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文化对文物的影响

2019-05-09张滢

丝路视野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馆藏文化

张滢

摘 要: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历史上本身便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洛阳地区出土的相关文物及馆藏文物来看,我们能够从其文物的造型、装饰等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开放包容与文化交流现象。本文通过简述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探索丝绸之路前后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以供参考。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 文物影响 馆藏 洛阳地区出土文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物的出土不但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不同朝代的文学、艺术形式与特色,还能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文化艺术熏陶,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途径,沿路上的各个城镇均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其艺术品也呈现出较多的西域特色。本文便主要探索洛阳出土的相关文物中表现出的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特色。

二、丝绸之路概述

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途径甘肃、新疆并经过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最终回到长安。该路线最开始的作用是为了运输古代的丝绸,后来逐渐成为重要对外贸易线路,并被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期间因为战乱等缘故一度中断,后在唐朝时期进入繁华昌盛应用时期。

丝绸之路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源头之一,连接了东西不同国度之间的经济、文化等。自古以来,东西方的文化、艺术、贸易、科技等便是依靠这条道路进行传播的,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便是依靠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国家去,而佛教、伊斯兰教的文化艺术,也顺着这条路回到了中国。

根据历史的记录可知,丝绸之路的起源时期,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都,理所应当地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但中间历经多个朝代,各个朝代的国都均有不同,再加上丝绸之路受到战乱等影响一度中断,因此,洛阳是丝绸之路上的东端起点,它在整个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不亚于长安。

三、丝绸之路前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情况

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我国中原文化本身便与草原文化开始了文化交流,其交流的具体途径已经存在,汉代的丝绸之路便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而出现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途径。根据笔者对妇好墓中出土的相关玉器材料了解可知,这些玉器中有一部分的材料为新疆籽玉,这也就是说,在殷商时期,新疆的和田玉已經进入中原并成为王室贵族使用的重要身份地位象征,代表着中原内地玉器时代的开始。此后近千年,和田玉一直是玉石中极为贵重的原料。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在《汲冢书·穆天子传》一书中,便记载了距今三千年之前周穆王曾经驾着八匹骏马西巡游猎的事情,其中描写到:周穆王从中原出发,一路经过甘肃、新疆,最终达到新疆昆仑山的西麓。当时的部落首领西王母在款待周穆王的同时赠予他八车宝石。周穆王在返程途中,还在其他的部落获得了不少的玉石,满载而归。除此之外,河南地区曾经出土过一件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曾将玻璃称之为琉璃等,琉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五百年的西亚与埃及地区;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在有色的琉璃珠上镶嵌同心圆的状似眼纹琉璃珠开始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与城市之中;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琉璃珠开始从西亚地区流入新疆,进而进入到中原地区。眼纹琉璃珠进入到中原之后,迅速在战国时期引起了上流社会的狂热,琉璃珠本身色彩缤纷、材质剔透灿烂,受到中原地区各个国家王室贵族的喜爱,成为当时的王侯表现自己身份的重要装饰物品。商代本身距离汉武帝派遣张骞访西域还有近千年的时间,因此,有相关专家学者推测,早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其实已经有一条从今新疆地区到中原地区的玉石之路。而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所在地,是中原地区的腹地,目前,根据已经出土的商周时期相关的古墓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可知,洛阳本身在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受到来往交易的多种影响,早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以洛阳为首的河南等城镇已经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四、从文物看丝绸之路文化对中原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繁茂,中西方地区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科技不断进行深入交流,全面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不但对当时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对我国古代的艺术、民俗、文化、社会风尚等多方面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古代人民的饮食、日常用具、造型艺术等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元素。目前,洛阳博物馆馆藏的部门与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均能看出一些中西文化互相渗透之后表现出的造型、装饰等影响。本文便利用洛阳博物馆中一些与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艺术品文物作为例子,简单介绍一下丝绸之路文化对文物造型、装饰等方面的影响。

(一)玉石

玉石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便已经从新疆运往中原,但是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玉石便成为中原地区大家贵族、王室权贵最为喜爱的装饰材料。其中被封为精品的,便是新疆的和田玉玉石。在这一点上,洛阳博物馆馆藏的相关文物也能看出来。三国曹魏时期的玉器精品、馆藏在洛阳博物馆的白玉杯,便是由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整个白玉杯上没有任何的花纹装饰,线条极为流畅,玉色油润、温雅,更显整个杯子超凡脱俗、不似凡品。

(二)三彩

洛阳博物馆收藏了一些三彩艺术品,如三彩骆驼、三彩灯、三彩马等,这些艺术品的纹样与装饰都受到了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甚至连创作的主题也受其影响。

1.三彩驼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造型仰天嘶吼,驼鞍的部分还有骷髅头的装饰,看上去极为生动精致。骆驼本为西域之物,乃是沙漠中特有的物种,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原的人们才能逐渐接触到这种未知的物种,并将其当作是创作灵感。

2.牵驼俑

洛阳唐代墓葬中出土较多的唐三彩胡人俑,在所有的唐三彩胡人俑之中,数量最多的便是牵驼俑与牵马俑,也最为生动。这说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胡人开始在中原地区往来交易,因此,胡人也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主要对象之一。

(三)佛教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一些与其相关的文物制作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更为引人注目,其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致,达到举世无双的地步。

1.银鎏金六世班禅像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于1973年由周总理审批之后,从故宫慈宁宫拨到洛阳博物馆。银鎏金六世班禅的各项工艺都较为精湛,从铸造、鎏金、鎏刻、镶嵌等工艺上进行鉴赏,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精工细造。银鎏金六世班禅像头戴鎏金尖顶通人冠,身披袈裟,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整个班禅像端坐在多瓣莲台之上,整个文物表现出极为慈祥、安宁的姿态。

2.鎏金观音像

鎏金铜观音来自故宫慈宁宫的大佛堂,是清朝时期极为珍贵的宫廷佛像艺术品。观音本身姿态极为优美,神态温和、慈祥、自然,是佛教世俗化之后的现世产物,能够反映出观音在普陀珞珈山讲经说法时从容的姿态。

3.金丝楠木塔

古语有云:“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作为乌木中极为珍贵的品类,楠木本身枝干顺直、节段瘢痕较少,纹理顺畅不易变形,哪怕经过千年也依旧不腐不蛀,且楠木本身气味芳香,弹性较好,木材纹理之间还能透出“金丝”的痕迹,更显高贵与华美。洛阳博物馆馆藏的金丝楠木塔便是利用金丝楠木制作的极为珍贵的艺术品。金丝楠木塔制于清代初期,木塔周身共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了一座鎏金菩萨像。

五、启发与反思

丝绸之路是古代文化經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洛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因此,丝绸之路文化对于洛阳的人们、社会与生活都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丝绸之路文化促进了洛阳一带城市的交流与借鉴,为洛阳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受到洛阳本身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九朝古都的政治位置的影响,从而发生的较为奇妙的化学反应。历史上洛阳曾是九朝古都,分别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其交通的便利性、政治的集中性都为洛阳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的修建使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当时国家运输的重要命脉。因此,洛阳可以凭借自身在地理位置、经济政治、交通文化等方面的便利,从丝绸之路文化中获得更多精华,在开放包容的状态上促进文化艺术的交融并济。

这对于现代的社会而言,同样有可以学习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影响,社会整体环境逐渐稳定化、全球化发展因此,我们在对丝绸之路文化进行研究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部分中,还应当重视对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对艺术的鉴赏,始终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丝绸之路文化中包含的内容。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洛阳也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相应国家号召的“一带一路”建设,全面促进洛阳地区城市的商贸合作、人文艺术交流与旅游发展。

六、结语

时至今日,洛阳地区出土的文物也能向我们证明,当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织和渗透为当时带来了极为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也为当时的文化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灵感与特色,知道今天,我们依旧可以在这些文物上看到岁月逝去的痕迹,以及文化留存的印章。因此,丝绸之路的文化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振晶.抢抓西向开放机遇重振丝路重镇雄风酒泉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本考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J].发展,2018,(11):11—13.

[2]黄伟宗.广东海上丝路文化的十大“星座”及星群——研究开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进程的调研报告[J].广东蚕业,2017,48,(02):46—49.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馆藏文化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1991—2005年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量比较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