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岂能“迷蒙”发展
2019-05-10老树
老树
一夜刷屏迅速反转
1月30日中国新闻网发布的文章《刷屏的“寒门状元之死”为什么会引发群嘲?》称,一夜之间,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聪颖过人的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人生逆袭考上名校,却因为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更为可悲的是,其年仅25岁就因病去世。此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它是拥有千万粉丝的自媒体大V“咪蒙”公众号矩阵中的年轻成员。这篇文章发布之后,最开始的几个小时,很多人转发文章时的转发语是:“看哭了!每个人都用力地活着,……”“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
随着文章越来越受关注,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和价值观的反思越来越多。虎嗅APP提及的几点漏洞引发广泛认同。其中,主人公2013年参加高考,高中时看过网络剧《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的上线时间是2014年。这成为质疑否认事件真实性的硬核实锤。针对文中提及毕业两年就成为阿里巴巴P7级的员工,阿里巴巴公关部回应称:情况不属实。
文章发布十几个小时后,因太多人举报内容不实被微信平台删除,此外,腾讯接相关投诉,该内容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发布账号将被禁言60天。
2月21日人民网《“咪蒙”微信公众号注销?多家平台关停相关账号》一文表示,针对《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被质疑造假,2月1日,“咪蒙”进行道歉,宣布停更公众号两个月。不过,其道歉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暴露出一贯的擦边球思维。2月21日,“咪蒙”公众号及其矩阵号“才华有限青年”显示已经注销。2月21日晚间,新浪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表示,新浪微博为履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对自媒体管理的相关管理要求,严厉打击通过“贩卖焦虑”及其他通过消极低俗内容获取流量的行为。为此,新浪微博关闭了用户及社会反响强烈的“贩卖焦虑”情况严重的账号:@才华有限青年@咪蒙。此前,凤凰网、头条号平台、知乎相继发布声明称,永久关闭“咪蒙”“才华有限青年”等账号,并拒绝此类账号再次注册。原因是这类账号为博眼球吸流量,长期发布虚假营销内容,贩卖社会焦虑,宣扬“毒鸡汤”和丧文化,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流量至上野蛮生长
1月30日央广网《寒门状元之死放大焦虑?我们需要怎样的自媒体》一文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让老百姓脱离了对生存的焦虑,我们追求的是怎样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对国家、对社会的要求定然是个性化的,但国家和社会也一定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一切人的所有需求。因而,不少人会有新的焦虑,这种焦虑搭着某个热点,就会扩散开来。而这正是“寒门状元之死”这样的文章能病毒式传播的原因。比起唱响来自基层的劳动者之歌,传递那些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命运的奋斗之声,最大可能地凝聚社会共识、齐心前行,借一些民众对现状的些许不满,放大社会的焦虑情绪,要简单得多,也更容易博取所谓的“名声”。
2月27日人民网的文章《在流量至上的喧嚣中保持定力和洞见》表示,新媒体环境下,部分自媒体过度强调“流量至上”,靠着“标题党”和“鸡汤文”赚足眼球。微信公众号“10万+”文章,如今成了很多媒体绕不过的门槛,有些更是把“10万+”作为考核内容好坏的重要标准。当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受众更倾向于浏览具有“吸睛”标题的新闻。为了收获更多“10万+”或赚取更多流量,一些门户网站或社交媒体沦为“标题党”,以色情、暴力等敏感话题为噱头,甚至不惜扭曲事实,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自媒体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拿着手机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然而对事实的探究和对真相的执着变得越来越稀缺。部分自媒体不问时间地点,不问前因后果,不问真假对错,急于抢新闻、博眼球,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助推了事态的扩散。这样急于求成的做法,最终伤害的是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月24日新华网的文章《微信发公告:2019年已封禁3万多个低俗公众号》提出,自媒体乱象由来已久,成为互联网的沉疴。2月23日,微信发布公告称,包含“污”“丧”文化在内的低俗和虚假夸大内容,伤害了用户审美与阅读体验,影响了平台内容生态健康。对此,从2019年年初至今,微信已经封禁及处理发送色情暴力类内容的账号966个,删除相关文章2267篇;封禁及处理发送低俗类内容的账号36556个,删除相关文章73318篇;封禁及处理夸大误导、标题党类的账号3070个,删除相关文章3447篇。
守住底线多方共治
2月13日《法制日报》发表文章《自媒体不能就虚说实传播应符合传播伦理标准》称,这是一个自媒体野蛮生长的时代,其间百花齐放,亦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一文暴露出来的系列传播伦理问题,应该为我国互联网自媒体传播敲响警钟。受众越多,社会责任也越大,因此,除了法律责任之外,必须将传播伦理纳入信用体系,做到依法治理和“依信治理”相结合,建立自律组织和落实黑名单制度,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自媒体沦为骗取点击的流量工具。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建议,为了降低虚假内容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危害性,可以适度推行“实名制显性化”。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信等服务时,应当落实实名制,只不过实践中很多平台采取了“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方式。以后如果相关文章在全网传播达到一定数量级后,可以让相关账号在前台也以“实名”的形式出现,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媒体的法律意识,让其感受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而且推行实名制本身也是我国相关法律的基本要求。
1月31日《环球时报》的文章《寒门状元之死背后的自媒体乱象亟待扭转》提出,自媒体的发展一开始是相对个人化的,在这种方式之下,缺少内在约束的情况基本上是难以避免的。但自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超出个体范畴,尽管在运作能力和资质方面远不及传统媒体,但却具备了与传统媒体相似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这就要求自媒体必须有更多的内部规范化流程,对于消息的來源等有更严格的把关,这一点,单纯靠自媒体自律是很难实现的,管理部门有必要提出指导性清单,制订必要的准入门槛。更加重要的是,发布平台作为具备技术能力和监管手段的主体,在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层面都有义务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而不应把自己仅仅看作一个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在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文章发酵以前,就要未雨绸缪,建立自媒体信用体系,畅通举报投诉质疑渠道。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对平台的监督在法律已经相当清晰完备的情况下,应进一步提高预警和追责力度。
2月22日《光明日报》刊发的文章《自媒体该从“咪蒙”身上反思什么》称,眼下,即使走了“咪蒙”,但类似“咪蒙”的流量生产模式,依然在被效仿和传承。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行业标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从蛮荒到规范的过程,当下的自媒体,即处在这样的过渡期。我们需要看到自媒体带来的便利,需要看到自媒体为信息革命作出的贡献,同时也需要看到它的问题。任何无视问题的发展,都必然走向崩溃。“咪蒙”的倒掉,应成为自媒体行业的警钟。
这是一个创业光荣的时代。我们当然希望自媒体行业欣欣向荣,甚至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对社会文明进步输出积极而又强大的推动力。但这一切都要有个前提:法律是底线,行业标准和规范是基础。如果底线被无视,规则和伦理迟迟不到位,自媒体的乱象就难以得到遏制,下一个“咪蒙”还会出现。也正因如此,當我们在探讨“咪蒙”倒掉的话题时,不该仅仅局限于一个公众号的生死,不该过分在意对个人的喜欢与讨厌,而应放眼全局、面向未来,构想如何打造一个积极、健康、充满建设性的自媒体环境。要相信,自媒体的未来是光明的、大有可为的,因为这是时代的趋势,也是大众的需要。
链接:如何辨别自媒体假新闻
1.从标题识别套路。标题中有“紧急通知”“迅速扩散”“惊天秘密”“删前速看”“震惊””等吸引眼球的字眼的,很有可能就是不靠谱的假新闻。
2.以煽动性为意图的新闻不可信。遇到特别血腥的图片,特别让人愤怒的事件,一看标题就忍不住开骂的新闻,不要被一时的情绪煽动,可以自己查证一下,或者干脆等一等,时间会让事情展露本来的面目。
3.凡涉及小孩子被拐卖、老人走失之类的文章,更要小心求证。未经证实之前,不转发,不评论。确认信息的可信度的方法:首先,可信的结论,一定具有明确的发布者,如果没有明确发布者,那基本就是谣言。其次,最省时间和准确率最高的,就是为信息的来源论资排辈,谁更权威,谁就更可信。
4.凡号召捐款,但又证据不足的求助,不妨多看两天。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有女生发了几条微博,说自己爸爸在现场,回不来了。随后又写了长微博,新浪长微博自带打赏功能,一大批爱心人士给这个女生打赏了9万多元。但是几个小时后此人的谎言就被揭穿了。
5.专业的事要听专业的人怎么说。中老年人接触到的假新闻中,以养生类假新闻居多,因此对于养生类文章,要以医学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为准,遇到健康问题也应多向医生进行咨询。
6.借助官方途径辨别谣言。微信官方2017年6月10日已推出“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用户不仅可以主动搜索谣言,就连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都能收到提醒。
●具体操作:
①在微信“发现”—“小程序”里,搜索“微信辟谣助手”,“微信辟谣助手”就会出现在小程序列表里。
②在“谣言识别”页面,输入关键字搜索辟谣信息。
③用户进入“谣言识别”页面还可查看最近被合作的第三方机构辟谣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