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十三五”中期评估报告
2019-05-1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处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处
《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大多达到预期进度要求,部分指标已超预期
2016年1月1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并要求到2017年底重点在“互联网+”创业创新、产业融合、益民服务、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率和电子商务的全球影响力,力争在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电子政务等领域,成为全国“互联网+”先行示范区。
总的来看,《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大多达到预期进度要求,部分指标已超预期完成《计划》目标。除旅游电子商务示范县、旅游在线交易额、全省景区酒店旅行社电子地图在线查询实现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指数及其全国排名、云工程与服务企业数、云计算服务能力全国排名7 个指标没有统计指标数据以外,仅5A 及4A 级景区免费WiFi覆盖率1个指标实现进度滞后。
“互联网+”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
(一)“互联网+创新”活力迸发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2017年评选98项首台(套)产品,其中国内首台(套)产品2 项、省内首台(套)产品96 项。鼓励新业态发展,跨境电商、网约租车、共享单车、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呈现蓬勃的发展生机,淘宝网、阿里巴巴和支付宝分别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产业电商和网上支付平台。推进新模式应用,推进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完善互联网知识产权多元化综合管理和保护体系;涌现了“生意帮”全国首个中小微企业协同制造创新平台,发布了全国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2017-2018年,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新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智慧视频安防等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逐步完善。加强网络技术市场建设和运营,构建全要素、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网络信息获得先进技术的渠道。完善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基本实现科技政务“一网打尽”,门户网站访问量平均每个工作日达1万人次。
(二)“互联网+创业”蓬勃发展
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企业登记注册便捷化,2017年7月1日全省实施“1+X多证合一”改革,群众提交材料减少80%,截至2018年12月底,共办理“多证合一”事项77.4万件;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置审批事项比2015年减少55 项;对农村电商创业者给予实体创业同等或上浮20%标准的补贴。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54.2万户,新设市场主体数比2016年同期增加125.6 万户,增幅为23.8%,日均登记市场主体4915 户;累计在册信息产业企业11.9万户,年增速在30%左右。
引进培育创业主体。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8年全省新增小微企业36.3万家;建立并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2018年,全省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0898家,高新技术企业11959家;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166 家企业已纳入培育名单。实施千人计划、海鸥计划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2017年共补助奖励7200万元支持16个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国内外众多人才、企业、资金、项目落户浙江,杭州市位列“2017中国大陆最宜创业城市排行榜”前列,2018年上半年人才净流入率达13.6%,居全国第一;2018年宁波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二。全面推进国家小微双创示范城市建设,“两创”服务券等改革极大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数量级创业平台。全省建设国家和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园区)40余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8 个,数量居全国前列;2018年新认定13 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累计全省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达25家。截至2018年底,累计认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69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69 家。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进展较快,到2018年底实现产业增加值1729.4 亿元,同比增长20.3%,三年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0个以上,培育国家级高企600 家以上,累计实现产业投资900 亿元。宁波甬江、G60科创走廊已经启动规划编制。
浙江省“互联网+”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一)“互联网+制造”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积极培育智能化改造工程技术服务力量,2018年新认定第6批省级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公司30 家,总数达到110家。2018年实施省级智能化改造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124 项,总投资370亿元。2018年,全省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16033台,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7.1万台。
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浙江“1+N”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截至201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产品2.4万余个,2018年组织服务对接活动1127 场次,为企业提供服务254 万余家次。企业上云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全省新增上云企业超12 万家,2018年上半年新增上云企业6.6万家,同时带动云产业发展,形成30 多家云平台服务商为主导,200多家云应用服务商和产业链伙伴参与的良好生态,阿里云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三大的公有云公司。
发展协同制造的现代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生产型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开展了服务型制造示范创建工作,已培育两批共计109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8 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其中9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入围数量居全国前列。
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制定出台《浙江省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领域开展各类试点示范,2017年培育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项目12 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8个,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一,征集并发布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40个,项目总投资291亿元。
(二)“互联网+农业”提质增效
完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完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和近20年的农村经管数据整理,818.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818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精准落地,45160多个农业主体实现地图模式精准管理服务,全省农业视频资源中心介入视频图像3086 多路。建设“智慧农资”服务平台,覆盖全省2/3的县(市、区),超400家知名农资供应厂商入驻,在线销售产品达到6000 多个,年交易额超3亿元。建设“互联网+林业”民生服务体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助力林业科普。建设水利设施数据监测体系,监测密度从1小时缩短为5分钟一次。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依托省级平台,开发11个市、80个县(市、区)智慧农业分平台,全省农业视频资源中心接入视频图像3000多路,43000多个农业主体实现地图模式精准管理服务。
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重要林业资源区域无线网络、物联网等基础建设日益完善;“互联网+”林业资源、林产品运输监管、动植物生长环境动态监管等加强;2017年启动建设浙江省智慧林业云平台。建设农业应急智慧系统,截至2018年底,共12342家畜禽企业纳入线上管理,全面覆盖规模养殖场、动物及动物产品分销企业等各类主体,接入养殖、屠宰、公路检查等关键环节视频监控1439家。智慧农业示范综合区建成11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建成234个。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应用,全省4.5万家规模主体纳入省级追溯平台。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化应用,全省6200余家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信息化系统购销农资商品,备案农资商品数量5.4万余个,累计采集农资商品购销记录2064 余万笔,一张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的农资监管与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三)“互联网+商务”不断创新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2018年新增农村电商服务站1452个,累计总数1.78万个,覆盖全省68.24%行政村。实施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梳理400余个农产品电商地方品牌,通过阿里巴巴、云集等平台拓宽流量和渠道资源,举办农产品原产地对接会。2018年,全省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667.6亿元,同比增长31.9%,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2.1 万家,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万的电子商务专业村1253个,电商镇130个。
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化综试区建设探索,成功争取义乌获批综试区,编制出台实施方案。抓好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对首批25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试点开展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并通报,对D级试点进行整改。部署综试区经验复制推广暨产业集群数字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服务配套体系建设。部署推进全省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评选发布65 家重点服务企业(项目)名单,编发服务商名录,组织24 场服务资源对接会。推动电商企业全球化布局。会同相关单位建立eWTP专项工作小组,加强常态化联络,协调推进杭州实验区建设。2018年浙江跨境网络零售出口574.4亿元,同比增长31.1%。
探索电子商务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阿里巴巴新零售、超级物种、网易考拉、网易严选线下体验店等新业态发展,支持杭州打造新零售标杆城市。目前,全省已落地450家“天猫小店”,8家“盒马鲜生”店。引导服务业电商平台在居民生活必备服务行业开展电商业务,推动传统商户上网开店,为百姓提供便利服务。支持工业企业深化电商应用,推进网络个性化定制试点。2018年浙江实现网络零售16718.8 亿元,同比增长25.4%;省内居民网络消费8470.5亿元,同比增长25.0%。
完善智慧物流体系。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制度创新,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推进杭州国家级物流标准化开展,深化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多式联运发展迅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宁波舟山港-浙赣湘(渝川)集装箱联运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项目入选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建立了铁水、水水、铁工、公空、公水等不同运输方式间物流信息互联互通试点,日均服务调用量达60万件以上。
(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发展。深入推进“移动支付之省”建设,加大商户移动支付受理功能改造力度,深化民生领域行业应用。继蚂蚁金服、网商银行之后,近年来浙江以网易、连通公司、传化支付、趣链科技、安恒信息、嘉楠耘智、呯嘭智能、每日互动、迪普科技、绿湾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金融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在各细分领域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信用体系。持续深入开展P2P 网络借贷风险应对工作,围绕实施“三严两强化”工作举措要求,坚持“以退出为主”的工作思路,建立“四降三率”量化指标体系,有序开展“三个一批”分类处置,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全力追赃挽损,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按照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建设,于2018年6月底上线试运行。
(五)“互联网+旅游”服务提升
推行智慧景区服务。打通国家旅游局产业监测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互动。建立旅游基础数据库,在全省4A级以上景区覆盖视频、游客流量监控。在温州、千岛湖、丽水、开化等地成立旅游大数据中心。推进温州、杭州、宁波等国家智慧旅游示范城市建设,建立智慧旅游标准及各类旅游服务平台。
发展智慧旅游企业。推进移动支付在景区、商户、宾馆等涉旅商户中的全面应用。全国首推支付宝+口碑(杭州旅游版),让游客“一只手机游杭州”。与阿里巴巴合作推进“杭州旅游护照”项目,新增运河、洪园、杭州野生动物园等“旅游护照”制定商户超5000家,护照服务窗新增会员18000 人,促进交易总额达11.8亿元。
加强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浙江省旅游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浙里好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省旅游资源展示等系统,为政府、企业、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在综合管理、精准营销、智慧化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动态化、个性化的决策信息。整合杭州旅游经济实验室,2017年共归集30000家旅游休闲企业刷卡经营数据及3000家酒店、景点点评及价格数据,完成杭州市12个重点游客集聚区的客流监测,并通过微信等渠道开放实时查询。
促进“互联网+”益民服务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交通”便捷通畅
推进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建设综合交通信息交换与融合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日开放数据10 多亿条。构建长三角区域交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发挥运输动态监测和调度指挥联动的作用。建设完成交通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整合公路、港航、运管、质监等综合交通信息资源,完成涉及矢量、卫星、海图等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一张图”的建设。
完善交通智能感知体系。应用监测服务系统,实现省内14 条重要高速公路通行状况动态监测,精度达95%以上;联合阿里云建设城市大脑,联合高德发布省内高速出行预测报告。建成宁波、湖州、丽水三个市级及其部分县级应急指挥平台。构建视频监控系统,在61个超限运输站主站、7个辅站及11个地市路政指挥大厅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全省已在1176 条车道安装331 套不停车预检系统,2018年利用系统记录资料依法处罚3.7万余例。
创新交通运输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进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了全省166 家重点三级及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全覆盖和部省互联,行政区域覆盖率达90%,线上售票量约占总售票量的15%。大力推广交通移动支付,全省共计3.8万辆公交车实现移动支付,杭州、乐清、浦江等地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
(二)“互联网+海洋港口”转型发展
推进智慧港建设。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新建28 座简易海洋潮位站,25 座渔港气象站和14 个波浪浮标。推进港口信息数据联网和标准化建设,申请材料共享率达81.2%。重点推进江海联运数据交换平台、江海联运公共服务平台和江海联运电商平台三大功能平台建设。构筑集船、港、货物流信息于一体的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
创新港航揽货模式。以数字化、可视化管理模式对宁波港口进行实时生产管理,按要求实现智能理货全覆盖。打造无人化集装箱堆场,在梅山港区、穿山港区分别开展码头集装箱岸桥和龙门吊远程操控系统试点。完善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中日韩三国27 个港口的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共享全球90%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年服务物流货值13.5 万亿元。
推进海洋信息化管理。推进数字海洋建设,构建海洋“一张图”空间数据系统,建立了核心数据库,实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管理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的一图展示。同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业务网络,实现了省、市、县海洋管理部门的同步应用。开发建设一体化指挥平台,初步建设完成海洋与渔业指挥平台。
(三)“互联网+健康”服务创新
搭建健康服务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健康云,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汇聚了全省11个市、89个县共4200余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实时归集老百姓在省级医院35 个数据集的诊疗数据,采集人口记录信息约9000 余万条,汇集全省3.15 万个医疗卫生计生机构、16.82 万名执业医师和17.45万名注册护士等数据。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覆盖所有132 家三级医院、222 家二级医院和1668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截至2018年底,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建成50 多个应用系统,建有涵盖企业、产品、人员以及监管四大类领域的52个基础数据库,采集数据近8.3亿条。
创新健康服务新业态。开展网上诊疗服务,浙一互联网医院等探索在线咨询、术后随访、慢性病复诊、轻问诊等线上医疗服务。浙江最早建立的互联网医院,云医院在线门诊量达22.8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13.6万张。群众看病“就近跑”,县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共享的比例分别达97.14%、100%、100%、98.55%。
完善健康服务产业链。推进诊疗服务应用,导医分诊、候诊提醒、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都有不同程度开展应用。探索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机器换人”,促进浙江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整体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的明显提升。
(四)“互联网+教育与文化”提升发展
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智慧校园,已建成省、市、县、校高速互联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全省中小学校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62%的中小学校无线网覆盖主要教学场所,28%配备移动学习终端,40%建有创新实验室;建成208 所“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26个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10家入选优秀单位,数量全国第一。开放在线教育,之江汇教育广场共享1706 门普通高中及义务段课程、42000 余个微课资源;超2000 名优秀教师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建成浙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浙江省教育基础数据库,浙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系统。搭建全省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统筹整合省市县各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推进浙江网络图书馆、浙江文化通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平台互联互通。鼓励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浙江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跨终端跨平台教学教材”等多个数字教育产品,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业内最早开发AR(增强现实)系列图书《孩子的科学》,浙版数媒“智慧爸妈”阅读包稳居同类产品市场销量榜首。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重点城市集聚功能增强,杭州、宁波、金华三个市文化产业占全省60%左右,全省15个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14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22 个文化创意街区发展良好。动漫游戏、文化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逐步确立在全国领先优势。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聚400多家数字出版企业,其中7家上市公司,2016年数字出版产值超400 亿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首批全国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示范单位,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
(五)“互联网+节能环保”加快发展
推进智慧节能。推广ETC 通道节能便民,2018年全省ETC 用户总量近550 万户,客车ETC 通行使用率达51.51%,非现金支付率达59.39%,节省燃油消耗610 万升。建设道路运输能耗统计与监测平台,通过选定500辆能耗监测样本车,涵盖全省11个地市,实现样本车在线监测、业务分析等功能。
推行智能环保。部署了浙江省钱塘江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部发)、浙江省微型水站水质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系统、浙江省清新空气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最多跑一次”环保数据仓系统等5 个较大的应用,部署有排污申报、污染源在线监控等近10个应用。实现动态检测信息互联共享,浙江省环境数据中心为衢州市、宁波市、杭州市、台州市、温州市、义乌市等市智慧环保和数据中心等项目提供了数据共享。
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支持杭州、余杭、安吉8家企业,实现线上交投、线下回收,提高回收效率。推动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温州市环保局升级了危废转运、放射源管理等平台;湖州市环保局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平台、危险废物处置全过程监管平台、环保数据中心、中心机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绍兴市环保局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试点单位,对重点污染源梳理了固废危废、辐射许可证等十几个专题数据。
基本建立与互联网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系
(一)“互联网+政府治理”高效便民
加强政务资源整合。建设电子政务“一朵云”,浙江率先搭建省市两级架构、分域管理、安全可靠的政务云平台功能。打造数据共享“一中心”,建设了全省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政务服务“一张网”门户,全省3000 余政府机关、1300 多个乡镇、2 万余个村(社区)都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搭建服务窗口。实现网上办事“一站通”,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申请、一站查询、统一监察。
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建设省市两级统一管控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和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归集5700万常住人口以及1372万法人单位信息,形成统一的人口综合库、法人综合库、信用信息库等,归集数据总量超过110亿条。以数据共享开放助力政务流程优化,为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无条件共享数据14715项,累计调用共享数据1.9亿多次,有效支撑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
构建新型政务服务体系。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引领,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联通条块信息系统,推进一窗受理改革。迭代升级全省统一的移动政务服务客户端浙里办APP,已推出各类便民应用285个。大力推行“网上申报、快递送达”,省市县三级90%以上事项开通网上办。率先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累计为社会公共缴纳政府非税收入等公共款项提供服务突破1亿笔,收缴资金超过1768亿元。推进全省企业投资项目审批2.0版、工程建设领域全流程审批系统、商事登记证照联办系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建设。
打造网上协同治理体系。在全省政府系统推广浙政钉移动办公平台,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府用户,激活用户114万人。推进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单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建立531X 信用监管体系,探索推进信用评价、联合奖惩、信用监管应用。建设基层治理四平台,构建由7.8万个全科网格组成的全省基层治理“一张网”。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在以12345电话整合政务服务热线的同时,依托政务服务网整合各类网上领导信箱、咨询投诉举报渠道。建设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平台、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系统、金融风险防控“天罗地网”系统、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系统、散装水泥专用车辆安全共治系统、欠薪联合预警系统等一批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建设,全面提升执法监管、决策辅助能力。
(二)“互联网+社会治理”安全有序
加强城市智能化管理。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设阿里云城市大脑等人工智能平台,提升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城市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杭州、宁波等市逐步在城市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运行推进信息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了智慧城管省级监管平台。逐步实施省、市、县的城市管理数据联网。
推进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提升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功能,民政业务14个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省统建。依托浙江省危险化学品风险管控大数据平台,建设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浙江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平台一期项目,截至2018年底实现对全省457 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全天候监测预警和重大事件联动处置,确保中央、省、市三级应急处置顺畅。建设消防数据公共安全信息化,升级改造消防监督管理系统。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在全省搭建10个水工情分中心,45个雨量/水位遥测站。
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一)“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浙江主动设计了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与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及辅助驾驶技术、三维打印与生物组织制造、4G+/5G车联网、能源互联网等近100项互联网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大数据、新材料等25个产业领域建设25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累计资助28 亿元,带动企业R&D 投入824亿元。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累计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超120家。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出台了发展人工智能、智能硬件、云计算、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着力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培育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重量级产业。关键技术全国领先,数字安防位全国安防产业集群之首;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均居全国第4,平均单笔融资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大数据蓬勃发展,规划建设14 家省级大数据重点企业研究院,评定75 家浙江省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成立国内首个工业大数据应用和交易平台、成立工业大数据实验室及工业大数据产业联盟。2018年上半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78.1亿元,同比增长21.4%。
加强智能制造重点应用领域技术研发。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过程和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健全机制强化服务,成立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开展面向浙江省制造业专家服务指导、强化部门联动服务。
(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网络强省建设,实现无线局域网省域全覆盖。2017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目前,城市光纤实现全面到楼、农村行政村实现全部光纤到村,4G 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数7.34,位居全国第二位。打造“城乡光网、精品4G网、窄带物联网”三张精品网络,全省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普及率在全国率先突破100%,分别达到126.9%和121.8%。建成全国最完善的窄带物联网。率先实现全省11个地市全覆盖,NB-IoT基站超过3万个,发展物联网用户5640 万户。建设全省WiFi免费服务网络,2017年底已建成izhejiangwifi 热点20698 个、AP182206个,已实现主要公共场所广泛覆盖。
实现“三网融合”,推进5G研发商用。电信运营企业与华数集团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做好三网融合工作。截止2018年6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发展IPTV用户756万户,华数集团积极发展基于广电网络的宽带业务。建设5G试验网络,完成浙江省5G产业联盟筹备,浙江移动、浙江电信分别在2018年规划建设300个5G基站,力争在5G规模试验、5G商用部署、5G应用创新等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按照国务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6 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各电信运营企业已基本完成LTE网络、固定宽带网的IPv6 规模部署和改造任务,初步具备向公众用户、应用基础设施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提供基于IPv6的互联网接入的能力。2018年,完成杭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通信质量监测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