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利老区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2019-05-11冯耀华冯世炳
冯耀华 冯世炳
70年前,这里是三罗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之一,村民为游击队战士作掩护,乡绅给游击队员提供粮食弹药,游击队战士们奋力保卫云利村民的安全;70年后,在当地党委、政府、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促进产业扶贫,注重村居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中环境优美整洁,实现了“红色+绿色+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里就是远离云浮市区、离富林圩也有近20公里的云安区富林镇云利革命老区村,也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总人口420户1980人,其中有贫困户65户258人。
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云利村党支部书记陈钊汉讲述了云利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时遇到的困难,起初有的群众不配合拆除旧房屋,认为是侵犯了自己的利益,作为村支部书记,陈钊汉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旧瓦房,村“两委”干部在他的影响下也清拆了自家的破旧房、牛栏猪舍,成功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后期云利村的清拆工作进展顺利。
近年来,云利村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党总支部实施了党员网格化管理,推行“一网、两员、三类”(一网:为设立全镇党建一张网;两员:为配备党建指导员和党群联络员;三类:为将所有农村党员分为骨干党员、外出党员、长者党员三类管理)管理模式,党总支部将云利村53名党员中干事能力强的党员与65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党员引导、保障、协调、服务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双赢局面。
云利村有红色革命堡垒云峰书院、云安区文物保护单位“陈济坤故居”等,多年来,云利村“两委”干部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及本土实际,在推动“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这“三色文化”活动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走进云利村综合育苗基地,一株株牛大力幼苗整齐排放,一列列桃金娘幼苗茁壮成长,喷淋滋润着每一株绿苗,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生机盎然。
南药基地有桃金娘、何首乌、牛大力,现在是育苗阶段,成长到一定时期后卖给种植户,牛大力马上就可以销售了。去年10月建设的综合育苗基地,带动扶贫村村民种植何首乌、牛大力提高收入,同时让村集体得到每年2.8万元的租金收入。
2016年底,云利村开展发放鸡苗的短期增收产业扶贫项目,为65户贫困户直接增收20多万元;2017年3月,云利村开展种植麻竹笋,投入17.6万元,预计明年进入丰产期,每年可以为云利村带来48万元左右的收益。
为防止贫户返贫,云利村还多渠道发展增收项目,村中53户有劳动力的扶贫户全部参与由云安区和富林镇统筹开展的草畜产业、葛根种植产业、沙糖桔种植等扶贫项目。
贫困户林建珍,原本经济拮据,自入股了牛大力和沙糖桔种植产业项目后,每年收益4000元左右,“这份收入使得生活开支宽裕了一些。此外,家中正在读书的3个孩子,每人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助学补贴。
经过佛山市南海区3年的对口帮扶,云利村累计有64户254人脱贫,脱贫率98%。贫困人口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5.67元。
群策群力实现乡村振兴
漫步在云利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绿草茵茵,“漠阳江第一潭”广场的健身器材旁,有村民正在休闲健身,七八个孩子在草坪上嬉戏,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佛山南海驻村干部王柏祺回忆说,2016年刚来的时候,进村的路又窄又破,坐着车颠簸着进了村,没有绿化、没有广场,也没有路灯。如今,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建了4.5米宽的水泥村道,广场上每晚都有很多村民跳广场舞,非常热闹。
在建设生态文明村过程中,佛山市南海区帮扶单位2017年投入86万元,完成了云河排水渠、云河公路下岭塘挡土墙、云利村路灯工程、“漠阳江第一潭”亮化工程、云利村公路挡土墙等民心工程。2018年又投入了约15万元对云利村村委办公楼进行装修,投入42.9万元建成了村委会楼顶光伏发电项目,使村集体每年增加不少于3万元的稳定收入。
云利村还通过发动群众、乡贤、乡亲,积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清理沟渠河塘淤积180处,清运垃圾190多吨;乡贤、乡亲筹资捐资近100万元,铺设雨污分离管网12公里,美化亲水公园景观,建設标准垃圾屋8座,污水处理站4座,设立垃圾收集点6个,现在村庄基本达到河道绿化美(营造一河两岸景观)、村道干净美、田园生态(南约花卉基地)、家居庭院美的宜居乡村“四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