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校园欺凌旁观者的实证分析
2019-05-12王柳
摘要:近年来,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但對于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关注却较少。通过调查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的行为及心理,对旁观者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引导农村初中生的旁观行为。
关键词:农村初中;校园欺凌;旁观者;角色
中图分类号:G444+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3-0135-02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国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该通知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加害者和受害者在欺凌事件中的情况,却忽略了对旁观者的行为分析。而现实案例中,旁观者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群体,他们的表现往往能够左右欺凌事件的发展动态。分析旁观者围观欺凌事件时的心理和表现,对旁观者的行为加以引导,使旁观者可以有效地参与到校园欺凌的治理中,可以进一步减少和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 对农村初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在旁观校园欺凌事件时的情况,本研究对五所农村初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在五所乡镇初中的初一至初三年级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91份,剔除无效问卷4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1份,问卷有效率为94.5%。
(一)旁观欺凌行为情况分析
为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情况,问卷设置了“你是否看到过他人遭受以下行为?”的问题,根据王大伟总结的5个欺凌类型中选取其中4个典型类型,列出了4个典型的具体的欺凌行为。本题将农村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频次分为四个等级,并在数据处理时对各个等级进行赋值,即“从不=1”“偶尔=2”“经常=3”“总是=4”,计算每个行为的加权平均值,平均值越低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次越低,反之平均值越高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次越高。
二、 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角色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农村初中校园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参与围观各种类型的欺凌事件。而通过他们在面对同学遭受欺凌后的反应可以了解在旁观欺凌事件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一)保护受害者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看到他人遭受欺凌时,能够理性处理,挺身而出,保护受欺凌的同学。在我们的调查中,主动上前直接帮助和保护受害者的人数虽然只占总人数比例的8.6%,但有超过70%的同学会通过及时向老师、家长及公安机关寻求帮助来帮助受害者。在欺凌事件中,欺凌方属于较为强势的一方,在与欺凌者存在实力差距的情况下,没有直接主动上前而是寻求家长、老师、公安机关的帮助,实际上是保护自己的理性选择,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提倡同学们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去帮助他人。
无论是直接上前帮助受害者还是通过师长、公安机关的途径帮助受害者,对于受害者都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吓退欺凌者,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或降低欺凌事件的伤害程度。
(二)加入欺凌者
与保护受害者的同学相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个别学生在围观欺凌事件的过程中,选择加入欺凌者,与他们一起对受害者实施更大的伤害。他们参与欺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产生不健全的人格,通过对他人实施暴力、侮辱等行为来寻找刺激和心理平衡;也可能是面对强势、暴力的欺凌者,旁观者害怕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选择加入欺凌者的队伍。
然而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这种加入欺凌者的行为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加剧了欺凌事件的恶化,对受害者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三)只做旁观者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8%的同学选择看热闹,8.7%的同学因害怕受到牵连而选择离开,选择这两种行为的同学在欺凌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单纯的旁观者。这些同学在看到校园内的欺凌行为时,他们内心也许会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理、对欺凌者产生谴责,但是出于自我保护或事不关己等各种各样的心理,他们没有选择帮助受害者。
对于选择旁观的我们没有权利对他们进行道德上的谴责,但事实上,这种单纯的旁观行为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发生。对于欺凌者而言,默不作声的旁观行为像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变本加厉,有恃无恐;而对于受害者而言,旁观者的围观使他们饱受更加厉害的欺凌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摧残。
三、 引导旁观者行为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及班级文化
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对学校及老师拥有更多的信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学校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监控等设备的建设,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校园环境;二是要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完善校园欺凌预警机制和制度,在制度方面给予学生保障;三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对欺凌问题的意识,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问题;四是要加强反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在看到他人遭受校园欺凌时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干预。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及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班级及集体意识。个体对集体的认同、对同伴的认可和依赖,可以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在遇到欺凌行为时能够进行干预,保护受害者。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家校沟通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尤其在农村地区,家长责任、陪伴的缺失都极易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问题。农村地区学生的家长在生活中要积极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理论,摒弃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注重家庭氛围的民主和谐。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向孩子灌输平等、正义的观念,引导孩子在遇到欺凌或看到他人受到欺凌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主动和学校沟通,加强家校联系,配合学校及老师的相关工作。
(三)重视学生的道德培育,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要积极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在面对他人所承受的痛苦时,能够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提供帮助。
(四)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学生自身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明辨是非,严于律己,不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在看到他人遭受欺凌行为时要勇于揭发,向家长、老师以及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大伟.校园欺凌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
[2]金绪泽,刘慧仿.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作者简介:
王柳,女,江苏省宿迁人,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