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激活持久学习动力

2019-05-10陶文忠

新课程·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课程标准思维

陶文忠

为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应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学习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笔者在优化更新当今同仁的“启发式”“疑问式”“合作式”等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一种真正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原则的便捷、实用、高效的教学法——“六疑”程序式教学法。其具体操作模式为:预习质疑→备课选疑→课前示疑→课中论疑→择机释疑→课后补疑。

一、预习质疑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预习犹如“进山之前先探路”,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开始,在此环节必须校正以往教师先入为主,包办代替设计预习问题的陋习,还给学生自由发问的权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能享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前预习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实行质疑无错机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大胆发问。唯有如此,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先学后教”原则,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大胆、积极地提出问题、自觉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兴趣。

二、备课选疑是教师有的放矢实施教学的前提

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从对方获取信息来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得知他们心中存在的疑问,怎么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呢?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预习环节提交的疑问进行认真审阅,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与问题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取舍、修改、补充并确定处理问题的时机与方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以学定教”原则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这样会使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动态地结合在一起,会使教师充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并以此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克服备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课前示疑是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的有效方法

首先,教师将上一环节中选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按不同课型的学习重点,以由易到难的梯度,由表及里的顺序精心设计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上课时展示,以此凸显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并以此为学生以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质疑提供范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疑意识。其次,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时提出的独到的、有新意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的成就欲,使其享受成功的愉悦。

四、课中论疑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最佳方式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看到展示问题的瞬间可能对一些预习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但不知是否合乎情理,也不能确定对与错,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证实。教师若能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巧妙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以自身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魅力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采取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的互助合作形式,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多方交流、相互启发、深刻反思,使其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以此深化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共鸣度、兴奋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使教师把知识的传输、方法的传授与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独创性的理解有机融为一体,才能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辐射面更广,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更多;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形式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才能使学生既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感受到学有余力,学有乐趣;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择机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常常因为学生的見闻不广、积累贫乏、储备有限、体验肤浅、思维不够敏捷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对某些问题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发挥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态势,给予启发引导:或简明扼要地校正思路;或旁敲侧击地提示线索;或旁征博引地提供参考资料;或举一反三地传授学习方法,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境界。

六、课后补疑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有力保障

学生的学习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一方面,有限的学科课堂教学在解决学生原有疑问时有可能让学生产生猛然醒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为促使学生向纵深的学习空间发展,教师应有意识地适当拓展延伸学生所学知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亲历亲为的“实战演练”能力,又能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探究的问题或方向,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启迪思维、增长学识、陶冶情操、历练才干,使其学习始终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注: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课题《提高乡村薄弱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WW[2018]GH110。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课程标准思维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