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国企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9-05-10蔡凌
蔡 凌
根据《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可知,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96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7%,流量规模仅次于美国的2990亿美元,继上年仍位居世界第二位。而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6年全年不含银行、证券、保险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701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145亿美元。跨国并购、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基础设施合作建营一体化,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主要方式和载体。近些年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在交易频率、企业数量等方面均显示出强劲优势,但从投资历史、投资规模、交易金额来看,国有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正成为推动海外市场探索的新动力。我国政府也及时出台了各项政策予以支持,比如财政部在2017年8月1日颁布实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而10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布了《“走出去”税收指引》等。如何有效地控制与防范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一带一路”下国企境外投资概况
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最早起步于1978年,经过近四十年的长足发展,对外投资的国家数量、投资范围、投资领域都大幅度增加。而这其中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近些年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大幅下降,非国有企业异军突起,但从单体来说,国有企业仍是“大户”。近些年,对外投资主体由以前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等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发展结构。截至2015年末,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0.4%,占比继续下降;非国有企业占49.6%,较上年增加3.2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而到了2016年,属非公有经济控股的境内投资者对外投资占68%,公有经济控股占32%(如图2所示)。可见,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快,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降低,但就单一主体来说仍居各类主体之首,并且因对外投资的国有企业数量少,所以单个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流量仍然很高。
图12011-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结构
图22016年中国公有控股和非公有控股流量构成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下,国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对外投资方式,在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7月的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据悉,近几年来,已有50家的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或参与了将近1700个项目,并且这一数据在未来五年还会迅猛发展。而根据普华永道2017年上半年的中国企业并购市场报告可知,我国国有企业2017年上半年在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方面较之上一年有所增长,民营企业虽然在交易数量、交易总额方面领跑其他企业,但按平均单笔并购金额来看,国有企业份量仍然不轻。
图32014年上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情况
再次,国有企业近些年的境外投资更多地侧重于战略投资,经济利益不再是唯一考量因素,更多地重视社会效益和国家利益。“一带一路”沿线六十几个国家,市场潜力巨大,单就2016年来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项目就达115起,并购金额有66.4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4.9%。但是境外投资要面临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国有企业较之于民营企业,在资本规模、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在国际要素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关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防控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长远发展。
二、国企境外投资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相对于国内的投资环境,境外的投资环境稳定性差,从文化、政治、法律、习俗到思想观念等多元化因素差异大,未知风险多。对国企境外投资来说,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了主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社会安全风险等等,其中经济风险又可分为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而从投资历程来看,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前的协议风险、投资过程中项目经营风险以及投资后的效益风险。但是不管是什么风险,最终都会从企业财务状况中得以体现。因此,本文在此针对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情况,主要从经济风险中的财务风险角度进行分析,国企境外投资的财务风险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筹资风险
对国企境外投资来说,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对境外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预估不足,预测偏差引起的项目实际资金需求量出现较大缺口而引发的紧急性筹资障碍风险;二则来源于外源债务性融资因筹资的数量、期限、资本成本率的不同所引起的偿还压力过大的债务风险。由这两方面的筹资风险给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表现得最为直接,往往能够引发国企的海外项目或海外公司产生最为致命的财务危机。当然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比如直接的海外并购决策一旦获得上级批准后,往往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国家的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支持,授信额度相对也较高。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深化推进,国有企业在筹资政策方面会有更多的便利性。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目前国有企业整体上对银行融资依赖性过强,资产负债率偏高等问题。
(二)营运风险
对境外直接投资来说,往往存在项目投产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在投产后如何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国企在境外投资后,常常由于对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了解程度不够或应变能力不足,而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维持基本运营、调整经营管理、进行资源整合等等,造成投资的实际报酬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形成损失的营运风险。在过去几年里,国企境外投资主要以粗放式投资为主,盲目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忽略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导致不少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由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对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当、与非国有企业间的不恰当竞争等问题,无法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甚至长期发生严重亏损的情况。因此,对国企的境外投资项目的事中营运风险的财务管理问题也愈来愈受到重视。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在境外投资的财务风险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由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分割性,国企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支付手段、交易价格、营运资金流转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汇率、利率、政策、信用、贸易壁垒等方面的影响,如果管控不当就可能引发营运资金支付困难、没有可即刻变现的资产来获取应急资金、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现金流量出现断裂等流动性风险,导致投资失败。就近些年的国企境外投资来看,由于我国国企境外投资的各种审批程序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加之国际市场对我国资本融资能力的不信任,导致大部分的海外并购或项目建设还是以现金支付为主,这也为国企境外投资增加了不少流动性风险系数,整个项目从投入、营运、回收、退出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地用到现金流动支付,为此,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带来的财务危机,确保国企境外投资项目拥有健康且可持续的现金流量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体而言,国企境外投资中的几种财务风险并不是一一独立的,各种风险之间往往还具有传导作用,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项目投资的成败。
三、“一带一路”下国企应对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拓宽境内外的筹资渠道,制定双保险筹资应急方案
国有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融资渠道有很多,除了常见的银行贷款、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股权、债券融资、融资租赁以外,还可以通过获得政府资助、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存托凭证、买壳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革等等方式进行筹资。但长久以来国有企业仍以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为主要筹资方式,渠道单一,融资结构较不合理,也较难形成良好的筹资风险防控力度。同时因自身的“国有”性,在国际市场上反而经常受到一些政治约束,融资条件更为苛刻。
因此,国有企业一方面应当适当降低自身对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筹资的依赖性,通过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来吸引或探寻更多样化的创新筹资举措,弱化国际市场对国有企业的政治化印象,比如通过和投资东道国的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共同经营,既能分摊风险,又能通过外方企业获取相应的项目资金,或者尽量通过东道国的资本市场进行股权或债权筹资,避免遭受过多政治因素干扰;或者通过建立跨境的担保联动机制协助企业进行融资,以青岛为例,在“一带一路”助力当地企业走出去融资方面,设立了总规模约900亿元的“海丝”系列基金。另一方面,针对境外投资项目资金需求的体量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国有企业在筹资之前就应该组建专业的融资策划小组,系统调研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灵活筹资方案。在筛选低成本、高效率的最优筹资方案的同时,还要制定详实、高效率且风险可控的双保险筹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风险的资金周转问题。融资策划小组应实时跟进项目进度,制定相应的筹资风险预警指标,及时调整资本结构,有效控制境外投资项目的债务风险。
(二)强化运营期间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防范财务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要建立严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对境外项目或境外公司的控制权。尤其是针对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来说,为了确保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可控、保值增值,避免因财务风险而遭遇损失,在运营期间就要组建相应的内控组织机构,选派业务能力和独立性均较强的管理专员负责监管海外事务,在内部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制度等。另外,在保持控制权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可在管理层人员中适当提高东道国的人才引入比例,因地制宜地对境外企业项目进行“本土化”,以最快地调整投资后的运营摩擦,尽快提高协同效应,减低整合成本,提供经营管理水平。
此外,在保障完善内控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备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部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第十七条中就列明,“国有企业应当将境外投资企业(项目)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明确年度预算目标,加强对其重大财务事项的预算控制。”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全员、全额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针对包括筹资、运营期间、成果分配及绩效考评等各环节在内的计划、协调、组织、控制以到达预期的目标。这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运营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或资产周转速度慢、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避免过多的超预算支出而影响境外企业(项目)运行的稳定性,让境外的国有资本能够更专注于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降低运营风险带来的财务危机。
(三)对境外投资建立现金流管理台账,对现金流量实行动态财务监控
“一带一路”的战略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国有企业在助力“一带一路”的战略过程中要发挥主力,可能更多地需要响应国家政策的投资导向,比如更多地注重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其中部分国家的经济并不发达,产业环境不佳,资本市场落后,对国企进行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来说,现金流管理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国企即便收益可观却可能因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问题导致现金回流周期较长,影响现金流的健康运转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遭遇破产困境。
为此,对国企境外投资的企业(项目)来说,应该及时建立现金流管理台账,实时监测现金流量状况,并及时做好资金的预算、核算、决算,关注资金的动态走向。了解东道国市场的原材料等供给情况,收集最新的市场信息以更新境外企业(项目)的现金流管理举措,实现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的动态财务监控,保证企业(项目)的长短期发展战略与东道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可能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另外,对各项资金的使用,应该编制详实的预算规划,建立一套严格的管控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核算与调配,控制大额项目的收支,建立财务联签制度,提高资金流动降低占用率,避免出现大量的资金缺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在国内母公司建立财务中心进行集中的财务结算与控制,及时掌握境外公司(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应急措施的滞后性。当然,财务监控还需要境外投资企业(项目)及时汇报相关的财务报告,以便国有企业及时了解海外资产的运营情况、保值增值情况,风险管控情况,进行有效沟通,督促海外的管理层尽心履责,并对不良情况进行及时止损,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等。
(四)增强国企对境外投资的保险意识,提高对境外资产的投保力度
除了关注国企境外投资的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以外,为境外投资进行投保也是降低财务风险、减少损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11年利比亚战争,在撤侨方面虽然做的比较成功,但是对当时在当地投资的大量国有企业来说,大部分的境外投资公司(项目)经济损失惨重。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保险投入力度太小,大部分国有企业出险后的损失需要国家来承担。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共担的有效方法,在国企的境外投资中要么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要么多数投保决策滞后而容易遭受拒保。为此亟需提高国企对境外投资的保险意识,增加对境外资产的投保规模。应当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在投标阶段,就应该根据国际及国内的风险评级机构对东道国的各项投资环境进行事先的评估,对项目各个阶段的保险做统筹安排,并选择相应的国内或外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因为大部分保险公司为了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期望在项目论证阶段就介入其中,并协助国企投保方做好各项风险防范措施。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财政部也愈来愈重视国企境外投资的财务风险管控问题,并针对国企中部分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不强,投资回报率偏低的项目有明确的处理办法,比如财政部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1]第二十九条中就明确表示,“国有企业应当对连续三年累计亏损金额较大或者当年发生严重亏损等重大风险事件的境外投资企业(项目)进行实地监督检查或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监督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而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财务管理水平是一个需要系统性分析设计的难题,本文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大部分还停留在举措层面,后续还将对国企境外投资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