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印象管理

2019-05-10杨晶茹

新媒体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隐私

杨晶茹

摘  要  基于超人际模型,从印象管理的角度分析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表演”的动机与印象管理的形式,并进行总结与反思,旨在帮助人们提高警惕,提防不良PUA群体的搭讪套路,维护良好的网络社交空间。

关键词  印象管理;超人际模型;PUA;隐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134-02

PUA(Pick-up Artist)指搭讪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源自美国,起初指一群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后泛指擁有吸引异性的技巧,让其为之着迷的男女。最初,PUA术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异性交往的技巧,但近几年PUA传入中国,衍生出不少流派,如夜店流、下药流等,其技巧中有关形象包装与印象管理的部分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不良PUA”,不少人深受其害。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南方都市报等知名报纸都曾对于不良PUA案件进行报道与评论。本文将通过解析近几年国内PUA群体普遍诈骗手段,以期从印象管理的角度,分析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惯常行为的动机及形式。

1  相关概念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印象管理理论,是指在社会互动中,人们控制和掌握他人对自己所形成印象的过程。互动中的一方希望通过“表演”在他人脑海中形成自己预设的印象,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在当今网络社交中,网络上的人际互动产生的情感效果,有时甚至超过面对面互动的情感表达。美国学者约瑟夫·瓦尔特将这一现象称为“超人际互动(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1]。超人际模型的功能主要是探索网络条件下的传播参与者如何形成超越普通人际互动情感和关系的效果。

2  不良PUA群体印象管理的动机及形式

不良PUA群体成员多是学员基础,在网络上所谓“导师”与“PUA手册”的指点下,几乎是机械性地重复步骤,以被吸引对象的人数作为课程是否达标的标准,把对象对其付出的感情作为炫耀的资本,在“自我表演”中获得莫名的优越感。总结近年的案例,笔者将大多数不良PUA群体印象管理的动机与形式总结为以下三部分。

2.1  塑造形象博关注

不良PUA群体的普遍特性是在社交媒体呈现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上流圈子生活状态。这是不良PUA作为表演者塑造自己形象的阶段。不良PUA群体借助社交平台,多以图片、文案为切入点,传递“表演”信息。有些人接触到不良PUA发布的信息后选择继续关注并“观看表演”,而那些较有辨识力的对象则不会理会不良PUA此类炫富暗示。第一步也是不良PUA筛选观看对象的关键一步。

2.2  利用好奇获认同

第二步,不良PUA将在现实中进行神秘化表演,故意与观众保持一定距离,塑造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这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关注[2]。在现实中,不良PUA以退为进,以剧情丰富的故事情节不断设置悬念,诱人深入,从简单的肢体碰触开始,在现实中与观众产生实质性联系,在聊天过程中多以提要求的命令口吻,将交往主导权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中,令观众对其着迷,这同样也是不良PUA群体连接现实和虚拟的重要一步。

2.3  建立关系掌主导

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之后,不良PUA将根据对方的反应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多以浪子、总裁、富二代等极具社会话题性的角色出现。随后,他们将打破自己在朋友圈的光鲜形象,进行二度印象管理,将自己伪装成外表强硬实则内心脆弱不堪的形象,唤起观众的同情心、愧疚感与拯救欲。此后,不良PUA将完全成为“感情”中主导的一方,将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一步步摧毁对象的自尊,甚至是精神和生命上的虐待,若此时对象不能及时抽身,将带给其更严重的伤害。

3  基于超人际模型的PUA印象管理形式

线索讯息的缺失与讯息发送者(senders)、传播信道(channel)、讯息接收者(receivers)以及反馈(feedback)相互作用导致了超人际效果的形成[1]。

1)在经由网络媒介进行的社交中,生活中真实可见的信息往往缺失,讯息发送者可以通过选择性的自我展示进行印象管理。不良PUA群体不仅是选择性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如利用或出色的口才或高颜值的外表吸引观众观看表演,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获得关注,更选择借助社交网络中的大量信息作为辅助,“复制”并且“盗用”所谓高端人群的生活片段,进行全方位的表演。

2)以文本、图片、小视频为主要形式的信息有利于其形象塑造的节奏控制。PUA群体传播信道的背景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让生活更为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灰度地带对于隐私的侵犯。不良PUA群体中多流传使用全套图集,均适用于润色不良PUA群体塑造不同的虚假角色,生活片段、风景图片等一应俱全,角色生活状态的表演几乎以假乱真。

3)社交媒体中可供判断的线索相当有限,更新频率也随之变高,讯息接收者在无法短时间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根据只言片语将其过度理想化。不良PUA群体正是抓住了讯息接收者的好奇心理,在高频率、高质量的信息发布中设下陷阱,塑造又打破看似完美的人设。尽管网络人际印象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刻板表征”与“极化效应”又使得讯息接收者默许并承认了这类讯息存在的真实性。

4)讯息接收者由于自身产生的理想化观念而发出的积极反馈促进了交流的持续进行,形成了“行为上的确认”和“认知夸大”的循环[3]。这可以看作不良PUA群体的后期行为的理论支持。随着交流的持续进行,讯息接受者进一步相信并服从于不良PUA扮演的角色,多由于愧疚感和侥幸心理的纠缠,情感上难以逃离。不良PUA角色扮演者不仅肆意玩弄对方的生命,更给受害者们留下了抹不去的情感障碍和心理阴影。

4  反思与总结

4.1  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之殇

尽管数据属于个人且确实有拥有权,但实际情况是,信息所属者不是唯一对它有拥有权的人[4]。不论是不良PUA群体中大量流传的通用图集、视频集,还是被PUA们盯上的那些对象的信息,这些隐私数据已成为了公然买卖的商品。网络上的“她和他”是不是真实存在?隔着屏幕的交往还能被信任吗?隐私的泄露使媒介使用者产生社交恐惧,可能影响真实的生活。

4.2  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热情与理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由不同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之中。由于部分讯息接受者缺乏相应的辨识度,尤其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偏听偏信那些甜言蜜语,更容易幻想自己是偶像剧的主角。怀有人际交往的热情当然值得肯定,扩大人际交际圈也无可厚非,但是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更应注意理性辨别。与人交往确有技巧,情商的价值无法估量,PUA技巧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不應让其成为骗财骗色的借口。相关社交平台也应及时对于存疑用户身份进行核查,帮助保护用户隐私,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空间。

4.3  网络社交空间自我身份的焦虑与迷茫

身份即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体现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5]。PUA学原本是为那些不懂得社交技巧的人增加交往沟通的几率,但却被居心不良者加以利用。不良PUA群体很大程度上在现实生活中失意,便选择通过PUA的技巧试图刷存在感,“表演”并不存在的角色,将自己伪装成为他们认为的“魅力成功人士”,以获得某些观众的依赖和认同。但这同样是可怜可悲的,不良PUA不仅对受众造成伤害,更是对使用PUA技巧者本身形成了不可逆的身份认同障碍,他们在角色扮演中迷失自我,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用套路待人,最终换来的也只能是套路罢了。

参考文献

[1]张放.虚幻与真实——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2-23.

[2]周冲.不良PUA到底有多恶心?万字长文,深度揭秘这个残酷组织[EB/OL].[2018-10-13].https://mp.weixin.qq.com/s/pBHEraRS6WSNeodoFYQ44w.

[3]See Walther,J.B.(1996).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3(1):3-43

[4]斯特凡·韦茨.搜索|开启智能时代的新引擎[M].任颂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78.

[5]苏丽丽.微信朋友圈晒客心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以“90后”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159.

猜你喜欢

隐私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数据安全事件频发 “隐私”何处安放?
新形势下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
室内窗帘装饰性探析
浅议隐私权的边界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被直播”问题现状调研报告
被遗忘权的理论探讨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