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9-05-12李融亲蒋飞燕路晓华谢晨舒
李融亲 蒋飞燕 路晓华 谢晨舒
【摘 要】本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难度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考核相对宽松、课堂师生互动关系不佳等问题,论述提升心理健康课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团队建设;调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考核方式;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课程设计;进行学习小组分组,加强学生课堂自我管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增开多门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课堂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9)12C-0115-03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资源有限等情况,普遍采用大课堂开展教学。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的教学效果,探寻大课堂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大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难度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倡导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课程的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具有内隐性,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够加入心理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真切关注和了解到其中的心理现象,在体验和觉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心理健康理论与自我经验相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和自我调适。但在合班授课的大课堂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授课班级人数最少有70多人,最多可达130多人。如此大规模人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任课教师仅仅是能良好地完成常规教学和课堂管理就已经很不容易,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体验活动更是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在心理体验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达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产生过程更是推动学生学习与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体验活动是一种互动活动,任课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强调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创设良好情境和心理氛围,但在大课堂背景下心理体验活动难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任课教师能够改进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大课堂上教师既要保证教学内容按教学计划施行,又要结合大学生实际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设计,较难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讲解知识或案例,更多集中在讲解理论知识层面,学生的主体地位无形中被弱化和否定,知识没有得到个体必要的内化和迁移,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一堂课下来,学生特别容易出现疲惫和注意力分散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教学不认可,教师对教学工作没有成效感,容易产生倦怠,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考核相对宽松,学习氛围不佳。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课堂教学效果受到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活跃的课堂气氛更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师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灵感激发,师生在良好的身心状态中潜能得到最佳发挥。课堂学生人数过多,会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限,课堂学习氛围不佳。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公共必修课,大多不采用闭卷考试,而采用期末开卷考试或课程作业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开卷成绩组成。考核方式导向使得一部分学生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期末考试成绩轻平时课堂成绩,学生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学习效果不佳。
(四)课堂师生互动关系不佳。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和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彼此的需要都得到相应的满足和照顾时,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而师生关系在现代教育观中被认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能把班级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和设计教学,也能尽可能地照顾到个体差异。当学生数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在课堂上呈现出学习接受能力、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学习进度等方面存在复杂而多样化的差异,而教师则只能把大课堂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设计,聚焦于大部分学生普遍关心的知识点,而学生的个体需求往往被忽略,这种矛盾和冲突最后必然也会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与学校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慢和学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一)教学管理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随着国家的重视、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文件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各高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由教务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而教务管理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总体上是负责和管理全校课程的开设与运行,涉及课程类型众多繁杂,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管理和规划上就存在局限。首先,在课时安排上不足。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程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安排32~36学时。高职院校能达到文件要求设置课程的极少,大部分都对课时进行缩减,甚至缩减一半以上,或不开课。其次,在课程性质设置上,由于教务管理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性质和特点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在管理和安排课程时不能很好地将心理健康课与专业课、实训实践课、理论基础课等区分开来,对课程的设置不准确。最后,在课程教学安排上,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课程,采用大课堂完成教学。
(二)教学队伍建设速度较慢。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应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以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补充。国家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必须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学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在高职院校中,受用人编制和岗位设置等因素限制,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数量有限,缺口大,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则大多为学生工作管理一线人员,他们专业背景不同,虽然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有着丰富的学生思想工作经验,但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因而他们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定周期,即使学校每年在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知识培训上有一定的投入,能够长期稳定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教师依然数量仍然不足,师资队伍建设速度较慢。在此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学,采用大课堂教学往往成為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的首选安排。
(三)学校规模快速扩大,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分工细化,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几个关键阶段而不断地快速向前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得到重视。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类型,也迎来了最佳发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投入、从招生到就业,高职教育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各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生源数量急剧增加,办学势头发展良好。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教学场所、教师配备、教学设备、教学管理上跟不上高校快速扩招的速度,出现教学资源紧的情况。因此,大课堂教学被教务管理部门采用,以缓解迫在眉睫的教学资源不足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实现。
三、提升心理健康课大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现实下必须采用的策略,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也应从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稳步落实和提升。
(一)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团队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良好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深入开发建设离不开一支成熟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成长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既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心理辅导、课堂教学实践经历和心理干预技术的学习,否则会使心理课堂脱离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出现滞后现象。因此,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应保证心理健康课教学团队的培训学习数量,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要鼓励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积极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干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中掌握当下大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保证课堂教学各环节效果持续提升。
(二)调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考核方式。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大多为开卷,从成绩比例上看,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优势,成绩评定的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上存在局限,应减少传统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成绩,心理素质训练主要通过设计不同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活动来开展,也可单独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作为补充,针对性开展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和心理体验过程,优化相对宽松的考核方式,通过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考核方式,提升课程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课程设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传统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得到开发和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办法得以实施,这突破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互动模式和教学信息的传递通道,尤其是课堂实时信息反馈功能,充分利用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工具构建体验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传统,实现课堂互动模式的突破。在大课堂教学的种种局限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和积极参与课堂,同时共享课程学习资源,发布学习任务和进行学习交流,强化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四)进行学习小组分组,加强学生课堂自我管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大课堂,学生人数多,很容易出现学习纪律涣散和学生参与课堂少的情况。在大课堂教学中,以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可将学生按一定人数进行学习小组分组,一是能打破学生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子,课堂能够创设新的人际体验,强调小组成员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在发展性的团体中,每一位都能得到足够的积极关注和回应;二是学习小组以学习任务导向,建立长效的课程竞争和激励机制,与课程成绩评定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大班中有小组,小组构成大班,小组中有合作,各组之间有竞争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课堂难以实施互动的缺陷,能够积极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积极加入课堂学习。
(五)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受限于人数和课堂管理,单一教学方法或传统讲授法已经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大课堂中,融会贯通地创设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兴力量在心理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过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模式转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幸福、积极、和谐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更强调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一点与国家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综合设计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鼓励人人都有自信,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大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六)增开多门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来推进,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可在各个不同学期增添多门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修课程,建立内容更丰富、更有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既能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心理健康知识开设课程,也能针对大学生个体需要增设社会心理学、性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真正把心理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贯彻与落实下去,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为了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努力改善大课堂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更好地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同时,在师生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加快完善课程建设,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切实落实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S].2011
[2]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2018
[3]张楠.大课堂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谢莉.大课堂背景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6)
[5]侯宇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体验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9(4)
[6]戴天晟.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9(17)
[7]阳志平 彭华军.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4-9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8LSZ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融亲(1982— ),女,广西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心理咨询师,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弹性。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