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噬与错位:自媒体网文对杨绛及其作品的推介

2019-05-10邱代东

新媒体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网文杨绛

邱代东

摘  要  以读者阅读点击量为运营基础的自媒体,其网文的创作权力从作者向读者发生了明显的置移,读者的偏好“反噬”了作者的创作空间。分析以杨绛为题的自媒体网文,可以发现,杨绛形象被塑造成大众解决生活烦恼与养生的参考;杨绛的散文作品被“裁剪”,以语录的形式成为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心灵鸡汤”,与纸媒的推介呈现出明显的错位。自媒体网文对杨绛及其作品错位推介,是以接受者阅读习惯和期待视野为主导,作者、发布平台、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环境共同参与和配合的结果。

关键词  自媒体;网文;接受美学;杨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07-02

我国消费主义社会的形成,让文化生产机制得到了更为高效的运作,文学的创造变得异常活跃。同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促成了媒介的繁荣,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大的选择权。通过网络平台流转、销售的文学作品通常被叫做网文。在以读者阅读点击量为运营基础、网文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中,读者的接受以绝对的优势夺取了原本属于作者的创作自由,反向侵噬了网文的创作空间。本文研究以杨绛为主题的自媒体网文为对象,分析读者的接受“反噬”作者创作的具体层面和详细理路。

1  基于阅读量的研究对象选择

杨绛于2015年5月25日离世,大量以杨绛为素材的文章通过各类媒体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其中,自媒体以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传播速度,将杨绛的各类信息迅速地渗透到了广大网民之中。自媒体以创作、传播和反馈“三位一体”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网文的接受。到2018年9月,传统纸媒中以杨绛为素材的新文章在数量上已经大为减少,而在自媒体的主要平台微信公众号上,以杨绛为题的文章依旧层出不穷。可以窥见,传媒的主要现場已经置移到了新媒体的场域中,研究新媒体场域中的文学接受现象是有必要的。

“清博指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新媒体数据搜索引擎,拥有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微信数据库,已成为国内制定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排行榜的权威机构。笔者以“杨绛”为主题词,通过清博指数的搜索功能查找微信公众号上2017年8月10日到2018年8月10日内发布的相关文章,得到了4 237个结果,其阅读总数量为1 108万。将网文按照阅读量的数值进行排序后,笔者手动筛除无关项,选择阅读数排名前50的网文作为分析对象。

2  现象分析:网文的创作策略

在阅读数排名前50篇的网文中,有16篇的文章是从纸媒上直接迁移过来的。从纸媒搬到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虽然换了一个发表平台,但文章内容并没有变化。它们承袭了传统媒体对文章的严格要求,不仅文体和文字排版上遵照传统出版业的规范,在语言上也保持了书面语的权威感,同时还具备较高的文学性。余下的单独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的34篇网文,在创作上习惯以受众群体的偏好为导向。这些单独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的网文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策略进行创作。

第一种,将杨绛的素材与当下的流行元素结合。作者对素材的阐述往往以博得读者的关注为出发点,以塑造文章的流行性为目的。阅读量超过10万、由微信公众号“国馆文化”发布的《杨绛:且以优雅过一生》是这类网文的典型。作者将杨绛受欢迎的原因归结为“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当下年轻人应对焦虑和迷茫时常用来自勉的、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热词”。作者将其指认为杨绛受欢迎的法宝,迎合了当下青年读者乐于自我追求的心理习惯。微信公众号“悦读”的《杨绛7句话,揭示婚姻与人生的真相!》以杨绛的名言作为基点,以语录的方式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进行阐发。在杨绛的每一句名言后面,作者都以“鸡汤文”的方式进行加工——解说、衍生,尽可能地贴近当下读者的口味。在微信公众号“每日一读”的《杨绛: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有好的孩子》中,作者从杨绛的事迹中提炼出了育儿热点,将杨绛的教育观念归属于时下流行的“快乐学习”教育理念。

第二种,采用“素材嫁接”的模式。作者不考虑素材本身具有的表意内容,以生硬的方式嫁接素材,导致各内容之间的衔接很不自然。在微信公众号“漫漫说”发布的《杨绛:善待暮年》中,作者摘选杨绛的散文,以“语录”的方式撰文,来劝说老年人要心态平和,要与年轻人相互理解。文中杨绛的名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本身并不明确含有老年人与年轻人相互理解的意思。作者却借此告诫老年人:“记住,年轻人永远比老年人忙”和“不要满怀焦灼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这种嫁接式的创作手法破坏了文章的自然形态。在“光明网”的《杨绛: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才能看透世间百态》中,作者企图表达“做人要有同理心”这一主题,将杨绛的名言和胡歌、董卿、李嘉诚等当代名人轶事杂糅在一起。由于内容之间缺乏联系,导致文章表达曲折,整体性缺失,主题淹没在了细节之中。

第三种,内容创作世俗化。微信公众号“国馆文化”发布的《杨绛:且以优雅过一生》以世俗化的道理去解读杨绛的认知。比如“杨绛深知一个道理:分享幸福得到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为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少”“一个女人历经两个世纪,风雨洗礼,内心的强大已经无法想象。”在“睡前故事”的《杨绛与她一生的杰作》中,杨绛女儿钱瑗的第二段婚姻被简化成了一个以联姻实现酬谢的故事。这种将名人世俗化的创作手法拉拢了读者与名人之间的距离,但也同时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精神差距,失去了客观性。

网文中的杨绛逐渐偏离了她原本的生命内容。杨绛一生沉湎书斋,治学严谨又颇有文学创造力,在翻译、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领域成绩斐然。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杨绛的创作,如《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走在人生的边上》都是不容忽视且具有现象意义的文学作品。正因如此,在《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杨绛传》(罗银胜著)及她本人的多部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文学世界里遨游的学者形象。杨绛形象的另一个主要部分则来自她贤妻良母的家庭身份,其夫钱钟书的评价“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是被公认为评价杨绛最中肯的标签。然而,自媒体网文对杨绛形象的塑造则充满了世俗化的色彩,极大地弱化了杨绛作为一名翻译者和作家的价值,将她变成了一位掌握婚姻秘诀、懂得用心灵养生与知晓长寿秘诀的一位老人家,平和的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的行为处事成为了她形象的主要标签,也成为她懂得维系婚姻奥妙、相夫教子、人情世故的最终结果,吸引着广大的网民,成为他们解决生活烦恼的思想参考和追求生命长寿的一个模仿对象。同时,自媒体网文“裁剪”杨绛的作品成语录,让其发挥心灵安抚效用之时也极大地遮蔽了杨绛其他的重要思想,降低了杨绛作品的文学价值。

3  现象背后:创作机制的转型

自媒体网文对杨绛形象的重塑,是以接受者阅读习惯和期待视野为主导,作者、发布平台、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环境共同参与和配合的结果。

阅读自媒体网文的读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点阅。时间的有限,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阅读期待能否获得满足,阅读的目的更加明确也更加直接。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阅读方式,通过点阅的数量,用市场化的手段将很多具有启发性、内容更为客观真实、审美与内涵兼顾的文学作品扼杀在摇篮里。

随着读者地位的提高,作者们的创作策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少作者在创作中主动照顾读者的“胃口”以实现“生存”。为生计而调整目的的功利性写作,古往今来并不少见。过去,在“文以载道”这一创作传统的影响下,加上读者反馈的延迟,功利性的写作体量小且始终处于末流。而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读者提供了选择的便利,打通了讀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时间差,间接地助推了阅读行为的消费化。写作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之中,成为了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生产环节。对于“生产”何种内容以获得读者的消费兴趣,便成了作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在读者影响网文创作的背后,是当下社会文化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朝着“以接受者为中心”形态演进的现场。接受者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增大,表明了文学创作机制中的权力从作者向读者发生了置移,打破了文学创作机制原有的平衡。在不平衡的状态下,自媒体网文也就容易发生对作家及作品错位推介这样无视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现象。

4  结束语

自媒体网文主动贴近读者的口味,甚至让读者的接受偏好塑造自己的形态,遵从的是知识市场化的消费逻辑。这种倒置的文化传播,不仅伤害了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还破坏了文化生态,使文学对于社会的作用变得浅薄。“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在1967年提出的。尧斯主张“读者中心论”,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而自媒体似乎将接受反馈的过程提前了,放置在了创作阶段的前面,从而扼制了创作,将文学庸俗化、娱乐化,降低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当然,自媒体网文以接受者为主导的创作也并非没有益处。当接受群体对正能量有需求,对积极生活有向往,网文会快速地响应并高效率地进行传播,在短时间里便可以产生激励读者的作用。但受到消费逻辑的约束,大多数网文的“寿命”有限,激励作用并不长久。如何在消费的迷雾中,寻找到另一条既能保持人文价值又能维持生存的创作道路,不只是作者的任务,而是作者、读者和发布平台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清博指数打造中国版Palant,用大数据说话[EB/OL].[2016-07-15].http:∥mt.sohu.com/20160413/n444033942.shtml.

[2]张玉能.接受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40-45.

[3]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网文杨绛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