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抖音对人的束缚
2019-05-10蔡瑞辉
蔡瑞辉
摘 要 抖音因其制作门槛低、情节反转多变、配乐趣味性强等特点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基于算法推荐机制的抖音在捕捉用户使用偏好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窃取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形成了“信息茧房”效应。而可视化呈现加之自把关的传播模式也使得抖音用户在价值取向多元的个人创作中极易获得关于真实世界的片面想象,甚至被浸染于其中的意识形态所束缚。文章就以抖音为例,试分析短视频类社交媒体对人们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抖音;算法推荐;可视化呈现;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3-0131-02
于2017年春节期间迅速走红的抖音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符号,代表着“有趣、新奇、接地气”等含义。作为今日头条旗下的一款产品,它的成功自然少不了其背后强大的数据统计和智能算法推荐的技术加持。可以说,抖音不只是一款网络短视频社交App,它还是以一套以大数据算法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处理系统。事实上,抖音的走红也正显示出科技发展对于人们隐私权的侵占和对精神自由的控制愈发严重的趋势。抖音通过将算法推薦和可视化呈现相结合,在源源不断地将无数陌生人的生活展现给用户的同时,无形中也为用户打造了难以挣脱的“洞穴”。在虚假的真实面前,用户像观看洞穴墙壁上的影像一般,信以为真并乐此不疲。
1 随身携带的用户监视器
抖音的大数据算法推荐主要有以下特点:基于用户基本信息的协同过滤,基于用户社交关系的精准推荐,以及基于内容流量池的叠加推荐。依据用户网络社交账号上的个人信息和社会联结,抖音在为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的同时,也对用户进行着实时监控。伴随着用户的点赞互动、艾特好友、视频发布等一系列行为,数据系统便依托这些监测数据更精确地进行用户画像,从而推荐更符合该用户偏好的内容,最终为每位用户呈现出极具个性化的世界。
事实上,被新兴技术赋权的用户即使得以参与到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却仍然是被束缚的。抖音一方面鼓励用户积极发挥创意,贡献内容,给予他们生产的自由;另一方面却也规定着用户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限制了用户发挥创意的范围,剥夺了用户观看和选择的自由。在发布之前,用户首先看到的是算法推荐给他们的并不完整的世界,而基于这种拟态环境,用户由新奇到模仿,由发布到获赞,体验着每一环节的快乐,却不曾考虑到他们接触的世界本身有什么问题。
算法推荐在最大程度地迎合用户的同时,也为用户编织了一个个信息茧房,剥夺着用户发现世界更多可能性的权利。因此,抖音更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用户监视器,它使用户越来越接近于他们想看到的世界,从而也就离全面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2 可视化呈现的虚假真实
在视觉传播中,图像符号往往比文字符号更深入人心。原创短视频作为一种图像符号,相对于其他如动画、H5等可视化呈现形式,又具有突出的优势。一是专业门槛低,操作简单,用户互动积极性强;二是创作不受时空限制,即拍即传,真实可感;三是传受关系模糊,传播者也是接受者,拉近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更易于接受。在抖音中,用户既是观众又是主角,所拍所摄,取材生活。这种传受双方相互平等的关系,使得用户放下戒备,更易于相信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这些可信度高的短视频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眼球,他们充分利用工作、学习的闲碎时间共同描绘了一幅生活重压之下的群嘲和娱乐图景。
短视频的可视化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看到了世界上许许多多普通个体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各式各样的自我秀。然而微观真实的具象下带来的却是宏观真实的失语,抑或是,可视化呈现的内容从来都是为秀出自我而进行的精心编排和表演。抖音上的内容以美女帅哥、家庭生活、孩子萌宠、音乐舞蹈、短故事、美食旅行、技能教程为主。这种年轻化、娱乐化、社交化、技术化、创意化的内容生态决定了其无法展现社会的全貌。而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愈是强调场景的真实,便愈是强化其掩盖全部生活的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虚假繁荣的生活景象。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创始者卡茨认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到:“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从用户群体来看,抖音上以青年群体居多,他们敢于秀出自我,渴望获得认同,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身份的建构。而抖音上的很多内容正是体现了年轻人对于网红人生和理想世界的追求。李舒霓将抖音的视频类型分为四种:模仿秀类、自我秀类、生活记录类、生活技巧类,前两类是为了展现自我,后两类是为了展现生活。通过模仿秀和技能秀,用户可以在喝彩声中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而观看别人的生活秀,受众也在点赞与模仿之中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因此,用户发布的短视频,离不开社会流行文化浪潮的影响,也离不开塑造自我形象和构建自我身份的需求,更离不开用户个体的走红心态和“晒”的心理。
关键是,青年群体对于自我身份建构的强烈需求恰恰是对抖音内容真实性的放大镜。无论是模仿秀、技能秀还是生活秀,青年用户在这些场景面前,容易将他人的经历幻化成自己的间接经验,从而在构建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也重塑着三观,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因此,可视化的呈现方式确实增强了真实性又营造了场景感,但也使得用户在对真实性呈现的依赖中逐渐陷入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想象之中。
3 打造意识形态的“牢笼”
意识形态是一种我们认为理所应当这样或那样而从不质疑其合理性的东西。阿尔杜塞认为意识形态本身存在与物质的实践中,并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作用。譬如在精英教育中,从没有人想过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后为什么一定要走向精英的岗位,似乎这就是理所应当的。学校通过不断培养出一批批的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角色和身份有着共识的人出来,不断再生产出来这种自我认知和社会阶层,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过程。
在当今的社会体系中,现代传媒显然成了意识形态的最大推手,大众传播的成效是决定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关键。近年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传媒领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信息传播模式正由线性传播向环形传播转变,传媒业态正在重塑。在此背景下,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正在遭受冲击,当下我国传媒体系的话语权正由原来的传统媒体向新兴网络媒体转移。而网络传播开放性特征,使得信息的传播打破国界,多层次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伴随着新媒体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放任,当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悄然受到冲击。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抖音牢牢地吸引了一批受众,并制造出一种虚假景象。这种泛娱乐化的表现是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运作的结果。汪旭认为,在信息丰饶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了很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争夺信息受众和满足受众需求就成为信息价值实现要面对的两个问题。娱乐则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反观抖音的内容生态,炫富行为获赞无数,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娛乐至上备受推崇,甚至低俗媚俗也成了作秀的资本。这些泛娱乐化行为实际上是关注“小情怀”,关注“私人叙事”的表现,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内核。因此,抖音中的一些内容正无形中宣扬着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断地刺激观看者的视觉和大脑神经,不断地为观看者制造欲望。同时,百万人次的点赞和算法推荐机制下的不断重新分发,进一步强化了受众认同、称颂并以此为荣的心理。这种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便是意识形态植入的过程,当观看者成了下一个模仿者,意识形态便已经大获成功。
因此,抖音看似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全民的娱乐精神,但实际上也助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在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下,受众眼中的真实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真实,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推荐是裹挟着意识形态的推荐。所以,我们不禁反思,新媒体的确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却也带来更大的束缚。
4 结论
支撑新媒体的是其背后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则往往是由资本所操纵的。抖音作为一款社交短视频App,其首要的目的便是获取流量,实现盈利,在市场主导的经济模式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渗透,抖音短视频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精确的算法推荐和极具趣味的可视化呈现,抖音使人们不知不觉地陷入到意识形态的牢笼里。民众对算法推荐的依赖和对传媒的真实性的想象使他们面对意识形态的侵染时毫无辨别和抵抗能力,而是沉浸在一时的艳羡和欢愉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参考文献
[1]E·卡茨.人际传播: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阿尔杜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舒霓.抖音视频的类型分析与意义建构[J].新媒体研究,2018,4(19):1-4.
[4]汪旭.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J].山东工会论坛,2018,24(5):83-87.
[5]王海燕.抖音的算法推荐特点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4(20):2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