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疯魔,不成活

2019-05-10米丽宏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馍馍蒜泥木块

米丽宏

小时候读过两个故事,至今难忘。故事的主人公,很特别。

两位,一位是不知饥饱的牛顿,一位是把墨汁当蒜泥吃的王羲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牛顿有天请一位朋友吃饭。朋友来了,他还久久沉迷在实验里抽不出身。眼看吃饭时间早已过去,朋友就自己到餐厅吃掉了一只烧鸡,鸡骨头留在了碗里。一会儿,牛顿来吃饭,看到碗里的鸡骨头,惊奇地说:“我以为我没吃饭呢,原来我已经吃过了。”便掉头回了实验室。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书法家王羲之。他自幼爱习书法,常常着魔一样,沉迷于书写不能自拔。有一天,家人送饭到书房,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三番几次让他吃饭,他都兀自埋头写字,像没有听见。终于想起吃饭时,他因为太过专注而误将馍馍沾满墨汁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但仍吃得津津有味。

故事中的牛頓,近乎天才,天文学上,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数学上,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物理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另一位,王羲之呢,是中国书法之“圣”,作品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书苑。你可以看到,他们取得成功的背后,都有一种痴迷疯魔的状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沉迷投入,热烈追求,删繁就简,忽略了其他,甚至是生活常规。

不疯魔,不成活。“疯魔”,便是指那种如痴如狂的专注投入状态;“成活”的意思,则是成才,是成事,是跨越,是发展,是提高,是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将一项事业做到巅峰状态。

“疯魔”,其实是精神专注投入的外显。当人全力以赴,如痴如狂,殚精竭虑之时,思考与研究琢磨之力,往往变得高度灵敏,高度集中。这就宛如一柄打磨得锐利无比的钻头,发力集中于一点,何等坚厚的障壁都能钻透。而那种灵思饱满的状态,往往使人感觉兴奋,感觉过瘾,感觉到灵魂飞升的自由与魅力。

美国有位自动机械专家魏刚,他痴迷研究,工作时间拼命努力自不待言,就是休息时间,脑子也停不下来。他如果太疲倦了,就用一个办法来休息脑子,即锯木头。他在家里堆一大堆木材,每天他要把大木块锯成小木块,把小木块锯成更小的,以资休息。外人看来,他真是陷入“疯魔”了。

其实,任何一个领域,都无限辽阔地铺展在每个人面前。唯有全力以赴、炽烈追求者,才能深入其中,策马奔腾。那个看上去山穷水尽的泥穴,深入进去,却是花繁叶满的桃源。其中趣味无限,如鸟语花香和山清水媚般令人沉醉。这也正是令深入者“疯魔”痴绝的兴奋点。

如此看来,那些曾经在某一领域陷于“疯魔”的人,事业无一例外获得了巨大成功,而高不可攀的世俗成就,在他们,却只是精神享受之外的副产品。

著名作家王小波说,“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其实,我们普通人,也都有我们自己的“主题”、我们的“桃花源”,若深入其中,必有大美风景。但当下,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泛滥如泡沫浮浪,令人茫然四顾,无所适从。我们习惯了手机片刻不离手,阅读不超140字,做事3分钟热度,时间稍长就无法集中精力……

我们浮漾在喧嚣的水面,追求炫,追求酷,追求刺激,而这些却都是最低层次的感官享受。

高贵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

只有沉下身来,静下心来,掀开事物表面的浮障,去洞察其内在本质,才能获得一种极致的快乐。这个沉潜、掀开、洞察的过程,其实充满了专注和宁静,很美很美。也许这些距离“疯魔”状态还很远,但那又有什么要紧?普通人嘛,我们借助专注和宁静,一步步走向品质生活,也就够了。

(编辑  高倩/图  沐阳)

猜你喜欢

馍馍蒜泥木块
你带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清明馍馍
大峡谷历险记
谁动了我的馍
狐臭试试隔蒜泥灸
蒸馍馍
蒜泥点唇
蒜泥白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