很大差距。

江户后期王维接受的整体情况与清代诗坛遥相呼应,王维在此时期有很高的接受基础,评价与中国国内也是大同小异,不同的地方在于江户后期日本汉诗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角度以及接受群体罢了。

(二)接受诗人

江户后期出现了一批以广濑淡窗(1782-1856)、广濑旭庄(1807-1863)、菊池海庄(1799-1881)、梁川星岩(1789-1858)、斋藤正谦(1797-1865)、草场佩川(1788-1867)、大槻磐溪(1801-1878)、大沼枕 山(1818-1891)、森春涛(1819-1889)等为代表,接受王维诗歌较好的汉诗人们。在这些诗人中,大部分都是江户后期汉诗坛的佼佼者,如广濑淡窗和广濑旭庄两兄弟是江户后期镇西(今九州别名)诗坛的盟主,其中广濑旭庄更被清代学者俞樾评为“东国诗人之冠”;梁川星岩则是宽政(1787-1808)以来第一流的诗人,被俞樾称为东国诗人之卓者(《东瀛诗选》卷16)[3],是一位天才诗人,大沼枕山和森春涛都是他的学生;斋藤正谦又叫斋藤拙堂,撰写的《拙堂文话》在日本汉文学史上留下了不灭的足迹;和斋藤拙堂交好的菊池海庄有“江户三百年掉尾之雄”之称,并且和梁川星岩一样属于“天保三十六家”之一⑥,《日本汉文学史》的作者猪口笃志(1915-1986)还认为其是“纪州所生祗园南海⑦以后第一诗人”;草场佩川一生创作了15000余首汉诗,在创作数量上无人可与之抗衡。除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外,还有江马细香(1787-1861)、藤井竹外(1807-1866)等接受度较浅的汉诗人。如江马细香在《败蕉》诗中写到:“莫言风雪无清操,曾入王维画里传。”(《湘梦遗稿》卷之上)土井聱牙(1817-1880)《论画示富冈九峰》有言:“只知摩诘凿肧浑,何必架山宗董源。”(《聱牙斋诗稿》卷3)以他们为代表的诗人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在诗中提到王维的名字,且大多落脚点在他的画或者辋川景物上,并没有深入接受王维诗歌的特点。而上述代表性的诗人们比他们在接受度上更进一步,有的在创作上深得王维诗歌的神韵精髓,如菊池海庄。还有的对于王维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如广濑淡窗、梁川星岩以及森春涛都有评论王维的诗作:

《王维图赞》

广濑淡窗

三郎家事属哲妇,优游去结尘外友。

庆云玉芝颂虞唐,一时孙言又何咎。

长安万井曙钟传,南陌鸣珂响铿然。

山客掩门眠未起,桃含宿雨柳带烟。

《王维》

梁川星巌

盖代髙流王给事,山中松竹锁柴荆。

可怜凝碧池头句,一着轮他雷海清。

《王维像赞戊申》

森春涛

空庭一任落花频,啼鸟声中睡过春。

休道家童犹未扫,扫除天下更无人。

他们在诗中都对王维评价很高,特别是梁川星岩,说王维“盖代高流”,并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给予了正面评价。除此之外,他在《星岩集·玉池吟社诗》中说:“花间粉蝶蒙庄梦,屋里青山摩诘禅”,可谓对王维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些汉诗人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王维诗歌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4类:1.侧重于接受王维画家的身份;2.侧重于接受以辋川绝句为代表的写景诗;3.偏向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王维诗歌神韵方面的接受;4.以王维诗歌为例的声律分析。在这4类接受方式中,1、2、4都非常明显且不容易出现主观臆测的情况,同时也是相对简单、参与人数最多的接受方式,尤其是第2种。《辋川集》是王维众多诗歌里在日本普及度最高的诗作,它作为研究文本也为大众所熟知,日本汉诗人尤其喜爱辋川风景所表现出来的文人桃源式幻想,因此,“辋川”是日本汉诗人最热衷讨论的话题。

第3种接受方式是众多接受方式里最难、最晦涩的部分,也是王维诗歌接受的核心所在,这种接受方式摆脱了过去模仿的局限,不再限于亦步亦趋的泥沼之中,既有深度也突出自己的创作个性,真正抓住了王维诗歌的特点。而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则是菊池海庄⑧,他是江户后期到明治初期的汉诗人,出生于纪州栖原(今日本和歌山县南部有田郡田栖川村栖原),主宰古碧吟社,与江户后期众多诗社相和争鸣,在江户后期汉诗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诗歌创作被冷云释果称赞:“五字最高澹,孤月沉秋漪。神韵逼王孟,何徒摹容仪。”甚至评价海庄:“方今风骚坛,牛耳非君谁……光曜扶桑枝,赫赫六十州。不朽大名垂,流传到西土,何物争雄雌。”[4]被 认为脱离了单纯的模拟王维诗歌阶段,达到了神韵逼真的地步。因此,本文以菊池海庄为论述中心,一窥江户后期王维诗歌的接受情况。

二、菊池海庄对王维诗歌的接受程度

菊池海庄留下的诗集有《溪琴山房诗》6卷(刊行于1837年,收录了诗人31岁以后至38岁为止的诗,共405首),《海庄集》3卷(刊行于1849年,收录了作者39岁以后至49岁为止的诗,约270首),《秀餐楼集》(也称为初集)5卷(收录了诗人少年时代至31岁的诗歌,刊行于1829年)。海庄刊行的诗集只有这3部,还有1册《溪琴山人第四集》收录了诗人50岁至52岁的诗歌,未刊行,有写本。但真正能代表海庄诗歌水平、使海庄诗名远扬的是《溪琴山房诗》与《海庄集》,也分别称为二集和三集,也是在二集和三集中,菊池海庄接受王维的痕迹最重。

海庄以诗人自任,来往结交的大都是诗人或文人,江户后期有名的汉诗人几乎都为菊池海庄的诗集写过题辞、眉批、序或者跋,“海西诗圣”广濑淡窗曾为《海庄集》写过跋,在跋中十分欣赏海庄的诗作:“……今读此卷,极得我心,所恨匏系各天,不得与扬搉得失耳。”[5]广濑旭庄也有《题溪琴山房诗后》长诗1首,还有具体的眉评:“士固六言幽秀冲澹,右丞之流亚。”

除了日本国内对海庄的评价外,清代学者俞樾(1821-1907)在《东瀛诗选》中选录了海庄37首诗歌,并评价道:“士固生于偏僻之壤,而能以诗鸣。其五古颇得冲澹之致,七古则雄奇飘逸,有谪仙余韵。近体诗亦多可者……”[6]清代除了俞樾外,在菊池海庄的孙子菊池三九郎给他写的传记中曾提到:“清代儒者王梅葊赞曰:‘幽秀苍劲,众美毕臻,东方王新城。’”[7]王新城即王士禛,新城人,所谓王梅葊即王梅庵(1779-1875),清朝浙江台州人,讳维祺,字道龄,自号梅庵,他曾东渡日本,撰有《长崎学宫碑》,被日本人所敬重,广濑淡窗曾作诗赞扬过他。在中国,除了上述两位清人外,作为诗人、学者的黄遵宪也称赞海庄“骨气极好”。

菊池海庄在学习王维上,着力颇深,他的诗友仁科白谷(1791-1845)曾称他为“诗禅”[6];大槻磐溪(1801-1878)在《新选十二家绝句题词》中评菊池海庄:“去他流派学辋川”;仁科白谷在《溪琴山房诗序》中说:“详读山房集,游优恬漠,粟里之风味时存。秾丽稳融,辋川之韵致不乏”;梁川星岩也在《溪琴山房诗》中有:“二十首并学右丞,不见模拟痕迹,所以为妙。”“溪琴能作枯禅之语,岂复学右丞乎?”“五绝并佳气,状风景如画”等评语。海庄其他诗作也有类似的评语,例如仁科白谷评:“右丞真境”,野吕松庐曰:“目之所触,耳之所接,皆是右丞精神,仿佛与我心会。”[8]除上述评语之外,斋藤拙堂还用激赏的口吻整体评价了菊池海庄:

……余通览其(海庄)集,五古学王孟,冲淡闲远,七古学太白,出入元遗山刘青田诸家,皆神似焉……然其已变而学唐人者,秀雅明丽,尤不可及……[9]

通过上述材料可知,菊池海庄热爱唐诗,是一位折衷派诗人,即不刻意专学某一人或某一派,而是“转益多师是汝师”,不同体裁的风格都不尽相同。其中的五言诗,包括五古和五绝风格古澹冲秀,有王孟神韵,但更倾向于右丞,六言诗直接继承于王维。在题材上,专注于学习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是辋川诸什,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幽秀苍劲,具有淡淡的写意美。菊池海庄不仅有直接模仿王维字句、句式的诗,也有题为“仿右丞”或诗人评点类似王维神韵的诗,这些诗歌创作是海庄接受王维诗歌最直接的证据,也规避了随意曲解的风险。

在江户后期动荡的局势下,菊池海庄的诗集几乎全部出版,流传颇广,影响了乡梓文坛,成为继祗园南海这位天才诗人后南纪地区最重要的诗人。菊池海庄最擅绝句,诗歌神韵肖逼王维,脱离了一般形式的模仿与追和,在学习与接受王维诗歌方面,艺术水平超越前代,影响了当时诗坛的欣赏趣味和风尚。

三、菊池海庄诗歌在措辞与句式上对王维的接受

菊池海庄对王维诗歌接受最明显的表现在于他对王维用语句式的模仿,虽然这些模仿对于王维名句的化用比较明显,尚且未脱模拟刻画痕迹,但足见海庄对王维诗歌烂熟于心,情之所钟。菊池海庄诗集中有名为《读王孟韦柳》的组诗,诗人以五言六句小诗的形式,分别吟咏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大山水诗名家。其中是这样吟咏王维的:

手把辋川集,顿忘风尘情。

此时夕雨歇,一禽隔花鸣。

幽事无人妨,坐见溪月生。[7]

这首小诗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王维诗幽玄的特点[10],也可以看出海庄对《辋川集》的喜爱,在众多王维诗歌中只将目光聚焦到《辋川集》身上,从另一个侧面见出海庄对王维山水绝句的欣赏。在这首诗上有野吕松庐的眉评:“目之所触,耳之所接,皆是右丞精神,仿佛与我心会。”“此时”两句上还有梁川星岩的评语:“约是右丞”。这些都反映出海庄不仅抓住了王维诗歌本质,还颇得其神韵情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组诗海庄全用五言六句形式,这种体裁属于古体,比较少见。从这首诗作可以看出海庄对王维的理解比较深刻,多关注其精致秀雅,风格幽玄的作品。

上引古诗是海庄诗集中直接反映其对王维诗歌态度的作品,而以下诗句则是海庄接受王维诗歌最直接的证明:

行到溪穷处,倚石揖游云。(海庄《南涧即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从两首诗用语上看,海庄直接化用了王维名句。体裁上同是五言,两首诗都有溪水、云这两个重要意象,只不过在相同的语境——停在水流无路处,王维是在舟中看云起云落,而海庄则是停下脚步倚靠在石头上,向白云作揖。仔细分析下来,海庄这首诗虽然在用语上直接套用王诗,但二人都抒发了自己悠闲从容的情致。

终日无人至,山花自开落。(海庄《族兄白沙青树山亭》)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一树山樱日欲曛,林深地僻故清芬。

年年开落无人见,半带春风入暮云。(海庄《庚寅暮春溪居无聊日夕偶上屋后小山书瞩目五首其三》)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以上两首诗皆化用王维《辛夷坞》的诗句,第二首在句式用语上更加明显,简直就是王诗的翻版,只不过一个是山涧中的辛夷坞,一个是山亭旁的山花,也许海庄看到此景时不由联想到王维《辛夷坞》一诗,一时心有所感。后一首诗是七言,整首诗都与王维相和,先讲山樱生长的环境,再抒发与王维相同的情感,比前一首在摹仿上要更进一步,不管在用语句式上还是在风神上都极为相似,海庄只截取了山樱深山自开自落这一富有特色的局部画面,没有具体描绘山樱的颜色、形态,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造成与山樱的距离感,最后将视线从山樱身上移开,转而聚焦更宽泛、空远的春风、暮云。以轻淡的笔触将绵绵情绪从具体物象转移到无尽时空,整首诗没有一字发议论、表感慨,但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闲窗半榻分僧坐,夏木阴阴独鸟啼。(海庄《和梧溪师》)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晓阁敲棋绝世譁,晚园看竹到邻家。(海庄《偶得》)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这两首诗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王维用“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出初夏辋川庄清丽悠闲的景色,海庄则借用王维诗句,写出自己悠闲的夏日生活。 在后一首中,海庄将“看竹到贫家”改成“看竹到邻家”,巧妙地与自己诗歌的情境联系起来。

上述是海庄诗集中在用语句式上对王维的接受,这些都证明海庄对王维诗的欣赏,并且能够熟练地将王维诗句随时化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是海庄接受王维诗歌最直接的证明。但海庄对王维真正的接受在于他能够由模仿而进入独立创作,特别是他的五言绝句和六言绝句,在意境情韵上确是“右丞真境”[7]。

四、菊池海庄对王维绝句的接受

(一)六言绝句

菊池海庄对王维六言绝句接受最直接的证据是《溪琴山房诗》卷5中有5首题为《仿右丞》的六言绝句,时人对此的评价是:“每篇淡淡写意,自然有风趣”。除此之外,在《海庄集》中还有4首六言绝句,上有广濑旭庄的眉评:“士固六言幽秀冲澹,右丞之流亚”。查阅海庄6卷《溪琴山房集》和3卷《海庄集》,发现海庄只有这9首六言绝句。而王维六言绝句只有《田园乐七首》,是他隐居辋川后田园生活的写照,恰恰是这7首诗,为此后六言绝句的定型起了典范作用。海庄5首六言绝句完全可看作是对王维《田园乐七首》的模仿,而后4首六言诗和《仿右丞》的意味不同,虽说是六言绝句的形式,但笔者认为不单单是模拟王维的六言绝句,风神更肖王维的五言诗。为了更直观地感受海庄六言绝句的特色,现将9首绝句录于下:

《仿右丞》

鸟倦已归江树,帆迟犹逐晚晴。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沙浦潮来雨歇,山城钟尽行云。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青山皆绕古驿,野水半涵人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渔老归时柳絮,耕牛行处桃花。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竹绿自有清韵,山青何关世情。 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门荒不见人影,窗静只闻水声。 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睡起有诗题石,饭余绕水看花。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一叟偶然相遇,笑指桥西人家。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花间雨气春后,竹里泉声夜阑。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月白山人梦破,露深海鹤栖寒。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九月十八夜》⑨

万事任他彼苍,十年占得此间。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今朝远客书到,昨夜幽篁雨寒。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青年看生素发,志气徒消傲骨。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已送井梧疏雨,夏迎梅花溪月。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荷尽已无残青,菊欹尤有晚香。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山中浊醪可醉,莫道地老天荒。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柴门茅屋临水,个里谁居击磬。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我来欲问主人,落叶秋深三径。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六言绝句因为六字偶数的关系,不能像五七言一样奇偶相间,句式过于整齐,在音律节奏上难以腾挪变幻,容易显得板滞,但一首好的六言绝句却要求韵律和谐,事偶精工。王维六言绝句的成功在于他不仅创造了绘画美,还在诗歌中展现了音乐美和结构美,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弥补了六言绝句体裁的缺陷。《田园乐七首》除了一首失粘外,其他几首几乎都粘对合律,对仗工整,但海庄的9首六言绝句,几乎有一半都存在失粘或失对的情况,后4首有2首直接压仄声韵,完全脱离律绝的范畴,呈现出古体风貌。

海庄5首《仿右丞》,既然作者题为仿作,那么总会在某一个方面着意模仿,仔细分析这5首诗,首先在音律方面,第1首诗失粘,但是没有失对,且四句对仗还算工整;第2首除了有点小拗外,都合律,四句对偶;第3首基本合律,有拗的地方诗人也救回来了,对偶工整但又显得自由活泼;第4首前两句还对,后两句失粘失对,前两句对仗不工,后两句采用流水对;第5首诗完全符合声律的要求,四句也勉强对仗。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海庄5首《仿右丞》在声律上没有王维那样严格遵守近体格律的要求,也不像右丞那样偏重对仗,海庄将目光重点放在了王维绘画美的特点上。《九月十八夜》4首六言绝句为“和韵”之作,因为分别要压“寒”“月”“荒”“径”四韵,所以其中2首为古绝,剩余2首也多不合声律规范。也许是海庄中年以后的作品,这4首绝句在语言上没有《仿右丞》清新自然,反而像王维五言一样古澹幽秀,意象也不如前者绵密。前5首诗海庄多采取第三人称的视角,弱化“我”的痕迹,而在后4首绝句中,海庄一反前态,减少景语,增加“我”的痕迹,用六言绝句的形式重点接受了王维五言诗中的幽秀意境。

(二)五言绝句

王维现存的51首五绝中,仅有一首律绝,其余全是古绝或是不完全合律的拗绝。王维在绝句中最擅五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称其为“五绝正宗之一”,和李白并称为“五绝圣手”。五言绝句五言四句一共只有20个字,是最为短小的一种诗歌体裁,字数的限制让其容不下复杂的内容,所以五言绝句尤重含蓄,对诗人的诗歌造诣也有更高的要求。

海庄在《溪琴山房诗》卷5写了一组《杂诗》,共20首,均为五言绝句,且几乎为不合律的古绝句,在体裁形式上肖似王维《辋川集》。梁川星岩评论这组诗时说:“二十首并学右丞,不见模拟痕跡,所以为妙”,可见这组诗创作的成功,风神逼近王维,让人抚手称妙。至于大漥天民的眉评:“小诗二十首,景情并写、卓有风趣”则是对海庄这组五言绝句的总体评价,景与情交融并生,侧重于兴寄与情感。为了更具体全面地分析这组诗,明了海庄对王维五言绝句的接受情况,现将全组诗作录于下文[7]:

荷花照晓水,竹露滴莓苔。家在青山里,门无车马来。(其一)

山居秋夜静,风清远笛鸣。幽人眠未著,松林见月生。(其二)

闲剪阶前竹,手制钓鱼竿。携临秋水上,烟波满眼寒。(其三)

睡起无情思,茶烟饶竹移。秋池有鱼跃,溪雨欲来时。(其四)

滴沥芭蕉响,庭柯风动时。数声和梦听,谁斗僧窗棋。(其五)

偶至巨岩下,拂云见石肤。诗句何人字,半入青苔无。(其六)

清泉洗石髓,竹韵迫人肌。闲折芭蕉写,澹然无味诗。(其七)

钓竿或茶具,载在一扁舟。夜入江村去,芦花明月秋。(其八)

优游湖海里,寄兴一钓竿。帆逐秋风下,清沙白石滩。(其九)

久为烟波客,忘机伴白鸥。芦花浅水梦,载在夕阳舟。(其十)

僻地心愈远,烟萝绿拥村。山人无世事,日读五千言。(其十一)

月落秋潮满,山远水烟青。笛声何处是,渔篝三四星。(其十二)

空山独夜梦,素月碧芙蓉。悠悠所思远,雨送水西钟。(其十三)

夜窗凉若水,雨过碧山西。月出林霏白,幽禽再四鸣。(其十四)

乔松一百尺,上有千年枝。莫是蛟龙蛰,风吹片雨蜚。(其十五)

绿树浓荫和,轻雨湿苍苔。忆起王摩诘,欲上人衣来。(其十六)

朝入秋山去,山深药草芬。樵人隔谷雨,惊破半山云。(其十七)

竹翠流琴褥,松花落笔床。泉声冷耳界,灵气入诗肠。(其十八)

霜落秋花老,雨晴山色开,松林多人语,知是采蕈来。(其十九)

绕屋四面山,合似碧山环。山山烟岚气,来往琴书间。(其二十)

海庄《杂诗》20首和《辋川集》并不一样,辋川诸什是王维根据辋川二十景精心结构的组诗,每什各咏一地,独立成篇,总体上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但海庄这20首《杂诗》显然非一时一地所作,诗中的景色也只是一般的山林景象,各篇独立不成体系,不似《辋川集》中每首都是辋川山谷中的一处游览胜地,20首被王维精心安排,构成一条游览路线。因此,这组杂诗虽然在形式上与《辋川集》偶然相合,但的确不是辋川的仿作,梁川星岩所说的“二十首并学右丞”应当是指海庄学习接受了王维五言绝句,而不仅仅是《辋川集》。

海庄这20首诗,最先进入我视线的是其十六,这首诗不仅明确提到了“王摩诘”,最后一句还引用了王维《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让人一看就知诗人心绪。除了这一首外,其九“清浅白石滩”一句完全套用了《辋川集·白石滩》里的句子,也算落于下乘。这2首诗是这组诗中痕迹最露的诗作,其他诗篇虽然也着意模仿,但了无痕迹,只能稍从情景并写的手法、鲜明直观的语言、幽玄风趣的意味上寻找踪迹。

海庄这组《杂诗》恰恰抓住了王维山水五绝创作的特点,注重情景并写,精心处理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构图能力,寓情于景,尤其是其一、其二、其五这几篇。其二整首诗都可入画,但着力点在后两句,前两句只是起到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的作用。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秋夜静”,用清朗的风和远处传来的笛声具体描写了秋天夜晚的寂静,在这样的山居环境下,读者都感到一丝清冷寂寥,更何况是山居的幽人了。所以第三句直接写幽人(这里的幽人有可能是作者本人,也可能是诗人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构想出来的)难以成眠,然后镜头一转,一轮明月高悬空中,照耀着松林,说明夜已经很深了。整首诗没有直接点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从景物的刻画上,每一句都带着清冷烦闷的思绪,景情交融,不过如此。除此之外,与王维一样,在写景方面,海庄善于选取平常的景物,从一般景物当中发掘其独特的美感,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不过是“荷花、翠竹、明月、青苔、芭蕉、芦花”等山林中常见的景物,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但经过诗人剪裁,却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仔细品味海庄这20首诗歌,语言都很简明,造语平淡,却给人直观清晰的画面感,尤其是其三、其六、其八这几首,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三这首诗有很强的逻辑性,“阶前竹”“钓鱼竿”“秋水上”这几个散落的意象点被诗人用“剪”“制”“携”三个动词串联成一幅动态的画面,读者跟随诗人移步换景,最后集中到满眼的“寒波”上,用直观简明的语言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好比水墨画中的留白,留有余味。整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丝毫刻意求新的地方,却呈现出一幅动态的图画,且鲜明直观。

海庄《杂诗》其十四、二十都带有明显的幽玄意味,即幽暗的、朦胧的、玄妙的意蕴。其十四全诗表现出空静的意境,空则生幽,静则生玄,又是一个被雨洗过的夜晚,雨水已经走过了碧山的西面,向着东方出发了。窗台上清凉如水,月亮升上夜空,林霏在月光的照耀下变得亮白,此时的一切是那么的寂静,不断响起的幽禽的鸣叫声也没能打破这份空寂,反而更显幽静了。四句诗渲染了一幅清幽的 图画,细品之下,甚至和王维《鸟鸣涧》中的意境有部分重叠。在第二十首中,诗人将自己居住的环境刻画得幽远清静,在四面环山似玉环的环境里,诗人感触最敏感的是来往于琴书间的缥缈烟岚,这淡淡的山林雾气柔软飘逸,将山居的氛围衬托得更加幽远,仿佛远离尘世,不染尘埃。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菊池海庄对王维诗歌的接受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在保留个人与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主动思考王维之所以为王维的原因,学习王维诗歌的内在神韵,即“骨”的部分,而不是浅薄的“皮”。像菊池海庄这一类王维接受的汉诗人,突破了以往王维接受的局限,大大提高了江户后期王维诗歌接受的水平。菊池海庄主要接受了王维清远秀雅的山水诗,尤其是他的绝句,在诗歌意境、意象以及色彩、绘画美等方面向王维靠拢。虽然海庄大部分为山水诗,但其山水诗比王维更幽、更冷,在动与静之间更喜欢活泼的动态美。王维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和绘画功底,他的诗不重细枝末节,更重风神与禅意,所以他的诗歌更加悠远从容,让人息虑静心。相比之下,海庄更尚阴柔细腻之美,对自然有一颗敏感的心,在他的诗中经常能看到常人不易发现、微小细致的景物描写,诗中的烟火气也较摩诘浓郁。

注释:

① 王维诗集东渡日本最早的记录见于平安时代学者藤原佐世(847-898)撰写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具体成书时间不详)。

② 松下忠划定的诗人标准是:1.有诗话、诗论著作或与此相当的论著的诗人。2.有公开刊行诗文集的诗人。3.朝鲜使者来聘时与其接触过的文人学者。4.江村北海《日本诗选》、清人俞樾《东瀛诗选》等诗歌选集中所选诗数较多的诗人。5.各个儒学派别。

③ 日本与中国一样,到了江户时期最推崇杜甫,其次是李白。

④ 白居易在江户后期的知名度已经大大不如平安时代,甚至为当时汉诗人所刻意回避。

⑤ 《日本诗话丛书》共10卷,由池田四郎次郎编辑,东京文会堂书店于日本大正九年至十一年(1920-1922)次第出版。《日本诗话丛书》是日本唯一的诗话总集,共收载日本诗话59种,其中和文诗话29种,汉文诗话30种,《日本诗话丛书》中收录的诗话绝大部分刊行于江户后期,可作为研究王维在江户后期整体接受情况的材料。

⑥ 天保九年正月,三上恒辑录的《天保三十六家绝句》刊行,入选的诗人被称为“天保三十六家”。

⑦ 祗园南海(1677-1751),名瑜,字伯玉,号南海,别号铁冠道人。与新井白石、梁田蜕岩一起,被称为“诗苑三大家”。海庄经常以他自比,说“铁冠道人是前身”,时人也将二人一起比较。

⑧ 菊池海庄,名保定,字士固(有梁川星岩等人在序文中称子固,《溪琴山人第四集》所收诗也作《南纪子固题》),小字驹次郎,初号溪琴,后以海庄为号,另有东篱黄花生、海叟、七十二莲峰等别号,以“菊池海庄”最为脍炙人口。

⑨ 题名全称为《九月十八夜,同孤山冷云,分祗南海寒花十月人少,荒叶满径乱行为韵,余得寒夜荒径》。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日本汉文学史:中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1.

[2] 张伯伟.选本与域外汉文学[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1-89.

[3] 松下忠.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兼论明清三大诗论及其影响[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91.

[4] 冷云释果.海庄集:题海庄先生三集后[M].庆应义塾大学斯道文库本,嘉永二年(1849):171.

[5] 广濑淡窗.淡窗小品上:书海庄诗后[M].大坂河内屋茂兵卫书肆发兑,嘉永二年己酉六月(1849):343.

[6] 俞樾,编.曹升之,归青,点校.东瀛诗选: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556-557,436.

[7] 和歌山县有田郡教育会.纪伊有田郡先贤传记:第1辑[M].和歌山县:和歌山县有田郡教育会,昭和9年(1934):445,88.

[8] 菊池海庄.溪琴山房诗[M].内阁文库本,天保八年(1837)刊:110-112.

[9] 斋藤拙堂.拙堂文集:第2卷[M].千叶:丰住支店,明治十四年(1881)刊:44.

[10] 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1:145.

猜你喜欢

江户仄仄平仄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