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恩师二三事

2019-05-10卢坤生

老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单身汉师母恩师

卢坤生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时光的流逝淡化了不少记忆,湮没了许多往事。但有些人、有些事,却令人难以忘却,常常萦绕于怀,铭记在心。恩师丘兰生就是其中一位。

恩师笔名晓丘,是一位军旅老作家。

我是1968年2月从南昌六中应征入伍的,1970年8月被任命为福州军区某守备团炮营排长,同年9月任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和恩师的相识,就是从此开始的。记得刚到团部,宣传股的同志就告诉我,股里还有一位老股长,叫丘兰生,是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

在部队工作期间,恩师对我的帮助历历在目。

1979年年初,我在基层调研时,听到了一个连队干部回乡探亲时恋爱的故事,很受启发,并萌生了以此为原型写一篇小说的想法。但当时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仍属冷门,很多人不敢涉足,我也犹豫不决。恩师得知后鼓励我说,当下“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百废待兴。爱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宣传美好的爱情,自古有之,应该大胆用手中的笔去赞美纯洁的爱情,以实际行动迎接文艺百花园万紫千红的春天。在恩师的鼓励下,我开始以短篇小说的形式,描写海防前线一位连队指导员与一位青年女教师的恋爱故事。其间,我得到了恩师耐心的指导。他经常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和我一起商量研究写作的细节,小说初稿完成后,恩师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经过几次改动,我的第一篇小说《相亲记》在1979年10月26日的《厦门日报》“海燕”副刊上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当时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为数不多,我这篇小说新颖动人,在军内外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这篇小说的署名虽然是我的名字,但背后凝聚了恩师多少心血,只有我知道。

提起恩师一家对我生活上的照顾,往事又一幕幕涌现在眼前。我刚从连队调到团部工作时,恩师一家还租住在驻地镇上的民房里(当时部队规定随军家属不能住营房)。记得1972年我在部队结婚时,恩师还请我和爱人到他家里做客。恩师和师母一起下厨,做了一桌丰盛可口的菜肴招待我们,至今令我回味无穷。后来恩师一家搬到团政治处宿舍住,和我又成了邻居。那年头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晚上经常加班加点,第二天起得较晚,食堂早关门了,恩师家便成了我的“第二食堂”,喝上一碗香喷喷的地瓜稀饭,心里暖融融的。有一天我从连队采访回来,由于饮食不当,加之又淋了雨,患上了急性腸胃炎,上吐下泻,闹得整夜不得安宁。恩师知道后,给我送来了肠胃药让我服下,并叫师母给我煮了一碗红糖生姜汤,我的病情得到控制,很快康复。更令人感动的是,1978年8月,我女儿在驻地部队医院降生,爱人在回到部队营房坐月子期间,又得到恩师一家的精心照料。当时,食品供应比较紧张,恩师托人给我买来奶粉,师母也时不时地给我爱人买点瘦肉、猪肚、猪腰等,保证了爱人在月子期间的营养需要。恩师一家不但对我关爱有加,对政治处的同志也是如此。当时政治处的同志大多是年轻人,成了家的爱人也不在身边,过的都是单身汉的生活。每逢过年过节,恩师都会把我们这些“单身汉”请到家里,安排一顿可口的饭菜招待我们,使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至今,老战友见面,还常常会聊起这些往事,对恩师一家充满感激。

人的一生,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记录的是轨迹,难忘的是真情。恩师在81岁高龄时,因病无治驾鹤西去。遗憾的是,我因出差在外,未能参加他的告别仪式,送他最后一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只有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恩师的教诲,安慰他的在天之灵。

猜你喜欢

单身汉师母恩师
喧噪
柔柔好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没有难度哪有高度
漫话“戴高帽”
幻想和希望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贵族单身汉(上)
黄济恩师,您听我说
刘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